APP下载

书法临摹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9-01-14黄晖江苏常州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年3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文化

◆黄晖(江苏 常州)

一、引言

中国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积聚较高的艺术成就,具有极大的民族文化凝聚力,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也得到了外国友人的青睐。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美术教育中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书法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坚持的毅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还能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启发学生的价值观和观察能力、开发创造性和想象力等等。对于书法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学习兴趣。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中小学书法教学中必须与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相结合,融入中国元素、游戏教学、范画示范教学、变换多种教学方式等方法来使学生对书法学习产生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中国书法概述

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是我们国家民族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结晶。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的演变、发展、创新过程之中。仓颉造字,它所蕴涵的神秘意识贯穿于中国文字使用的历史之中。书法因与文字结缘而根深蒂固地成为一个民族最深厚的文化情结、艺术情结。从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一直到如今,书法一直处在发展演变过程当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书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书法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早在两千多年前,在古老的黄河两岸,华夏民族的祖先们创造了汉语的记录工具——汉字。从此先进的经验技术被一点点记录和流传下来,让后人可以不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带领着这个优秀的民族领先了世界两千多年。在这期间各种文化的交流、社会的沟通无一不是通过汉字完成的。汉字不仅记录着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更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人学习书法,不但能够陶冶情操更能激发青年才俊对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我国的汉字书法有三千年可考的历史。在这漫长的书法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较为成熟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篆、隶、真、行、草这五大种书体。一般认为,篆书是书体成熟发展的开始。从篆书到隶书,其间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隶书之后,书体便分别向三个方向分头演进。一是隶变草。为加快隶书书写速度,隶书草化,便有草书的产生。比较典型的书法作品如:《睡虎地秦简》《子教通简》、陆机的《平复帖》等。二是隶变行。日常隶书手写体的简化和快写,便有行书的生成。至东汉晚期,行书已初步从草率的隶书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书体(如王羲之《姨母帖》),至魏晋逐渐盛行并日趋成熟。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行书成熟的里程碑式作品。三是隶变楷。楷书脱胎于隶书,构形与隶书大体相同,笔势、笔法等有异于隶书。这一类的典型作品有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

三、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的现状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蕴含了中国的传统精神,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书法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与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感知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书法教育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1.评判标准的模糊性

当代书法在“多元化”发展趋势下,价值评判标准也如同当代社会价值评判一样存在模糊性的特点。中国当代书法的价值取向不再像之前那样以传统书法为主线。当代中国书法工作者、爱好者、书法理论家对于书法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很难有较为清晰和统一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书法理论界以刘纲纪、姜澄清、金学智、陈振濂等为代表,围绕书法的本质问题展开了大讨论。当代的中国书法的发展也就是在这场书法美学大讨论中逐步展开,其影响直至今天。而这场关于书法本体的讨论,结果是不了了之,至今也没有得出什么令人心悦诚服的结论。也可以说,从理论家们对书法本质问题的商讨,就足以说明在当代书法价值评判标准上的模糊性。

2.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在新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当代中国书法也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受西方现代派、日本前卫派、国内“85美术新潮”等诸多因素影响,以及传统书法体系与理念下的不同主张,致使其表现手法、内容、题材、风格以及呈现方式等等,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局面,满足了众多参与者在书法面前的不同理解与追求。在众多小同艺术主张共存的状态下,当代中国书法自然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多样性。当然,这种多样性的特点也是与价值评判标准模糊性这一特点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模糊的标准之下,自然也就能使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参与到书法的创作、研究和传播中,从而使书法在表现手法、内容、题材、风格以及呈现方式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3.书法艺术的普及性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中国书法的参与人数迅速得到扩大。当代书法教育在小学生到大学生再到老年人中普遍展开,书法展览从各个年龄层次到各种职业身份再到全国性书法篆刻展开都在全面开花,书法艺术传播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也逐步体现了自己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参与到中国书法的创作与学习中,用小同的文化视角和理念传播中国书法。可以说,中国书法在20世纪最为重要的历史性变迁之一,便是它已经从传统社会中精英的艺术变为现代社会中的大众艺术。

四、书法临摹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亦将以她独有的欣赏价值永远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书法的学习需要临摹,是书法爱好者的共识。所谓临摹,就是书法学习者将历代的书法精华拿到自己手里,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帖练习,再变成书写者独具个性的面貌。临摹可分为临写和摹写。从次序来说,应当是先摹后临,由形到神,先象后意,才可以做到形神并茂。临摹可使书写技能快速定位,是书法练习的首要步骤,书写者临摹得多了,对字帖的理解与会悟就会逐渐加深,其书法当中的艺术思想、表现手法等就能潜移默化地进入书写者的脑海,而且会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动作。古人有“临摹功夫”之说,则强调了书法临摹始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性。从临摹到创作,快速定型,少走弯路。“临摹”还有修身养性之说,临摹的时候,血压能够恢复到正常,使人内心得以平静。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入手,但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创作。临摹与创作是书法学习活动的两个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环节。临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忠实性临摹 ;二是分析性临摹 ;三是印象性临摹。三个阶段由低而高 ,由入而出。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一家式的创作 ;二是百家式的创作。临摹在书法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汉字中的艺术美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有时会采用临摹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可是临摹的对象仅仅局限于绘画作品,其实,如果只是单纯进行“依葫芦画瓢”的临摹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造力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作用,临摹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观察、审美,从中找到自己创作的灵感和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临摹时不要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圈子,而应当打开思路。例如书法等,只要与美术相关联,都可以作为临摹的对象。中国文字的特殊性赋予其艺术的美感,“方块字”无论是整体外观还是内部结构,都充满了艺术气息,笔画之间的起承转合、起笔停顿、行笔流畅、转折微顿,不单纯讲究一笔一画的美观,更讲究笔画间的搭配、字与字之间的协调,这样写出来的字自然就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因此,美术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安排、计划,在课程中适当增加部分书法临摹的教学,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作为拓展,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为他们讲解汉字的构造,笔画的特点与搭配,帮助他们感受汉字的美感和魅力。整体的协调性同样也是美术绘画中强调的内容,因此,将书法临摹融入进来,也从另一个侧面向学生讲述了整体的重要性。

2.生活中的文字美

文字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等公交时的广告牌、随手收到的宣传单、超市搞活动时的特卖海报等,这里面往往存在大量的艺术字造型,这些宣传海报常常巧妙地融入了文字艺术。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这样的素材,并帮助他们分析这些文字为什么会这样设计,这样设计又有什么样的好处。

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书法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找到生活中存在的艺术。通过搜集宣传册上的艺术字造型,再帮助他们进行分析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这些艺术字进行临摹,这样做既帮助他们了解到文字的线条美和流畅性,同时也在激发了他们绘画的灵感。

临摹的路径并且贯穿于整个书法的全过程。临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书法学习者对书法字帖的理解和把握及表现能力的强弱。

结语

书法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非常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且明确提出了各学年段书写的教学目标,但从书法教育的角度看,其现状和前景令人担忧。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的书法技能培养和书法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的美育,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内在的文化修养,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发展。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文化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纸的艺术
书法欣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