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的思考

2019-01-14张明琴

魅力中国 2019年39期
关键词:民生群众时代

张明琴

(河南省南阳工业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0)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我国民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最高理论指引,必将开启我国民生事业的新篇章。对新时代民生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实践中更好的落实十九大精神中的民生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解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一文中,该文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勤劳就不会缺吃少穿。可见在古代中国,民生就是指百姓的生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民生主义》又给予民生新的解释,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 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的中心 。”把“民生”上升到“主义”、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般来讲,所谓民生就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是人民群众的基本发展能力、发展机会和基本权益保护状况。包括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方方面面。

所谓改善民生就是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之上,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我们不但要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还要解决如何吃得更好的问题;不但要解决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还要解决如何穿得更舒适、更时尚的问题。住房也是这样,不但要解决人民群众有房住的的问题,还要解决居住环境、居住条件宜居问题。同时,不但要解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还要满足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需要,所以我们不但要保障民生,还要不断地改善民生。

二、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将“民生”问题放到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位置上来思考。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之初,就申明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新时代的需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已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1956年党的八大表述是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的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1981年,我们党把它准确概括为叫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这次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总结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做出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地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需求看,过去追求的是从无到有,现在追求的是从有到优,过去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过去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人民群众的需求已进入“升级换代”的新阶段。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除了基本的物质层面因素外,更多地表现为对能享有安全的食品、喝上清洁的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生活在绿色的生态环境、出行安全便利的向往和追求;对能公平享有改革成果,对国家治理和政治生活有参与权、话语权、监督权的盼望和追求;对更健康、更文明的文化生活的企求和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我们民生工作的方向。

(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是推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生动形象的表述。过去在发展经济上我们依重出口和投资,致使经济产能严重过剩。从出口这方面看,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到当前,世界各国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出口越来越难,外需萎缩的状况趋势将长期持续。从投资这方面看,一个是这些年已经累积了大量无效的基建投资,一个是民间资金大多投往房地产,导致经济泡沫越吹越大,投资拉动越来越乏力。因此,未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在“投资、出口、消费”这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我国高增长的出口今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减弱,中国的经济增长最终必然要靠内需,更要把扩大内需消费作为主要的经济拉动力。

(四)改善民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于全面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在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随着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社会成员流动的不断增强、社会利益诉求更加多元,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与国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与以前相比,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前所未有。另一方面,城乡困难群众仍面临多方面的生活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征地拆迁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原有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叠加,一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随时都有可能触发,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决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仍然是我们的头等大事,我们必须把做好民生保障和促进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

猜你喜欢

民生群众时代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