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阿拉伯语翻译研究
——以金华市景区为例

2019-01-14冯宪思

魅力中国 2019年39期
关键词:互文互文性典故

冯宪思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0)

一、引言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推进又一次极大地促进了中阿之间沟通、交流,而义乌作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交通便利,风景宜人,吸引了众多阿拉伯学者、商人、游客等纷纷来到中国学习、工作和旅游。

二、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这一概念是法国的思想家、哲学家Julia Kristeva于1969年首次明确提出。“互文性”是指文本的“相互指涉”,而翻译的过程就是两文本间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作者、译者和读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一个选择和吸收,创造和变异的互动过程,其间不断出现某种意义的无限补充、替换、撒播、增殖。”因此,文本翻译既是语言与文本的互动过程,又是原文作者与译作者间文化互动的过程。

三、旅游文本的翻译

(一)旅游文本

旅游文本是“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具备完整功能和意义的符号或符号组合,是社会语境中交际的一个单位,是‘旅游(接待)一线人员(尤其是导游翻译)在工作中经常碰到的、约定俗成的应用型文本’”。旅游文本包括旅游指南、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册、景点标语等,在协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光及文化习俗的同时,亦有助于旅游景点的对外推广和宣传。

(二)旅游文本翻译的互文性

下面主要结合金华市旅游景点中旅游文本的阿拉伯语翻译中研究“互文性”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表现。

1.用典

“典故”指的是指在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而引用典故也是常见的一种互文方式。在文本中引用典故,对于熟悉目标语言文化的读者来说能够产生文化上的共鸣以及达到言简义丰的效果,在旅游文本中,为吸引游客的注意,往往也将典故引用在导游词中,例如:

在金华山景区的一处导游词中引用了诗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该句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该引用达到了虚实结合的效果。写实既是在描绘金华山的高耸以及自然风光的秀美奇绝,写虚则使人感受到其所承载的浓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以及联想起有关双龙洞来历的典故。作为译者,既要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内涵,又要熟知景点对文化和历史的传承,既要发挥互文性,又要有效实现跨文化翻译。

在翻译“仙”字时需要译者对《陋室铭》中的“仙”的含义有准确的把握。与汉语不同的是,在阿拉伯语中“神”与“仙”是分开的,且意义是不同的,在伊斯兰教中“神”指只有且有一个,即“真主”,而“仙”则常用“天使”()来形容,故上半句句译为:更为准确,而下半句译为:更为贴切。

2.糅杂

“糅杂”指将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将“过去的文本和现在的文本相互交融”。“糅杂”也是构成“互文”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其方式也有多种,或将两种来源于不同文化的文本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文本形式,或是以“引用”、“用典”、“戏拟”等多种互文方法同时使用,例如:金华:江南鱼米乡——东方好莱坞。“鱼米之乡”出自于唐代王睃的《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是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的地方,属于中国文化;而“好莱坞”是全球时尚的发祥地,属于西方文化。将“鱼米乡”与“好莱坞”放在一起即为一种“糅杂”,对于译者而言,必须在知两者在各自原语文化中的互文性关联下,才能将原文本有效传译。此处的“鱼米之乡”译为,虽然实现了原文本在原语文化中的互文性关联,却显然无法传达原文本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不能有效地达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笔者认为,此处译文采用加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改为:

四、总结

本文主要讨论了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文本阿拉伯语翻译问题,翻译本身既是原文与译文间的互文性活动,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互文关系。为实现文化间的有效对接,要选择旅游文本翻译的最佳策略,或采用“引用”、“用典”、“杂糅”等互文手法,亦可采用适度音译、意译或加注释的方法。因此,旅游文本的翻译既是一次跨文化交流和跨心理交流的过程,又是使读者和译者产生思想上共鸣的过程,而在翻译过程中有效识别两者之间的互文性不仅需要译者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之外,亦需要具备较高的语言翻译技巧和跨文化常识。

猜你喜欢

互文互文性典故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康儒博英译道教典籍《神仙传》的互文解读模式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闻鸡起舞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