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说道儿”,孩子才能“着道儿”

2019-01-14周玉波

家长 2019年16期
关键词:指点道理心理

□周玉波

和孩子交谈,6岁之前适宜面对面,6岁之后你要绕到孩子的身后,让孩子在前面随意做,适时指点就好,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你最好是和孩子肩并肩。

家长有家长的“说道儿”,孩子有孩子的“说道儿”。年龄不同,“说道儿”不同:家长喜欢回忆,孩子喜欢前瞻;家长喜欢和别人横比,孩子更喜欢自我纵观。所以,很多时候家长与孩子说不到一起,“道儿”不同,不与谋。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没完没了地唠叨,千万别总说自己过去怎样怎样,比如“过去我们特别能吃苦,再看看你们,能做什么”。遇到懂事的孩子,会翻翻白眼,不说话躲开你;遇到不懂事的孩子,会不客气地告诉你:“你们能做到五个字‘特别能吃苦’,我们能做到前四个字‘特别能吃’”。几乎能把你气晕了。

作为家长,千万别总说“人家”:你看人家的孩子学习多好,你看人家的孩子多懂事,你看人家的孩子从不玩游戏……好像人家的孩子什么都行,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中国孩子一直就没摆脱掉“人家孩子”的魔咒,“人家孩子”在父母的口中,从小一直陪孩子长大。这个“人家孩子”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要耗掉自己孩子的那点自信。

教育离不开“道理”,但“道理”讲多了就会陷入僵死的程式,“道理”听多了也会让人厌烦。所以,随着孩子年龄不断增长,家长要善于把那些道理换一下包装,换一种说法,用一种新鲜的方式呈现。孩子小的时候,道理要说得清晰明白,孩子渐渐长大了,道理就要多些哲理、多些文化,还可以讲故事,更应该带孩子走进生活,感悟生活的林林总总。

家长还要善于把那些道理换一个环境,随便一些,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呈现。教育生活化,有效的教育不一定在书桌旁、餐桌上,而应在球场上、旅行中,这样孩子才容易认同你的道理。

和孩子交谈,6岁之前适宜面对面,6岁之后你要绕到孩子的身后,让孩子在前面随意做,适时指点就好,一旦孩子到了青春期你最好是和孩子肩并肩。因为6岁之前的孩子最在意你对他的关注,6岁之后的孩子最需要你的指点,但不希望你“盯着他”,而青春期的孩子就需要你交心了,要以朋友的方式和他们交谈,这样他们更容易打开心扉。

家长要多说“咱们”。一句“咱们”,不管是赞美还是批评,都会让孩子感觉到他们与父母同在,都会从中汲取力量,获取支持。从“我们”“人家”到“咱们”,别小看了这样的称谓改变,给孩子的心理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倚老卖老,无视时代的变迁;“人家”是以人之长量己之短,摧毁孩子的自信;而“咱们”则拉近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理距离,时刻提醒孩子,父母就在你的身旁,同甘共苦。

家长要时刻拉近自己和孩子渐行渐远的心理距离,防止用成人化的标准、自我化的意志和孩子“说道儿”。要能够放下架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了解、对接孩子的心理诉求。只有这样,家长“说道儿”,孩子才能“着道儿”。

一天,一个家长提着一个大大的提包,推开我的房门,一边擦着汗,一边打开提包。我一看,满满的一包书。他一脸迟疑地问:“周校长,你说这些书难道对孩子没用吗?”

原来,这位家长本来想在孩子生日这天给孩子一个惊喜,提前几天就在图书城里挑选了这堆书。到孩子生日那天,家长兴奋地给孩子一一介绍这些书,可孩子看都不看一眼,最后生硬地说:“爸,您有病啊!给我买这么多书干什么?”家长很是不解,问我:“周校长,好心给孩子挑书,怎么成了我有病呢?”

其实,家长的“病”在于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自说自话”,但这种一厢情愿的“说道儿”,孩子是不买账的。

家长要对孩子“说道儿”,首先要搞明白“说”中的“道儿”。

猜你喜欢

指点道理心理
道理都懂,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豆豆的指点
不好听,却很有道理
心理小测试
不要指点别人的人生
心理感受
指点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