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2019-01-14郭逸

魅力中国 2019年39期
关键词:广陵孟浩然黄鹤楼

郭逸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社溪镇中心小学,江西 赣州 341200)

古诗教学的关键在于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兴趣,引领学生通过诗词韵律等进入相关情景,感受当时的社会文化、人文环境和诗人的心境,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具体探究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一、释诗题,知背景

无论是何种题材的古诗,一般从诗的题目中我们能了解到该诗的人物、地点等基本信息,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不难看出,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到广陵去,从诗题中了解到古诗的基本信息。在正式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例如作者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什么样的心境和场景下创作该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心理期盼或者寄托,从而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全面了解。向学生介绍写作背景不仅增加了学生自身知识储备量,让学生身临其境,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前应介绍诗文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仙李白喜好以诗会友,与孟浩然结为挚友。后因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李白亲自为孟浩然送别,在送别时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学生对该诗的写作背景有了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将自己融入到诗人与友人送别的角色中,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二、知诗人,诵诗词

古诗的音乐性比较强,讲究韵律和平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适当停顿,读出诗人的感情和诗中韵味。朗读有助于理解古诗内容,脍炙人口的诗词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其他课文而言,古诗词的篇幅较小,且用字考究,词语简练,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是古诗词的独特之处,也是古诗词相对于其他课文的难解之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为“李杜”,其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他擅长描绘自然景象,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善于变化,对后世文人产生极大影响。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及语言特色,对鉴赏古诗语言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诵诗词的前提是读准确。古诗的语言习惯与现代文字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古诗中常会出现一些生僻字和古今异义字。在学习古诗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注意前鼻音、后鼻音以及平仄音的区分,同时还应注意音节的划分和停顿。诵诗词的最高层次是能高声吟唱,吟唱能快速带领学生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吟唱的难度相对较大。一些青年教师敢于突破传统古诗教学方式,以吟唱的方式来带动学生学习古诗,这不仅表现出年轻一代教师对古诗的热爱,也是新课标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表现。

三、明诗意,悟诗情

对诗词的把握,也是对作者情感基调的把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少年刚强有所不同,它充满了诗意的离别,在繁华的时代,在烟花三月的季节,在繁华的黄鹤楼送别友人,在愉快的分手中寄托着诗人的向往,这首离别诗也让人感到了无比的诗意。诗的颔联“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不仅体现了时节,同时也透露出盛唐的时代气氛,意境优美,将作者想到扬州去的心情跃然于纸上。诗的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即便是载着友人的孤帆已离去,诗人却依然翘首凝望。此时诗人的心境正如那滾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带着向往的离别,被诗人放置在阳春三月的烟景之中,以长江的宽阔凸显孤帆远影的细节,在表达方式上更为传神。

四、拓展学习

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相对有限,诗句拓展学习能帮助学生将所学古诗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加以延伸,在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能将古诗中丰满的意象展现给学生。

例如,学习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教师相机提问:“与该诗相类似的离别诗还有哪些?”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对古诗的掌握有不同的回答。在学生自由回答完后,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离别诗:(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在增加学生知识量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离别”这一意境。

猜你喜欢

广陵孟浩然黄鹤楼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上赏名联
大美广陵,诗意维扬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春晓
春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广陵”与“扬州”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