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

2019-01-14江日安

魅力中国 2019年39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理念人才

江日安

(江苏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引言

教育事业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的创新融合,人们对于艺术和高雅文学的追求也有了品质上的提升和阶段性的改变。这种艺术气息在我国高校中也开始广泛传播,一些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及音乐表演,但在广泛重视和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在传统音乐教育理念上的改变和转型,学生在转变的同时,教育工作者们也应该重视这项音乐教育的工作,针对我国对音乐市场对比要求进行有效合理的培养,正因为如此学生不仅要针对相关音乐知识进行理论学习,在音乐表演水平上也要逐渐学习并创新,在众多音乐人才培养的大家庭中脱颖而出。

二、我国高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面临的潜在问题

(一)高校的办学理念过于传统

我国很多高校的办学理念过于传统化,思想比较落后,即使音乐教育在我国已经受到认可,但是仍然有很多高校的办学理念过于传统化,没有实际改观,针对音乐教育的课程也就草草了事,但有一些高校善于创新理念,施行了音乐教育创新的制度。

但在某一程度上来说,音乐教育是美学,需要细腻的规划和统筹,而不是单一的“糊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本身的办学理念有差别,再者就是因为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关于艺术音乐教学的综合水平过低,所以认知也存在过于传统的现象,这种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形成了阻碍,现如今是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时期,针对音乐教育及音乐表演都要重点规划和创新。

(二)过于僵硬的教学模式

针对音乐教育课堂来说,应是多元化的色彩教育,而我国高校把这种理念定义为系统化的传授方式,一些教育工作者仍然把理论知识作为重点培养内容,学生不具实践的能力,导致对于知识的吸收也是效果不佳,像是手脑并用就很好解释,学生在知识接纳的同时在结合实践,如此针对音乐教育及表演课程来说是双重吸收,合作共赢的关系。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同其他科目一样都是理论知识,这就显然没有什么意义了,有效的创新音乐教育课程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及兴趣的最佳条件之一,音乐是门艺术,表演更是艺术的提升,创新是必要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音乐教育体系的不够完善化

针对我国艺术类专业的需求来看,音乐人才空缺极其严重,这是因为我国高校对于音乐教育事业本身存在一定的传统观念,这就是音乐教育理念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追去也越来越广泛,需求学生量逐年增多,但是对于学校的音乐教学质量原因无法达成共识,这样的原因滋生,导致我国整体高校的音乐人才流失严重。

(四)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门艺术,那么在高校的音乐及音乐表演教育课程中的流程和模式就格外重要,如果音乐表演课程过于理论化或者没有多元化色彩的教学理念,那么我们的学生是无法从心底里感受到音乐的气息,对于知识的存储和音乐的审美感也就存在了偏差,这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了一系列音乐人才的流失,例如在表演不同声部训练课程上,根据学生的性别存在不同的问题,像是女高音部分和男中音部分都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所以,单一无色差的教学模式就会让学生无法得到实践和应用,这样针对音乐人才也是一种埋没式教育,学生对音乐的诉求和要求质量逐渐降低。

三、音乐表演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

(一)落实音乐基础

自从艺术教育施行以来,我国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待艺术课程也是有着明显的诉求,特别是针对音乐表演,一些学生本身存在音乐基础,加上对待音乐表演的喜欢,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待音乐教育的认知度,高校应该落实音乐基础教育,扎实音乐基本功在人才诉求和学生培养上是基本入门的要点,这一点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者可以效仿西方的一些国家,根据时代改革不断的创新引领,在声乐、合唱、和西方音乐史的结合学习中,达到学生最基本的音乐诉求。

(二)建立规范有程序化的音乐教育

针对音乐教育课程中音乐表演来说,有规范性和实质性的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规范建设,良好的规范是可以引领音乐教育走向良好发展道路的,对学生来说也是有着课程质量的提升,在规范音乐教育体系中,学生以音乐教育为长远发展学习计划及目标,针对一些选修课程的选择上也要针对专业分类,不要盲目选择,选择规范的音乐课程是保障学生在音乐表演中的专业知识提升。针对规范性的音乐教育理念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学术交流,以及音乐表演的相互演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在这些基础上,高校多组织一些校园音乐活动,让学生自主参加,并组织,在活动进行中不仅仅是可以相互交流学习,还可以提升自身的音乐才能,如此,便对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质量有着规范性的提高。

(三)音乐课程比例调整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把一些理论知识作为知识传授的重点科目,对于艺术类的科目并未重视,但是近年来面对国家的诉求来说,高校普遍开始重视起来这一现象,在校课程中加大了音乐教育课程的比例,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也是响应了学生的诉求,在理论知识充足的基础上针对声乐课程、表演课程、配器演奏课程都需要实际应用,手脑结合并用,大幅度降低了学生在理论知识上形成的压力。除此之外,很多高校针对学生音乐表演主修课程时,还选修了声乐强化课程,以此丰富学生对待音乐知识的严谨和需求。

(四)音乐教育模式的有效改革

在我国现有的音乐表演课程来看,高校的普遍意识都是强化基础理论知识,虽然理论知识的扩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诉求和理念,但针对实际实践的课程仍然存在问题,针对因材施教的理念,创新音乐教育模式,在学生理论专业知识的进步基础上,针对声乐,表演上的肢体实践课程也应该扩大化,在改革传统,落实理念下,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无疑是为我国音乐表演这门艺术培养了大批的新型人才,学习西方的音乐教育理念,实时创新理念,加大音乐表演实践课程的比例,做到知识与实践理论同时具备,这是我国高校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工程,音乐模式的有效改革,也是丰富音乐教学体系的重要开端。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国的全面经济发展社会体系越来越高,而对待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目前国家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的基础上,加大对高校音乐表演教育的改革,是重中之重。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高校目前音乐教育及表演的现状和潜在问题,并给出整改和调整建议,在如今学生对于艺术音乐的追求背景下,应该不断创新我国的音乐教育及表演教育模式,为未来音乐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理念人才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人才云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