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与专业硕士点建设研究

2019-01-14刘海峰

魅力中国 2019年39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

刘海峰

(黄淮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指出:“新增研究生招生计划向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积极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的高校和学科倾斜”。研究生是国家最为宝贵的第一人力资源。新时代,为实现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家必须大力发展包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内的硕博士研究生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指1999年以来通过“专升本”而升格的本科高校,截止2018年6月,此类本科高校已达448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力军,也是未来培养专业硕士的生力军。“十三五”及“十四五”期间,我国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教育部近年来遴选的100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示范校”要相继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未雨绸缪,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学校应用型重点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为未来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有没有实力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这本身不是一个问题,但凡是本科高校,都有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如美国2009年创办的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办学伊始就开设有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绝大多数都有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如荷兰海牙应用技术大学开设有会计与控制、欧洲法律与政策、国际传播管理学、工商管理学等专业硕士,德国兰茨胡特应用技术大学开设有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汽车产业与技术、经济信息学等专业硕士。瑞士伯尔尼应用技术大学,仅仅一所高校就开设有建筑学、艺术教育、生物医药工程、商业管理、通讯设计、组成及原理、保护与恢复、当代艺术实践、工程(木材和土木工程)、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木材技术、生命科学、农业和林业科学、音乐教育学、音乐表演、护理、物理治疗、社会工作、专业音乐表演、体育、体育科学、戏剧、应用计算机科学等23个专业硕士,而且还常常对“第三世界”开展临时性的“建筑学与可持续发展”等专业硕士高级培训班。国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同样有理由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某一高校能否开设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在于学校基础是“老牌”还是“新建”,关键在于相关学科与专业的整体实力是否达到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条件和要求。国外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由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来承担,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主要由“学术型重点大学”来承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其实质是“职业性、应用性研究生教育”,“应用本科和专业硕士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一脉相承,理论上,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专业硕士培养的先天优势”,[1]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100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示范校”,不要妄自菲薄,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提高自身的办学层次、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高教竞争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性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当今教育界,不少人质疑,如果允许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是否会如同本科教育一样因盲目扩张以及监控不力而向大众化教育演进?”[2]其实,这是一种短视的、杞人忧天的想法,试想,我国教育部2016年遴选的100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示范校”,每所“示范校”未来5~10年(“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增加2~3个专业硕士点,每个专业硕士点新增2~3名专业硕士生,每年全国净增专业硕士生人数大约2500~3000名,全国333个地市级行政区划单位每年平均净增专业硕士生不足10名,再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可谓了了。江苏与浙江以及京上广经济相对发达,个中原因就是重点大学多、培养的研究生数量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专业硕士学位“是针对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为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3]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专业硕士的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4]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第8条也明确规定:“具有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的转型高校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等有关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教育要瞄准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主要招收在科技应用和创新一线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员”。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包括多科性技术学院)是各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与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基本属于同一办学层次,都是培养职业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国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惯例。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专业硕士建设是满足地方(区域)行业企业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需求的现实诉求。地方(区域)行业企业更需要稳得住、留得住的高水平技术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专业硕士建设也是满足地方(区域)政府高层次人才建设的现实诉求。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市级人民政府每年都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力资源建设的重中之重,说明地市级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不是多了而是“严重匮乏”。地方高校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工程硕士)硕士研究生,是弥补地方或区域“领军型、应用型高层次后备人才短缺”的重要手段。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点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底气不足

目前,绝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谈及专业硕士建设时,要么遮遮掩掩,要么力不足气不壮。考察近百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自评报告》,在“办学层次定位”上绝大部分表述为“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创造条件,适当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表现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专业硕士建设方面的“严重不自信”!

(二)起步较晚

我国整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学位教育工作起步更晚。1990年,参照国外经验,我国试办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教育,可谓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之嚆矢;200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学位〔2002〕1号),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991年至2010年,专业硕士主要招收在职人员,且主要承担者是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点建设工作始于2011年,是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2011〕54号),遴选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上海电机学院、南京工程学院等51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每所高校1~2个专业硕士点,绝大部分集中在“工程”领域)。“试点工作”的建设期限是2012年7月~2017年7月,也就是说,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历史只有短短的5年时间。

(三)发展缓慢

2008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学位〔2008〕30号),该文件规定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是:“应为已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应有一定比例;近5年来,应承担一定数量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或具有重要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并获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本科生培养质量较高;能够经过立项建设,达到较高的办学水平保证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立项建设结束接受验收前,应已获得学士学位授权10年以上”。按此规定,2008年及以前“专升本”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共计329所)大部分应拥有1个或3个专业硕士建设点,而事实上目前只有51所“试点”学校,且大部分试点学校只有1个专业硕士学位试点,最多的为2个。以2014年为例,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数量达到238747名,占所有硕士(包括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总量的43.5%,但是绝大部分是由学术型重点大学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专业硕士仅有1200余名,占当年专业硕士总量的5.3%。

(四)环境不善

外部发展环境不善。专业硕士由于是职业硕士,在过去的数年中,专业硕士的培养主体是学术型大学,而学术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主要精力放在学术型博士和学术型硕士上,对专业硕士培养疏于管理,“有些培养单位甚至将两类研究生放在一起上课,只是在实践时间安排上略有区别,有些导师在课题研究上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当作学术学位研究生使用,基本不予区分”,[5]导致学术型大学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不高,导致目前高校、社会、学生、家长等普遍认为职业性质的“专业硕士”低人一等。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缺乏自主权。目前国家学位办公开的专业硕士学位只有40个,且多集中在二级学科,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学术型重点大学在“二级学科”上争夺专业硕士举办权,不公平、不对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际优势学科在于与地方(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合作共建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

内部发展环境同样不善。一方面,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重视不够,既没有制定长远战略规划,也没有制定与地方行业企业实质性合作共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行动计划;另一方面,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严重缺乏专业硕士培养所需的学科带头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高层次科研项目、高水平科研成果、应用型专业硕士课程及教材体系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硕士建设工作。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建设的主要任务

2017年,我国首批51所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试点工作”到期。试点工作建设的好与坏,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影响巨大。但大力发展地方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大势所趋。我国2016年遴选的100所“转型发展与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示范校”担负着“扭转社会对专业硕士低人一等偏见、提高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的历史重任,应围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重点做好基础工作。

(一)谨慎评估,选择好“少而精”的专业硕士培育点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培育点的选择,绝不能以学校传统的重点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为基础,一定应立足于服务地方(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重点选择对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比较大、社会效益显著的优势特色学科。具体而言,就是选择4~5个少而精的优势特色学科作为未来的专业硕士培育点。欧美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硕士学位点多达数百个,我国国家学位办目前的40个专业学位点也不会永远不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有长远发展目光、应有定力,只要是对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专业硕士培育点,终有一天会受到国家学位办的重视与认可。

(二)产教融合,打造好应用型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没有应用型优势特色学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硕士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木之本,“学科建设水平决定学位点建设水平,而学位点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标志”。[6]目前,教育部遴选51所“试点”高校主要集中在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但考察欧洲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硕士点,却主要集中在极具地方产业特色的“交叉学科”,如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之所以开设“食品与农业经济”专业硕士点,原因在于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主导产业是生物化学和食品工业;奥斯特法利亚应用技术大学之所以开设“运输工具工程学”专业硕士点,原因在于该校的一个分校位于大众汽车总部沃尔夫斯堡。我国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示范校专业硕士点建设应按照“错位发展”原则,把反映地方(区域)产业特色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作为学校专业硕士建设的着力点。

(三)校企合作,培养好专业硕士教研团队

师资队伍是专业硕士建设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有意识地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学校遴选的“少而精”专业硕士培育点,加大投入,以“内培”为主、以“引进”为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应用型、双师双能型学科带头人、应用型专业带头人、导师团队、导师梯队、外聘行业企业高水平专家队伍等师资队伍建设。每一个专业硕士培育点,教授不应少于3名、博士教师不应少于5名、外聘高水平行业企业高水平专家不应少于3名。特别应重视“四跨”(跨学科、跨专业、跨产业、跨大学)协同创新教研团队建设。

(四)立足应用,共建好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

专业硕士的申报和评选都需要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作支撑。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转变科研工作理念,突出“应用性科研”导向与特色,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产缘优势、人缘优势,围绕专业硕士培育点实施重点突破,每年设立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弯道超车”战略,与地方(区域)企业大力开展横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并以横向产学研合作项目带动学校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

(五)项目带动,开展好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其人才培养特点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强项,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示范校”每年应设立不少于300万元“应用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材、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毕业设计(论文)研究,以“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支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

(六)加大投入,建设好专业硕士教学条件

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具有较好的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图书资料、信息技术等办学条件。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100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示范校”在充分利用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外,还应围绕专业硕士培育点建设需要,加大投入,每年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查缺补漏,使教学条件基本达到满足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建设的推进策略

2016年3月25日,教育部下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评估结果:重点大学中,“不合格”专业硕士授权点42个、“限期整改”专业硕士授权点75个。“不合格”者,取消该专业硕士授权点。重点大学“专业硕士点建设”部分教训给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点建设敲响了警钟,即不论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硕士培育还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都要严格遵循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把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放在第一位。

(一)顶层设计做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都在极力争取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但大都没有自己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这是一个工作漏洞。笔者曾抽样考察江苏、浙江、河南、湖南等5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结果发现,没有一所高校制订“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分规划”,把“发展专业硕士教育”任务要么分解到“学科建设规划分规划”,要么分解到“专业建设规划分规划”。“应用型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才是完整意义上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皆如此,中国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将来也应如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早作打算,周密调研、科学谋划、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紧密结合地方(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分规划”。

(二)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组织领导和机构建设

2018年是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51所“试点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较好,会极大促进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反之,则将严重受挫。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硕士培育点建设工作主要有学校科研处承担,此种局面应尽快改变。专业硕士培育点建设涉及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科研、社会服务,客观需要规划处、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学生处、合作发展处、评估处以及二级院系多维联动,客观需要成立由学校校长或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领导小组”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学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此外,还应成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机构,以适应未来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组织管理。

(三)组织实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建设工程

“十三五”期间,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转型发展和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示范校应组织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建设工程”。第一,“建设工程”应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第二,“建设工程”应有具体的“行动计划”作支撑,“行动计划”至少包括“专业硕士培育点建设行动计划”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前者重在“培育”,后者重在“建设”。“专业硕士培育点建设行动计划”应立足学校少而精的4~5个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集群,积极创造条件,与区域研究型重点大学联合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跨学科、跨专业、跨产业、跨大学合作共建专业硕士教学点,积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办学经验。云南保山学院与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联合,在保山学院设立培养专业学位工程硕士(信息化与管理专业)教育点,经验值得借鉴。“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应进一步加强专业硕士教育教学的内涵建设,通过实质性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学术性和应用性,真正提高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第三,加大“工程”建设经费投入。对于遴选的“少而精”专业硕士培育点,每年应设立不少于400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完善管理制度和建设标准体系,奖优罚劣。

(四)校企合作联合建设专业硕士培育点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当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应当基于企业的现实需求”。[7]截至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建设工作,不论是“培育点选择”还是“硕士点培育”、“硕士点申报”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高校内部的“自作自为”阶段,仍然是依据学校内部传统的“优势学科”而不是依据地方(区域)“优势产业”,这是一种错误导向。欧美应用技术大学专业硕士点往往是与区域行业企业联合举办,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点更应突出地方(区域)产业特色,不论是专业硕士点布局、专业硕士点培育、专业硕士点申报,都应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既可增加专业硕士点科技成果积累,又可壮大专业硕士点师资队伍;既可加速专业硕士点培育进程和申报进程,又可彰显本校专业硕士点的产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应用型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