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如何让人民满意

2019-01-14王宪

魅力中国 2019年39期
关键词:职教职业院校育人

王宪

(秦皇岛市卫生学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现了党对教育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社会最大的民生工程,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最高标准和刚性要求,显现了满足人民意愿和保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路线和实践原则。职业教育与民生息息相关,如何使职业教育让人民满意,我认为要做好三个层面工作。

第一、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要让人民满意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服务终生的教育。职业教育要让人民满意,必须以民生为基点,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全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真正让职业教育资源能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职业教育不仅是就业创业的“谋生教育”,还要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幸福教育”。为此,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力的体制,形成有评价、有激励、政府企业学校深度融合的高效职业教育合力机制就十分重要。

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办学方向、政策和项目等方面的主导。职业教育强调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为此政府必须发挥行政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协调好职业教育的各方关系,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职业院校的主体,主要表现为育人主体、关系主体和功能主体等。育人是职教的天职,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合格的技能人才;职教作为一种社会合力的社会行为,它始终处于各种关系的中心,并通过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定向,以及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的选择等,发挥着职教的主导性。

企业主力,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这是由职业教育实践化育人的特点决定的。职业教育无论是人才培养服务,或是文化科技服务,终端主要在用人单位。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全程参与育人过程,与学校共同把脉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匹配、教育过程设计、教学质量评估、学生就业创业帮扶等,才能确保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对接。

第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绩效要让人民满意

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着力解决好为谁服务、以什么去服务、怎样服务的问题。这不仅是社会聚焦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能否让人民满意的关键。

为谁服务,这是职业院校办学定位的大问题。就地方的职业教育而言,鲜明的职业定向与区域的产业行业密切相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就成为首要任务。育人和社会服务并重并举,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教育融入地方的过程中,将有效地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学校育人标准与社会用人标准的对接与融通。

以什么去服务,旨在明确服务的内容是什么。以十九大提出“立德树人”的要求,将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结合,这是职教的方向和要求。职教是我国职业智能、技术及人才最富集的领域,与其他服务不同,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内容是“需求导向”与“发展导向”、“跟踪服务”与“引领服务”相统一,是育人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的统一。

怎样服务,这是方法和路径层面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特质是教育,服务的机制是利益共同体,服务的路径是产教融合,服务的载体是各类技能人才培养、文化传播、通过技术服务推助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这里,产教融合把教学育人与实践育人通过教学性生产和生产性教学联系起来,体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职教原则。

第三、职业教育的效果让受教者满意

首先要处理好职业教育量和质的关系。目前,全国职业院校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已成大势,但问题还不少。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泡”课堂“混”毕业证现象突出;教师方面,“双师素质”的含金量普遍偏低,教学方法陈旧,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管理方面,以考代管、以分数论水平、重招生轻就业等仍然盛行。对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还有很多路要走。

其次是要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问题。从工具理性出发,“以用为本”强调学以致用,主张个人服从于社会需要,教育过程按社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崇拜工具和技术主义的价值观。从价值理性出发,强调“以人为本”,将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大“理想自我”,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推崇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两种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如果片面地遵从或排斥,其实都不是完整的职业教育。

再次是加强人文关怀。职业院校学生理想抱负与现实的冲突大,角色认同困难,成长中的“伤痕心理”较重。针对此,以职业为载体,帮助学生重塑信心,到坚定信心,再到成就信心;从教导学生认识职业,到自觉学习职业,再到快乐地走进职业等等。职业教育人文环境的营造和优化,人文关怀进生活进课堂,工作无巨细。

猜你喜欢

职教职业院校育人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