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科学教育中的艺术化实践分析

2019-01-13徐博一蔺永新

魅力中国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术化博物馆科学

徐博一 蔺永新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引言:十九世纪末,现代教育学的蓬勃发展感染了博物馆界,不少欧美博物馆开始为儿童观众打造专属的展览空间,博物馆的教育性不断凸显。然而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方式日益多样化、碎片化、高速化,这对博物馆在新的时代中发挥教育科普功能、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功能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艺术化实践的重要性

博物馆成立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地征录保存文物、展示文物的价值,这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从根本上讲,博物馆的存在是为了在当下以及更重要的未来,让大众了解知识、了解过去、了解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博物馆如何被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如何成为公众与多元文化联结的桥梁。

以博物馆为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可以使民众尤其是学生了解我国上下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了解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与自然风貌差异,加深对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到高效的学习方法。而其中,艺术化实践在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展现形式,给学生丰富的美学享受与体验,在众多科学教育活动中增加博物馆科学教育的吸引力,促使学生走进博物馆。同时使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在学生心中留有更深刻的影响与探知未来的更大求知欲。

二、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艺术化发展现状

(一)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距离感较强

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科学教育活动中属于一种门槛较高的活动[1]。区别于现今拿出手机就可以接受科学教育的在线课程、教育教学相关的小视频、听从教师或跟随学长前辈就可以学习科学知识等更为灵活便捷的科教活动,人们去博物馆接受科学教育需要花费整块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人们更习惯于将博物馆定义为存放贵价收藏的建筑而不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空间,对踏入博物馆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心理上的距离感。而当下博物馆的主营项目也确实为收藏品的展示,管理人员的日常以维护、保护文物为主。专门组织开展博物馆科学文化教育的专业人员较少。除了学校和团体组织的博物馆科学文化教育之外,人们缺乏进入博物馆感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自然也难以形成这样的习惯和意识。

(二)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过程较为枯燥

首先,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未能充分的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对于主要的受众人群学生来说,他们有着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的性格特征。未成年人主动参与进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来的主要目的是丰富课余生活、缓解学习压力、增加亲子互动时间。而目前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设置以听讲解、看展览为主,学生在科教活动中的互动很少[2]。其次,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未能给受教育者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混合在展览观看的过程中,未能给学生打造学习相应的独立空间,也缺乏探索区域和体验设施。很多展览设施的高度、使用操作方式不适应未成年学生的身高力量特征,学生无法深入的参与到博物馆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去。

三、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艺术化实践的方法分析

(一)转变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策划理念

增强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艺术化,增强科教活动的吸引力,首先是要意识到艺术化实践对于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作用。博物馆管理工作者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第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博物馆从业者的艺术修养和科学素质,加深博物馆从业者对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结与转化的理解;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例如,组织进行国外先进的博物馆科学活动艺术化相关书籍著作的读书分享会;支持博物馆工作人员去成功举办过艺术化的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博物馆交流学习;鼓励博物馆工作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分享。第三,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了解与把握,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学理论的学习。

(二)加强陈列展出内容的故事性与人格化

博物馆陈列展示出的文物藏品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死的”,缺乏吸引力,而艺术化的活动表现形式,可以帮助文物在学生眼前成为“活的”,牢牢抓住受教育者的眼球。例如,北京自然博物馆在二零一二年七月编排的《地球妈妈生病了》科普短剧,短剧在自然博物馆的植物展厅上演。学生们在参观植物展厅中陈列的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各种植物之后,观看到剧目中一株株之前参观过程中看到的植物幻化成了人形,在疯狂砍伐的工人刀下一个个痛苦死去。地球环境因此而变得沙漠肆虐、黄土漫布,降水变得稀少、河流变得浑浊。学生们的保护欲被极大程度的激发,不仅深深记住了植物的名称,同时对保护植被保护环境的教育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与认知。

(三)吸引创作人才加入到科学教育活动的艺术化创作中来

对于博物馆管理工作者来说,日常的文物保护、维护、信息录入工作已经非常繁重,相对于增加艺术化的科学教育活动的工作来说,博物馆中专门的教育人员配给是不足的。吸纳社会上专业人才的加入,有助于提高博物馆科学教育艺术化的专业性和艺术活动举办的效率,对于完善博物馆的日常管理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博物馆应积极与剧院、剧目导演演员和艺术设计与创作团队、科技秀设计与布景人员、策展人、志愿者、义工加强联系,通过专业化人才的加入,缓解博物馆日常工作面临的压力,同时保障了艺术化的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展开。例如北京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地球妈妈生病了》,全部剧目的剧本创作、导演编排、演员场务都由志愿者担任,演出剧目质量高、贴近学生的思维与理解,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关注与兴趣。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艺术活动的表现力

从观众踏入博物馆的第一分钟开始,事实上科学教育活动就已经开始了[3]。博物馆的装潢设计、文物陈列的方式效果、馆内的灯管效果、音乐氛围都在对步入馆内的观众起到潜移默化的科学教育作用。因而,博物馆的整体布局与日常管理中,应用多种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展示博物馆的综合魅力对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艺术化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博物馆要运用现代化的灯光与舞台技术,整体设计展厅内的灯光布置,增强文物陈列与摆放的设计感与艺术感,使观众在观看展览时可以得到良好的美学体验;其次,在艺术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开展时,综合运用VR体验技术、3D视觉影响技术、人工智能等多种手段,加强艺术活动的展现力与吸引力。

结论:综上所述,博物馆在科学教育领域中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力补充,并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实物文物案例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参观学习。提高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艺术性是提高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教学实践效果的必然途径,我们应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学习、培养具有艺术观念与艺术素养的博物馆人才,促进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艺术化博物馆科学
地铁车站装饰装修的艺术化设计与应用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博物馆
点击科学
不规则抽象
科学大爆炸
面向真实历史的艺术化求知——电影《村戏》的影像风格与价值
露天博物馆
科学拔牙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