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西窑洞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研究

2019-01-12史琰郑州商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助教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9年10期
关键词:豫西窑洞民居

史琰 郑州商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助教

豫西地区是我国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悠久,地域特色鲜明,民俗风情别致。据考证,旧石器时代人类便在这个地域进行活动,在这片土地上,传统文化开始生根发芽。在豫西传统文化下衍生出了儒家的礼乐文化、讲风骨重操守的“士”以及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文化思想。这些思想悄然渗透,影响着豫西地区前人思想与行为,同样也影响着传统民居发展与变迁。中国人注重“家”,对于居住场所更是深受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渗透,体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征。

1 豫西文化概述

远古时期,洪沟人以其聪明智慧与大自然相适应,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发展,创造出最原始的豫西文化。虽经历千年变迁,但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并没有间断,文化发展生生不息、欣欣向荣。中原地区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豫西文化,豫西文化具有传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持久性等特点,使得河洛文化迅速发展,已经超越了时间与地域界定。豫西文化在历史岁月变迁中逐渐形成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文化体系,“天人合一”、“风水学说”等都是源自豫西文化;儒、释与道等学派也是豫西文化与多元文化相交汇的结果,是人类繁衍生息有最直接关系的中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豫西传统民居建造与发展基石。豫西传统民居建筑以自然为根基,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浑然产物,最为特色的便是窑洞形式,如巩义传统窑洞民居文化体现最为直接的阴阳学说、天人合一观念,使风水理论、伦理观念、耕读文化、豫商文化以及近代文化相互融合,反应出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通过吸收融合发展与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2 豫西文化对传统窑洞民居建筑的影响

2.1 窑洞建筑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穴居”发展成为后来的窑洞民居,我国北方窑洞民居就发源演变于此。北方冬季持续时间久、寒冷干燥,当地居民为了对抗严寒干燥的恶略气候,在黄土地上创造了窑洞,并在北方地区甚至是西部地区得到广泛建造。例如,河南、陕西、山西、甘肃以及青海等地都得到快速发展;由于地域不同,建筑方式也各具特色,以河南为代表,主要集中在豫西地区,郑州以西、巩义和洛阳等地较为多见;巩义、洛阳尤为集中,利用黄土地挖掘窑洞,彰显地方特色与乡土气息,其中“靠崖窑”和“地坑院”两种形式所占比重很大,相当有研究价值。

自从人类出现便有了窑洞,古书中就曾记载:“北方穴居,南方巢居”。南北地理位置差异,气候差别较大,形成了可见的南北方聚居地居住形式区别。先是从天然洞穴开始,从猿开始,雨雪天气来临时本能地钻到洞穴里面去,躲避恶略气候环境。从远古人类起,如北京山顶洞人,首先考虑的居住形式就是窑洞,远古时代生活环境、生存条件以及技术水平都比较差,所以其他复杂建筑形式在当时也没有办法实现。人们模仿天然洞穴挖掘窑洞,于是就有了窑洞民居建筑。挖掘窑洞是从旧石器时代产生的,旧石器时代石斧打造得很粗糙,无法挖出精细的窑洞,但是石斧功用很多,多是砍砸器,如把柴棒砍断,还有另外一种功能就是挖土,为窑洞出现提供物质基础。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具备了挖掘人工洞穴的能力,窑洞安全性与精准度也有所提升,窑洞历史是很长的,甚至比巢居要长得多。

魏晋、南北朝两代,建筑技术以及建造技术都得到了很大改善,既能满足实用功能又能在外观上进行考究。例如巩义石窟寺、石窟建筑中可以看出,当时高水平洞穴建窑技术已有所展现。在巩义洛口仓中的窑洞,建造技术有十分明显的提升,洞穴规格更加完整、细致,空间开凿也更加合理;“杜甫故里”位于巩义市站街镇南窑湾村,名人墨客都居住在这样建筑中,这表明当时窑洞是当地居民主要的居住建筑形式;后期为了加固,窑洞材质上得到了更新,出现石砌、石窑,更加坚固耐用,可见窑洞居住建筑形式因其独特优势是当时人们居住首选。

豫西自古是中原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中心区域,人口众多,窑洞是能够减少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的居住建筑形式。从宏观上讲,窑洞本身建造成本底,因地制宜,因地取材,原材料成本;外加窑洞建筑形式结构较简单,缩短建造时间,综合以上原因,窑洞在豫西地区快速发展,且深受本地人青睐。从微观上说,窑洞由于其建筑结构原因,还具有冬季保暖、夏季凉爽优势,适宜人居住。

2.2 豫西地区窑洞建筑的文化内涵

儒家文化与窑洞民居建筑。儒家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儒家的学说以“礼”为中心,“礼”是宗法和等级相结合产物,中国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古代统治阶级的思想核心,深入各个阶层,渗透在生活各个领域,其影响颇为深远。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仁德等理论深入人心,通过窑洞这种建筑形式能够保存思想观念,展现思想文化,凝固历史。在豫西传统民居建筑中,“礼”的思想体现在宗祠文庙建筑、窑洞民居院落中的形式、洞室的居住分配等一些平面布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礼为基本框架,儒家学说把礼看作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礼”即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和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与思想情操的规范。礼制秩序对具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兄弟、夫妇、男女和长幼的人伦秩序有明确规定,包括家庭亦要尊卑有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反应在建筑上就是极为强调一个建筑群必须按照严格规制围绕中轴线来安排具体位置。因此,根据礼制秩序所制定的规划、营建制度对窑洞院落有着深刻的影响,讲求秩序观念,贯穿于窑洞院落总体布局中。在一个完整的窑洞院落内,父亲居住在正窑,在整个建筑的纵轴线上,居中在上,以显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正窑也是举行家庭礼仪的地方,是家居世俗性与祭祀神圣性并存的场所;长子住在东窑,次子住在西窑,佣人住在倒房;一个对称平衡、严分内外、层次井然的建筑结构,反映出家庭伦理模式,以便于人们知上下、辩贵贱、明亲疏。这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和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体现出了儒家思想中长幼尊卑的伦理观念,是我国传统民居建造思想文化的具体表现。

天人合一的道学文化与窑洞民居建筑。“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与人息息相关,这层思想与道家观念相吻合。“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出自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类古籍《宅经》。豫西窑洞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思想,在黄土地上,根据不同地形地势挖掘窑洞,有平地建造窑洞,有靠山挖掘的窑洞,有利用黄土材质土窑洞,有利用石材加固的石窑,无论哪种形式,都彰显了人们依靠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与这片黄土地相辅相成,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直观表达与诠释。

吉样文化与窑洞民居建筑。早期人们没有抵抗大自然的能力,再加上生产水平底下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灾害对人类伤害非常大。人们把顺风顺水的美好生活向往都寄托给上天,祈求上天庇护,进行各种祈福祷告仪式,表达自己的夙愿,便出现了与美好、幸福、健康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因此孕育出了独具特点的吉祥元素图案。这些吉祥元素图案以独有方式将安定、幸福、美满、和谐的精神境界代代相传;传统窑院民居集中地体现出我国从古至今延续的吉祥文化特色;在居住空间中,装饰纹样上的吉祥文化承载的屋主对生活的美好寄语。传统窑洞讲究福、禄、寿三星齐全,其含义就是要在挖掘过程中在正面开三个洞,这三个洞象征着福、禄、寿;如果窑洞受地形局限,窑洞中三星不齐,还需其他方式凑齐三星,供奉神灵。

剪纸艺术是豫西文化的典型艺术形式,颇受群众喜爱,是豫西地区大众艺术的表现,展现出当时民俗民生艺术,可见窑洞文化与剪纸艺术是离不开的。随着经济发展,技术与艺术水平都得到提高,古人在此开凿窑洞,创造了更加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物质生活满足注定了精神层面发展,剪纸艺术得以出现。豫西剪纸表现形式多样,有简单复杂,有些细腻有些粗犷,表现形式即抽象又写实。颜色上以吉祥红色为主,寓意美好和期盼;造型生动流畅,富有创造性。剪纸艺术形式更多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素材多以豫西居民的生产生活为主,古人通过剪纸来表达美好心愿,祈求上天保佑,如五谷丰登、躲避天灾人祸、身体健康、安居乐业以及多子多福等。

人民的生活、民俗文化与建筑有着密切联系,剪纸在窑洞中的运用产生了窗花,样式非常多,同时也有许多讲究,如“万”字格、“寿”字格、“梅花枪头”格等;“梅花枪头”格中,梅花代表女性,枪头代表男性,过去人们祈求家丁兴旺,能够继承香火。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或缺条件下,人们祈求多生、早生,这都从窑洞中可以看出;窗花中的“蛇盘兔”意为“要想富,蛇盘兔”,有祈求人财两得的意思。窑洞装饰中还有农民画,反应的是老百姓希望得到的东西,如对联“门前车马不为贵,家有图书志气高”反应的是希望家人能够出人才;牲口圈上贴着“槽头兴旺”意思是希望牲口生长肥壮。

豫西窑洞深受地域文化影响,承载着古人对文化的向往与继承,豫西窑洞彰显着各个时期文化的变换与更迭,代表着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与吉祥文化等,表现在窑洞建筑的形式与装饰艺术之中,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3 结语

在豫西这块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民俗特征,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呈现出百家争鸣盛况,并在窑洞这种传统建筑形式中得以广泛表现与应用。窑洞不仅具有物质文化内涵,它所体现的更是远古人民劳动与智慧结晶;窑洞建筑在形式上具有美感,在功能上得以实现,在精神上能够享受。现代,对于窑洞民居建筑研究还在不断地丰富,对于其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挖掘,保护传统窑洞民居资源是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豫西窑洞民居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民居摄影
豫西夜长坪钼钨矿床典型磁异常二维反演浅析
豫西崤山东部银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豫西五丈山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研究
陕北窑洞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