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李尔王》看莎士比亚的“王者建构”

2019-01-12闫晨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李尔王莎翁神性

◎闫晨

莎士比亚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李尔王》是莎翁的巅峰期所作,被后世称为“四大悲剧”之一。它之所以为悲剧的主要原因源于当时的创作背景,1601 ~1607 年的大不列颠国,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短暂联盟步步趋向瓦解,政治经济已经举步维艰。新君恶行更是让世人哀声怨道,反抗迭起。从《李尔王》开始,莎士比亚渐渐进行以悲剧为主的创作,基于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创作内容转变得更加具有社会批判性。

一、君权统治下的“王者建构”

王者,是君权的象征。建构,是王者统治意识形态的体现。《李尔王》里处处可见争权夺势的角色,不乏亲人背叛,罔顾常理的例子。《李尔王》中的大不列颠国王李尔,以爱为筹码,将国土全分给了奸恶的两个大女儿,却将耿直善良的小女儿远嫁法国。失去实权后的李尔遭到长女次女的无情虐待,流落荒野,同时又与大臣葛罗斯特的两个儿子命运息息相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孟子曾对人伦有过表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在大多数人眼中,政治夹杂了情感会变得不理智。而李尔以“爱”为分配国土政治的筹码是可笑的,继承制王权无长子的李尔承受着很大压力,为了公平又很好地传给自己的女儿们,却不得不换一个角度。正如观者从中看到的,李尔无疑偏爱的是考狄利娅,他想把国土中最富饶的地方留给小女儿,并要在她的看护之下颐养天伦。我们可以推测,李尔本是将考狄利娅作为继承人,但李尔的这一立君标准实则与英国“立长不立幼”的王位传承传统相违背,很明显,他选择了与王室传统截然不同的“立优”标准。

前基督教时代下的统治阶级,李尔本身是具备一定神性的,认为自己可以像神一般“不爱人而被人爱”,而李尔恰好又把这一自我臆想的神性作为公正的统治国家的重要体现,考狄利娅出乎意料的耿直将他从神性中拉回到现实,逼迫他认清自我,妥协于现实的真相,让他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局限性。这种突如其来的落差与惊醒,使李尔变得不知所措,短暂的愤怒蒙蔽了他的心智。“君主并非真的如神一般”,这也许正是莎翁创作的立意所在。

二、继承人的形象

(一)奥本尼

这位新王看似在剧中处于权力旋涡的边缘,最终却登上王位。莎翁前期对他轻描淡写,降低在读者中的存在感,在后面重要阶段开始刻画他的形象在我看来是有意为之。这样先抑后扬的写作技法,使得奥本尼的人物性格更加突出,文中有几句简短的对话,凸显他的与众不同:“国王请息怒” “国王,请您勿要生气” “国王,我没有得罪您,我不知您为何生气”,这种语气风格与其他继承者截然不同,并且充满耐性。

(二)爱德蒙

在《李尔王》中,莎翁对这位头脑聪明却充满欲望的僭越者描述最多,他的对话热烈而有煽动性、迷惑性,然而最终嫉恨使他走向死亡。莎士比亚在生活中对人性的思考,传统道德和伦理的崇尚感统统都体现在他笔下的戏剧里,剧中人物对话中不乏言辞激烈的谴责和强烈的愤懑。在《李尔王》的结尾,爱德蒙与爱德伽决战失败后的自嘲与第二幕里他持信独白的内心,像极了中国古代陈胜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两种状态的对比不禁令人唏嘘命运的嘲弄。

(三)考狄利娅

《李尔王》中的小女儿考狄利娅,深受莎士比亚的喜爱,把其他人都没有的一切美好品质都放在她身上,同样在剧中美好的德性和善良也深受国王李尔的喜爱,但公然当堂拒绝向李尔谄媚地表达爱意,固执的行事方法让李尔对她失去信任。由此,一个国家的悲剧开始。同样李尔的选择也是正确的,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的政治能力极其重要。善良的女主考狄利娅最终死亡的结局,也恰恰是莎翁想证实的政治现实的残酷。

结语

莎士比亚将现实背景下王权的颠覆影射进《李尔王》里,蕴含了对上层阶级的讽刺和不满。《李尔王》中李尔的悲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他性格上的弱点导致的,而莎士比亚的笔触更多是指向主人公,而不是指向将他毁灭的坏人势力,作者对李尔形象来说既有批判又有同情。悲剧是最接近美的艺术,真正的好悲剧并不会带给读者悲哀或恐怖的感受。莎士比亚通过这部作品最想表达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上层阶级的现状,也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相互交涉的必然结果。

猜你喜欢

李尔王莎翁神性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自然神性辉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读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莎翁故居梦游记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春·遇见
英国争论孩子要不要读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