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我怎么想”到“幼儿怎么想”的转变

2019-01-12文孔淑芳

好家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主持人教研污染

文孔淑芳

一、案例背景

在全园教研活动中,小班的唐老师为大家播放了一段晨谈环节时的视频,视频中幼儿们就“假期中的旅游”为话题展开讨论。一个小男孩说:“寒假里,妈妈带我去了海边,可是我闻到有些地方的海水是臭的。”一个女孩说:“我也去了大海,水不是臭的”。小男孩紧接着说:“是臭的,我爸爸说大海里有两根管子,管子里流出来的是黑水,所以把大海也弄臭了。”看完视频后,老师们开始对视频中幼儿们的讨论进行分析,讨论幼儿们的兴趣点,以及下一步应该如何开展活动。

教师A:从这段视频中不难看出,这个小男孩对环保有了粗浅的认识,我觉得下一步可以开展一个与环保相关的主题活动。

教师B: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环保的话题不能太深奥,应该选择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活动。

教师C:可以先引导幼儿从不随便扔垃圾开始。水污染这个话题比较广泛,不太适合小班的孩子。

教师D: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研究,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观察儿童、解读儿童的重要性。当我们观察儿童的时候,解读儿童的行为成为我园教师的一个难题。从以上老师的发言中,不难看出,老师已经做到了观察和倾听。但在解读儿童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以老师的主观判断为主,并没有真正地做到客观分析,去真正地倾听儿童的内心所想。

在教研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说“我认为幼儿是这样的……”总是在考虑“他需要”,而极少甚至完全没有考虑“他是否需要”。前者仅仅是成人的主观意愿,未将幼儿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拥有自我需求的“平等的人”。后者才真正体现出成人对幼儿本身想法、意志的觉察和尊重。为了帮助老师提高解读幼儿的能力,我们做了以下教研活动。

二、案例描述

我们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此为基础再通过教师或同伴的质疑,帮助幼儿修复并丰富原有经验。在教研过程中,请老师扮演幼儿,主持人扮演教师,展开了一场相信与质疑的对话活动。

(一)相信与质疑

主持人与23 位教师一起围坐成一个圈,就“水是臭的”的话题展开讨论,主持人先抛出话题。

主持人:刚才有人说去大海边的时候闻到有些地方的水是臭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教师1:水被污染了。

教师2:我闻到的海水有一股腥味儿,不是臭的。教师3:被污染的水不仅是臭的,颜色还会变黑。主持人:那大海里的水都被污染了吗?

教师4:有些海水没被污染所以不臭,而有些地方的水被污染了所以是臭的。

教师5:有些水没有被污染,比如说我们喝的水就是没有被污染过的水。

教师6:是的,自来水是在自来水厂经过消毒的水,是可以喝的水。

教师7:自来水里仍然会有细菌,必须烧开了才可以喝。

教师8:不是所有的水都要烧开的,纯净水就不需要烧开,直接就可以喝。

教师9:经过净水器过滤的自来水也是可以直接喝的,因为水里细菌都被过滤掉了。

教师们就这样热烈地谈论着对“水是臭的”这个话题的看法。主持人认真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发言,营造宽松的语言氛围,让每位教师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适时提出质疑。在问答中,教师们拓宽了话题,已不仅仅局限在“水是臭的”这个话题中,而是延伸出更多话题。在谈论的过程中,大家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每个教师的已有经验。其实幼儿又何尝不是这样?让我们给幼儿们更多的时间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在同伴之间的互相交流中,慢慢构建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个事件的看法,这样的思维过程远比获得一个知识点重要得多。

(二)制作价值清单

在每一段游戏的背后,都隐藏着很多教育价值点,需要教师去挖掘和提炼,也可以为后续的活动确定方向和内容。因此,在经历了谈话的体验环节后,结合唐老师提供的视频,教师们纷纷制作了价值清单:(1)活动中,幼儿们对水这个物质充满了兴趣。(2)除了变臭的海水,幼儿还见过什么样的海水呢?(3)大海的水变臭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你想为大海做些什么?(4)大海的水和平时喝的水、洗澡的水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5)生活中,幼儿还见过哪里有臭水?是什么让水变臭的呢?

价值清单的制作十分重要,能为后期的活动提供线索和方向。在确定价值清单以后,接下来就要开始真正的实践活动了。

(三)开展小组活动

结束讨论之后,主持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水桶、瓶子、各种材质的管子等材料,并请大家带上材料回班级和幼儿们共同开展关于水的游戏,一周以后分享。这一周的时间里,老师经常带领幼儿们穿梭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他们有的拎着桶,有的拿着瓶子,有的什么也没拿,说要自己找材料。有的幼儿三三两两结伴,来到户外的水池边,用瓶子在这里灌点水,在那里灌点水,说是要采集水样;有的拿起纯净水桶,在里面装上沙子、石子、海绵,说是要做净化水的实验;有的在做运水实验,用海绵、勺子、盆、吸管等工具,探索什么工具能将水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有的来到种植园地,说要把井水运输到菜地里;还有的拿起画笔,一边画一边讨论。幼儿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感染着每一个人。

(四)反思讨论会

一周以后,我们又坐一起,说着这一周内发生的一切。

教师1:我们班的孩子真厉害,他们知道吸管每次只能吸一点点水,所以最后直接改成用碗来舀水了。

教师2:我们在幼儿园里采集水的时候,有个孩子发现水池里的鹅卵石上有很多绿绿的毛毛,我告诉他那叫青苔。

教师3:我们班的孩子成功地将自来水引到菜地去了。

教师4:我发现孩子们真的很聪明,就连那些平时内向的孩子都能很高兴地加入活动。

教师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这一周发生的点点滴滴,每个班都产生了不同的关于水的游戏。

主持人:一周前我们对“水是臭的”这样一个话题进行了讨论,一周后大家开展了不同的游戏,有关于环保的,有关于运输的,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6:因为我们的思路更开阔了。

教师7:因为回班级之后,我也和孩子们进行了相信与质疑的对话,他们的想法往往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教师8:因为我们心中没有知识点,只有支持和配合。

教师9:因为我在不断地跟自己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是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当我们为幼儿提供一百种表达、表现的通道和途径时,幼儿头脑中任何具有价值的构想和每一点思维的火花就都能被看到、被听到、被欣赏、被尊重。

三、案例分析

(一)教师从“方案的设计者”到“环境的创造者”的角色转变

当教师在绞尽脑汁策划方案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活动本身,如:活动的环节是否流畅?策略是否多样?内容是否有趣?却忽略了幼儿的需求。在此次园本教研中,我们将教师原先关注要策划和开展的一个活动,转变成倾听和了解幼儿的需求,在了解的基础上,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幼儿在与足够开放、种类丰富的材料互动中,不断产生想法和行为。在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教师支持幼儿形成完整而独有的“自我”。当教师们提供了桶、管子、海绵等材料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拿取材料,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直接感知中建构对运水、净水等方面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幼儿产生了更高级的思维,不仅仅是“知道”和“不知道”这么简单。

(二)教师从“给幼儿提供指导”到“为幼儿提供支持”的任务转变

此次教研,教师没有预定的目标,没有预定的活动,只是纯粹地听取幼儿的意见,并支持幼儿达成他们的想法。教师要提供相关的材料,支持他们的想法,并帮助其实现。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体会,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支持者。

(三)教师从“我怎么想”到 “幼儿怎么想”的思维转变

在此次教研过程中,我们通过现场模拟、相信与质疑、和幼儿一起游戏等情境,感受到幼儿是有权利也是有能力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去实现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们不难发现,幼儿的很多想法与成人的想法有很大差距,这就再次印证了“幼儿怎么想”远比“我怎么想”更重要。

猜你喜欢

主持人教研污染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