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学共研共成长

2019-01-12王高凤

好家长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期教研目标

文 王高凤

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要注重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还要关注幼儿的需求。幼儿园要从儿童本位出发,加强园本教研,让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分享”的活动过程中达到专业能力的提升。我园的园本教研主要分为审议式教研、分享式教研和主题式教研等形式。

一、审议式教研

(一)学期审议

学期审议由课程审议项目领导小组完成,主要成员是正、副园长及骨干教师,每学期开展3 次,分为学期初审议、学期中审议和学期末审议。学期初审议主要是对课程审议的内容、方法、成效等达成共识,研讨课程审议的流程、基础课程教材的选择,确定本学期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学期中审议,主要针对已经开展过的主题活动目标进行梳理,与《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相链接,落实还未达成的目标,为下一阶段的主题活动开展提供目标依据。学期末审议,主要梳理一学期的目标达成情况,对课程审议活动进行总结,汇总一学期以来所有的课程资料。

(二)主题活动审议

主题前审议:各年级组在审议前通过调查,让主题活动的开展建立在现有资源和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审议时将主题目标与《指南》发展目标进行对应和细化。在完成目标的制定后,完善幼儿的活动内容。

主题中审议: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各班教师将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困惑,通过网络或现场研讨的方式进行交流,共商解决策略。

主题后审议:主题活动实施后,主持人汇集大家的建议进行梳理,对主题活动进行小结,收集并整理活动材料,为下一届同主题活动提供依据。

二、分享式教研

(一)专业书籍分享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第二步支架:改造我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中指出:共读儿童心理学或者观察评价等方面的经典书籍,提升儿童观察与行为分析能力。我园采用教师轮流领读的方式,每周请一位教师将近期阅读的专业书籍中的理论与实践中的案例相结合,以微讲座的方式分享。

(二)课程故事分享

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班幼儿探索的过程和轨迹各不相同,这就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可能是幼儿活动中的一点小进步,可能是幼儿探索的经历,也可能是幼儿活动中产生的困惑及解决的方法……我园鼓励教师以课程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每次分享后分年级组针对教师讲述的内容进行讨论。每一个故事都折射出教师的教育思想、经验及问题,听众从不同角度审视他们的故事,捕捉、提炼他们的优秀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及解决的办法。

(三)二级培训分享

每学年,我园教师都有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他们聆听学前教育专家的讲座,观摩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吸收幼教各界的知识精华,博采众家之长。外出培训的教师回园后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消化,再通过培训的方式带领全园教师一起学习,更新原有知识体系,形成学习共同体。

分享式教研让教师们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总结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经验,增强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也能从中发现我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三、主题式教研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游戏观不断发生转变,“生活即教育”的课程理念深入人心。我园三位副园长分别带领主题课程研究组、班级区域建设研究组、户外游戏课程研究组开展专题研究。三个小组每周轮流带领教师开展全园教研活动,从材料投放、教师指导策略、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有效尝试。同时,让大家讨论小组教研活动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利用集体智慧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对课程游戏化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鲜花的烂漫,靠的是阳光无私地照耀;山泉的甘甜,靠的是矿石赤诚的给予;教师的成长,靠的是幼儿园的精心培育。让我们在学习、研讨中,体验共同成长的幸福。

猜你喜欢

学期教研目标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