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研究生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

2019-01-11闫寒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华研究生传统

闫寒英

[摘           要]  接受社会主义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濡染是促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研究生应从三个维度树立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不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传承传统文化;以优良的大国文化形象与世界其他文明积极对话。

[关    键   词]  高校研究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态度

[中图分类号]  G1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06-02

塑造有道德、有追求的未来社会高素质精英人才,是高等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国人受教育意识普遍增强,教育消费成为最有潜力的消费。与之相对应,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報考人数激增,各高校研究生院纷纷出台新方案、新政策来适应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的新形势。在这一持续变化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探讨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规律与新途径已成为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我国研究生德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思想道德素养高、创新思维强的新一代精英人才。而社会主义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濡染可以成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创新法则,有益于培育具有高远理想信念,具备高尚人格及高层次文明素养的时代新人,因而需在学理上阐释清楚高校研究生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对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情,促进中国社会统一与昂扬前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蕴含的人文理念、家国情怀、人生智慧不仅能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枯竭的精神涵养,更可为世界难题的解决提供哲学依据。而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在社会主义的时代视野下,高校研究生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可概括为三个层面:不忘本、要创新、求对话。

一、不忘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

国学大师张岱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指出人与大自然是共生关系,具有相互依赖性。合一指对立的统一,突出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思想在春秋时便已出现。而以人为本则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神的主宰性。例如孔子就非常“入世”,认为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有效解决尘世间的问题,而寄希望于鬼神是无济于事的;刚健自强作为先秦儒家提出的人生准则,特别重视人格独立,为维护人格独立需要培养刚正不阿的道德风尚和拥有坚强的意志;以和为贵则是中国古代最高价值观,《国语》记述史伯之言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裨同,尽乃弃矣。”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都具有多元性与统一性,两者的矛盾统一即“和”,“和”指在解决矛盾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统一。古往今来,“和”的思想都发挥着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凝聚力,乃至于促进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以上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的文化生产与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灵感与创意。因此我们要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和阐发其中有价值的元素,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而中国古代的另外一些伦理思想,如“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宝贵的价值。作为新时代的高校研究生,要自觉学习和深入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要加强对传统哲学、古代经典论著等典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进行深入研读,努力提高人文素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二、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和“两创”的基本方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意味着文化的与时俱进,应结合当前社会的新特点和新要求,对古典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内涵进行重新阐释,并且对古典的表现形式加以现代改造,使其能被广大现代民众接受,以这种方式,促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薪火相传。例如,人们一直诟病宋明理学中压抑人性、禁锢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的落后理念;但宋明理学中,也有值得借鉴的部分,尤其是其无神论思想和对道德价值、精神生活的弘扬。气本论与理本论这些道德起源论虽不正确,但都摆脱了宗教信仰,这就延续了中国文化中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的传统,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该汲取宋明理学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奋图强的精神内核,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表达形式,以凸显现代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求我们在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对其进一步完善,增强其可理解性与传播度。例如,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孟子倡导“民贵君轻”,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都集中体现了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打下的政治烙印。但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不可能具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没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深邃眼光,更加不具备群众路线的真谛。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和当代拓展有清醒的把握。总而言之,传承中华文化,不能盲目排外,不能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创新性思维、战略性眼光,有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要善于寻找中华文化传统和现代意识的结合点。一方面要精准保留民族和国家文化上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特质,如仁、义、礼、智、信,同时又要将一些新的现代文化特质融入国家文化中,如依法治国、积极进取、全球合作等。所以在制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时,要将不同体制的文化有机整合,实现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形成“自由与控制”有机统一的新型文化与特色文化。

作为新时代的高校研究生,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面对着不断突破的新技术改革以及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局势,不仅应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方面、社会主义文化方面有自信、有定力;同时也要培养国际战略眼光、现代创新思维和掌握现代高端科技理念,结合个人特长与具体专业,成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流砥柱。

三、以良好的大国文化形象与世界文明对话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相反,应该海納百川,睁眼看世界,积极与其他异质文明对话。对话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汲取世界文明之精华,以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应该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在注重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积极对话,海纳百川,吸收各国文化之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传统文化中。一方面精准保留民族和国家文化上一系列优秀的文化特质,如仁、义、礼、智、信;与此同时,又要注意吸纳全球化文明成果,将一些优秀的思想,有影响力的现代文明融入国家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美丽中国”的正面形象既包括强调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底蕴(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人爱国、自强、诚信、和谐等独特高尚的精神世界),也包括向世界展示中国开放、法治、民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现代身份。其二,让世界了解与尊崇中华文明。中国不仅应作为GDP快速发展的经济实体向世界展示自己物质文明的力量,同时也应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与大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精神文明的力量,让世界领略与折服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传统与资源中包蕴着独特的中国智慧,中国应该也有能力在国际文化的舞台上承担大国责任,成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关键力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现离不开文化实力的彰显,文化竞争力是民族复兴崛起的重要标志。国外文化强势进入与中国文化弱势输出的不对等局面急需扭转。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急需改变这种不平衡不对称的文化交流现状,应以“对话主义”策略来推动本国优质文化产品的强劲出口,打造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早在20世纪,国学大师梁启超就提出过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四部曲”,在这“四部曲”中,他号召国人热爱本国文化,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并吸收与整合异域文化的精华,最后将本国文化推广出去,使之成为全人类都受益的世界文化。无独有偶,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正号召国人以全球化的战略眼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大力推动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为世界文明的进步添光彩。作为新时代的高校研究生,青年中的精英人才,更要有全球视野、广阔胸襟以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为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流光溢彩作出有为担当。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如何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精辟论述。高校研究生要努力学习这些重要言谈,深刻领会其中的重要思想,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积淀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为推进中华文化的世界化,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民族复兴梦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国学要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中华研究生传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