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研读点,建构魅力语文课堂

2019-01-11江苏省南通市天生港小学李筱铖

小学时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文章

江苏省南通市天生港小学 李筱铖

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基础是研读文本。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文本解读的能力,小学语文学科充满人文性和情感性,只有深入研读,才能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注重语言积累,促进深入研读

语言的习得和积累密切相关。特别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语言积累的关键期,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背诵佳篇名作,或者妙词佳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还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细致的研读,将文辞优美、富有内涵的语句挖掘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细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积累语言,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以《丁香结》一文为例。这篇文章语言细腻生动,情感真挚,有着诗一般的内涵与美感。教师需要抓住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在诵读间品悟,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意境和情感。诵读的形式需要注意,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而是需要用更为多元化的方式读出这篇文章的语言美。比如,针对原文中的这一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分析这句话好在何处。有的学生说:“作者笔下的丁香分外妖娆,既有印象派画作的美,也有一丝古典意味。”还有的学生说:“只有对古典文化了解的人,才会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这句话写得非常有诗意,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独特的美感。”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是否融入自身的情感。与此同时还需要采取多种诵读方式,比如个人朗读、小组赛读、集体诵读等形式。如此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在情感的融入中顺理成章地累积语言。

在小学时期,积累语言的最核心手段是背诵。通过诵读,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本内涵和作者寄寓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进而累积相关的好词佳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二、创设思维情境,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提升始于一个又一个问题。特别是具备研究价值的问题,对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小学既是启蒙时期,也是奠定未来学习基础的最佳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积极踊跃地思考,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构成重要的影响。鉴于此,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课题,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主动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例如,在教学《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过程中,需要将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授课着眼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按照事物由慢到快的顺序写成,其教学难点则是让学生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及其功能。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就需要为学生营造相关的问题情境。既然本节课讲的是猎豹,教师可以用谜语的方式展开教学。接着针对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分别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首先需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总结文章具体介绍了哪些事物的速度。通过对比,你能发现作者是以怎样的顺序进行写作的吗?学生在自行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作者按照事物速度的快慢排列顺序,如此第1个问题就解决了。接着就是需要让学生继续回归课文,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这篇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能找出对应的语句吗?它有什么作用?如果去掉了会是怎样的?”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发现本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不仅能够让叙述更加准确,而且也能够起到直观的效果。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需要针对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读文本,提高学生的研读效率。

三、关注好词好句,促进审美提升

罗丹曾经对“美”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他认为,“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的慧眼。”这个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样适用。小学语文本是一门充满了审美意味的学科,但是由于教师错误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很难沉醉在语文课堂中,甚至对语文学科形成了很多错误的认知。为了恢复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教师需要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用品读的方式深入探究文章的美感,将鉴赏美作为课程的核心环节,如此才能提高阅读质量。例如,《鸟的天堂》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需要将着眼点放在“灿烂、竹竿、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词汇上,以及“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一部分树枝才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等语句的赏析上。老师需引导学生立足于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在品读过程中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体会作者文笔的精妙之处,对课文中作者对大榕树景色的描绘进行深入体会。在研读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立足于“鸟的天堂”这一双重含义,引领学生回归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言外深意。通过这一研读过程,学生将文章的无限形态尽收眼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品鉴赏析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从审美角度体会文章的妙处。

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美点”,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审美内涵,如此才能落实审美教育。

四、发展语文素养,促进个性阅读

教师所面对的授课群体是小学生,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读过程中,从小学生的立场出发,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思考。小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同样也是独特的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选择授课模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用自己的分析替代学生的理解,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桂花雨》一文时,教师就需要将研读着眼点确定为儿童的独特性,找出最佳的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想象。比如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引起教师的注意:“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这句话非常夺人眼球,相信也会对学生起到同样的效果。为了读出这一句的感情,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施,将桂花随风纷纷落下时的情景再现于学生眼前,接着释放学生的想象力,“这个时候桂花从天空中飘到了我们的鼻尖儿上,接着,又落在了我们的手心里,落在了我们的脚下,最终安静在空气里。”此时此刻,小学生的情感被成功点燃,想象中的情景再现于眼前,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根本不需要教师进行任何朗读的指点就已经进入课文情境,每个人都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语言感受力在无形中也得到了增强。

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性,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感受到快乐,感受到心灵的解放。

综上所述,为了进行更为多样化的文本研读,教师首先需要注重研读的着力点,本篇文章从语言积累、问题情境、品读词句以及个性阅读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中文本研读的教学实践策略,希望对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