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元明治疗泌尿系结石临床经验❋

2019-01-09李玉婷胡刚明李伟男巴元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排石行气泌尿系

李玉婷,胡刚明,李伟男,巴元明△

(1.襄阳市中医医院(襄阳市中医药研究所),湖北 襄阳 441000;2.汉川市人民医院,湖北 汉川 431600;3.湖北省中医院,武汉 430061;4.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武汉 430074)

泌尿系结石是尿液中的盐类与胶体平衡状态被打破后而形成的结晶[1],其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为1%~5%,每年新发病例约150~200/10万,2~7年复发率高达22.6%~51.0%[2]。该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腰腹绞痛且痛及前阴,其面色苍白,全身冷汗,恶心呕吐,可伴有发热、小便涩痛频急或有排尿中断的情况,可见肉眼血尿或小便有砂石排出。该病属于中医学“腰痛、腹痛、淋证”等范畴,典型表现以“石淋”多见。《证治要诀》云:“石淋,溺中有砂石之状,其溺于盆也有声,此即是精气结成砂石,与溺俱出”[3],指出结石的形成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运用中医药治疗泌尿系小结石已成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案。巴元明是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其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对泌尿系结石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诊治经验总结一二,以飨同道。

1 洞悉病机,不拘于古

历代诸多医家都认为肾虚湿热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原因。《中藏经》道:“虚伤真气,邪热渐弱,结聚成砂。又如以水煮盐,火大水小,盐渐成石之类。[4]”《金匮要略心典》亦云:“淋病有数证,云小便如粟状者,即后世所谓石淋是也。乃膀胱为火热燔灼,水液结为滓质,犹海水煎熬而成咸碱也。[5]”《诸病源候论》曰:“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6]”上述医家均认为热结膀胱、湿热胶着、清浊不分、水液凝炼聚而成石。

巴元明博览群书,在继承先贤的学术思想上发挥创新,对该病形成了独特的认知体系,并提出“下焦湿热、气滞血瘀、正虚水停”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病因病机。外感湿邪入里化热,或外感热邪与体内湿邪胶着,又或恣食肥甘厚味致湿热内生,湿与热结移行下焦,湿热蕴结于肾熏蒸膀胱,燔灼津液,津失邪滞炼而为石。再者,情志不遂可导致气机郁滞,素来体虚亦可使气机运行不畅,气机郁滞则血流缓慢,滞而成瘀;或跌扑损伤,局部气滞血瘀,导致水液运行缓慢或停滞,水瘀互结、瘀浊锢结不化胶着成石;或瘀久生热,瘀热互结,凝炼为石。另有因先天禀赋虚弱或后天失养,或年老体衰,或邪气攻伐,均可致正气亏虚。肾主水,肾气亏虚膀胱气化失司,浊中之清不能上输于肺;脾气亏虚水津输布异常,清中之浊不能下注膀胱,水液留滞下焦,浊阴聚集,日久成石。

2 辨证透彻,病机相关

针对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原因,巴元明认为该病的主要证型有三,即下焦湿热型、气滞血瘀型和正虚水停型,三者之间既可相互影响又可相互转化,亦可多种兼夹。

下焦湿热,湿热之邪与正气交争,病情迁延不愈,久之邪盛伤正而致正气亏虚;或失治、误治损伤正气而使正气亏虚。肾主脏腑气化,肾气亏虚,肾精不足,不能化生肾阴、肾阳推动和激发肺的机能正常运行,亦可导致肺气亏虚。脾主运化,脾气亏虚不能摄纳水谷精微濡养肺脏,肺脏失养故而肺气亏虚。肺为气之主,肺气亏虚全身气机运行不畅,气行无力推动血行,气滞则致血瘀,从而转化为气滞血瘀型。而肺主行水,其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可以推动和调节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脾主运化水饮,能上输水津于肺,下注水津至膀胱,四布水津濡养脏腑,居中焦使水津同脾胃之气上腾下达;肾主水,肾气能促进参与津液代谢的脏腑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肾气的蒸化作用亦参与尿液的生成,故肺脾肾三脏气虚均能影响水液的运化,最终导致正虚水停。

气滞血瘀表现为气机郁滞、血液瘀滞,然“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正常运行的血液可以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血富则气旺,血虚则气弱,血瘀则气化生无源,表现为气虚,气虚亦即正虚。而气能行津,气机郁滞则不能正常推动和调控津液的输布和运行,致使水液停滞;又气能摄津,气机郁滞不能正常调控津液的排泄,使体内津液蓄积而不能及时布散,亦至水液停滞,此即气滞血瘀可以导致正虚水停。另外,气机久郁可以化火,血瘀日久从而蕴热;但气郁及血瘀均能造成津液停滞,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津液聚而成湿,湿与热结移行下焦,证型即转变为下焦湿热型。

正虚水停表现为正气亏虚,水湿停滞。正气亏虚可以是脏腑阴虚,阴虚火旺燔灼停津,湿与热结熏蒸膀胱,发为下焦湿热证。而正气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宗气虚则不能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血滞则瘀;卫气虚则其温养全身的功能减弱,血寒则瘀。元气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其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元气亏虚,气不能发挥其正常的推动作用,气行不畅,气虚而滞;营气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作用,营气虚则血液化生匮乏,不能为机体提供正常的濡养作用,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使气的生成和运行受阻,气行不畅,气虚而滞,由此正虚水停证型又可转化为气滞血瘀型。

3 法不效众,另辟蹊径

《张氏医通·淋》记载:“石淋者……宜清其积热,涤其砂石。[7]”张璐主张治疗石淋当以清热利湿、消石通淋为法。《金匮翼·诸淋》则指出:“夫散热利小便,只能治热淋、血淋而已,其膏、石、沙淋,必须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方可也。[8]”而尤怡认为单用清热利湿之法不能奏效,需行气、活血、滋阴多法与之并用才能显效。

在泌尿系结石的治疗上,巴元明创新性地提出“清热利湿益气并重,行气活血化瘀并行,溶石排石利水兼顾”的治疗原则,其理念虽与尤怡有异曲同工之妙,亦提倡清热利湿、行气活血化瘀之法,但实则更胜一筹,在其治则中尚见“益气”之法。行气乃促进气机的正常运行,益气却重在补益。然益气又分为补益肺气、补益脾气和补益肾气3种,巴元明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资助后天可以弥补先天,即通过补益脾胃而达到充养肾脏的目的;而肺又为气之主,通过补益肺气可以蓄养元气,故其补益之法重在肺脾,意在“以后天养先天”,且其提法三法并重、三法并行、三管齐下,不仅针对结石的成因进行治疗,而且将治未病的思想融入其中,针对其他有可能出现的证型适当用药,既病防变。

当然,治则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以对症治疗为主。巴元明认为该病主要有“湿热下注”“气滞血瘀”和“正虚水停”3种证型,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益气利水是与证型相对应的治则。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形的结石亦非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在泌尿系结石致病中,结石既是身体机能失衡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病情继续进展的原因,而溶石排石实质上是针对病因的治则,有治病求本之意,故“溶石排石”的治则是基本治则也是必要治则,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主要证型对症下药。

4 中西汇通,取长补短

巴元明倡导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他认为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医学检查手段,不仅突出了中医特色,更有利于明确诊断,所以中西医结合是增强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在诊治泌尿系结石时,巴元明主张借用现代医学诊疗手段,从结石的大小和位置两方面区别对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4.1 首辨结石大小

巴元明指出,中药在溶石消石上疗效突出,但结石大小对疗效和疗程有直接影响,且结石直径较大者多会伴有泌尿系积液,尤其以肾盂和输尿管积液较多,严重者可造成输尿管梗阻,导致当侧输尿管失功。有报道称,在单侧输尿管梗阻的大鼠模型中,大鼠体内活性氧自由基(ROS)增多,使肾脏ROS的产生和清除失衡,发展为慢性肾间质纤维化[9-10]。可见长期肾脏积液会诱导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故其建议结石直径超过2 cm且积液明显者,采取经皮肾镜取石术[11-12];直径在1~2 cm间伴有明显积液者,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或经尿道钬激光碎石;直径在1 cm以下或伴有少量积液者,建议口服中药治疗,必要时可以借助西医手段治疗。

4.2 次辨结石位置

泌尿系结石多位于肾脏及输尿管,膀胱结石及尿道结石少见。而膀胱结石多通过输尿管后排下,尚未进入尿道,一般情况下能通过输尿管三处狭窄的结石,理论上可以顺利通过尿道排出,至于少数结石贴膀胱壁生长或掉入膀胱憩室,可通过膀胱镜取石。有报道称,重复体外冲击波碎石对兔肾脏有累积性损害[13],故其认为反复肾脏碎石可能对肾功能有潜在影响,建议在没有积液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口服中药治疗。当然,对于疼痛比较明显者亦推荐解痉止痛等西医对症治疗。

5 典型病案

田某,男,47岁,2016年11月24日初诊:因“发现右肾结石9年”就诊。患者主诉无腰腹部疼痛,稍觉身软乏力,纳食欠佳,二便调。查体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患者曾多次行右肾体外超声波碎石术,泌尿系彩超示双肾积水(右肾约2.3 cm,左肾约2.3 cm),双肾多发结石(右肾约1.1 cm,左肾约0.5 cm);尿液分析示隐血(±),蛋白质(+)。中医诊断石淋(辨证属下焦湿热、脾气亏虚),治宜清热利湿、理气健脾、排石排水。方药石韦散、五苓散、五皮饮加减:金钱草30 g,三棱10 g,鸡内金10 g,石韦12 g,黄柏10 g,车前子15 g,赤小豆15 g,益母草15 g,木香10 g,炒白术10 g,陈皮10 g,桂枝5 g,猪苓10 g,泽泻10 g,大腹皮10 g,姜皮10 g,桑白皮10 g,黄芪15 g,茯苓30 g,金樱子15 g,芡实30 g。水煎服14剂,每日1剂,分2次服。

2016年12月15日二诊:患者身软乏力感减轻,纳食较前增加,余无特殊不适。查体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尿液分析示隐血(+),蛋白质(±)。泌尿系彩超示双肾积水(右肾约2.1 cm,左肾约1.6 cm)、双肾多发结石(右肾约0.83 cm,左肾约0.5 cm)。患者双肾积水均较前减少,右肾结石直径亦缩小,提示治疗有效。但考虑患者病程较长、正气已虚,需扶助正气以助行气利水,上方茯苓加量至50 g以健脾和胃,并加强利水渗湿作用,水煎服14剂。

2017年1月18日三诊:患者诉偶有腰痛,身软乏力感不明显,纳食可,查体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尿液分析示蛋白(±),泌尿系彩超示双肾积水(右肾约1.9 cm,左肾约1.3 cm)、双肾多发结石(右肾约0.9 cm,左肾约0.45 cm)。患者肾结石较前变小,双肾积液亦进一步减少,提示疗效明显,但其偶有腰痛,中药在上方的基础上加白芍10 g、生甘草10 g以缓急止痛,水煎服14剂。

按:巴元明认为患者病程较长,结石阻滞气机,气滞则水停,体内以水湿停滞为主要表现;其身软乏力、纳食欠佳均为脾气亏虚表现,其舌苔薄黄提示有热,但热势尚不明显,故治疗以利湿通淋消石为主,兼以益气行气、活血化瘀。方中金钱草、鸡内金、石韦清热通淋、化石排石,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赤小豆利水渗湿,黄柏清热燥湿,三棱破血行气,益母草活血利尿,木香温中行气,金樱子、芡实益肾固精,黄芪除补中益气之外亦有利尿之效。因患者双肾积水明显,酌加五皮饮行气化湿利水,加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渗湿。其中黄柏清热燥湿、车前子清热利湿,两者合用不仅能增强祛湿之力,而且可制约木香和黄芪之温性,避免助热生邪;三菱、益母草配伍有活血化瘀之效,能消除瘀滞;三菱、木香配伍有行气之功,气行则血行可以防止瘀血生成,气行则水行,亦可防止水湿停滞;金樱子、芡实重在补肾,肾气充沛则肾阳气化有权,水湿得以温化;而芡实、黄芪用意在补脾,脾气健运则水液运化有道,水湿得以布散。以上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利湿、益气行气、活血化瘀、溶石排石之效,完美诠释了“清热利湿益气并重,行气活血化瘀并行,溶石排石利水兼顾”的治疗原则。

6 跟师受教,领略精髓

古语云:“上工治未病”,意即防胜于治,故预防泌尿系结石的生成乃是最佳方案。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大家首先在饮食上谨慎,适量摄入含草酸钙成分的食物(豆类食物、菠菜等),避免草酸钙结石的生成;控制蛋黄、肥肉等食物的摄入,避免磷酸钙结石的生成;限制动物内脏、瘦肉、啤酒等[14]高嘌呤食物的用量,避免尿酸钙结石的生成。其次,多饮水、勤排尿有利于防止尿液的浓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结石形成的几率。再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小结石的位置发生改变,促进其排出体外。

在诊断疾病时,积极借用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将其精准的结果为我所用,能更好地选择治疗方案,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中西结合疗效更为显著。在临证辨证时,首先需辨明疾病的虚实,分清湿热、瘀血、水饮的主次,针对主要病理产物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在临证治疗时,以“溶石排石”为基本原则,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的变化,在针对主要证型的治则中可以酌加其他功效的药物“先安未受邪之地”,如已知气滞可导致血瘀,可在运用行气药物的同时稍佐活血化瘀药物,防止瘀血的生成。在遣方用药时必须谨慎,避免错用有肾毒性的中药,同时亦不能因为经方中含有小毒的药物而弃用。许多实验已证实,经过配伍个别有毒的中药在复方制剂中其毒性已消失。

最后,希望通过对巴元明临床诊治泌尿系结石经验的总结,进一步增强我们中医人的文化自信,让中医药更好地守护大家的健康。

猜你喜欢

排石行气泌尿系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妊娠期泌尿系急腹症20例临床分析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如何通过运动排出肾结石
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联合体外物理振动排石与药物排石治疗<2.5 cm肾结石的临床对比研究
如何预防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治疗的方法及最新进展
教你一套排石操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明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