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开平辨析相火阴火学术经验❋

2019-01-09李建鸿蒋开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阴火开平阳虚

李建鸿,蒋开平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肝病科,广东 佛山 528000)

火为自然界五行之一,指阳性、热性一类物象或亢进的状态。中医学认为火为六淫邪气之一,与暑热同性,但无明显季节。于人体而言,火有生理病理之不同。生理之火乃阳气所化,系生命的动力,如少火、命门火、相火等;病理之火乃脏腑机能失调而亢进的表现,如壮火、阴火、肝火、心火等。蒋开平教授是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在临床十分重视“火”的甄别应用。他认为,火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独特的重要地位,而在中医理论的诸多火中,相火与阴火不仅在概念上争议较多,而且容易在临床运用中混淆,故必须将相火阴火纳入一个界面整合,并从理法方药角度深入辨析。现总结其辨析相火阴火的学术经验,以飧同道。

1 辨相火

1.1 相火概念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提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奉天宣行,相火守位禀命。”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相火论》进一步论述了相火的命名内涵[1]:“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清·郑钦安《医理真传》直接指明了相火的本质[2]:“君火,凡火也;相火,真火也。凡火即心,真火即肾中之阳。”因此,蒋开平强调肾中真火或肾中之阳即为相火,中医思维中必须将肾阳拔高至相火角度予以认识和理解。如肾阳虚患者,临床仅见一派阳虚寒盛征象,则可从肾阳角度认识;在此基础上,若出现“真寒假热”或“上热下寒”等虚阳浮越征象者,则须从相火角度理解。

1.2 相火定位

综合历代医家认识,相火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者,肝、胆、肾、胞络、三焦均内寄相火,但其根源均在命门。正如金·张元素《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所论[3]:“命门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主三焦元气,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荣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狭义者,相火则指肝肾之火,亦即元·朱丹溪“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之论,又称为“龙雷之火”或“雷龙之火”。若再细分,则肝火为雷火,因肝于后天八卦配震卦,震为雷;肾火为龙火,因肾为水脏,龙为水中之物,所谓龙潜渊中。震为雷,亦为动;龙性暴烈,易动难驯。至于是否属病态,关键还得看此火是否妄动而离位。因此,蒋开平主张相火定位要“一抓命门,二看肝肾”。抓命门主要着眼相火对机体五脏六腑营卫经络的温煦作用,看肝肾则要充分理解“龙雷之火”之内涵。清·喻嘉言《医门法律》[4]曰:“阴邪旺一分,则龙雷火高一分,譬如盛夏之日,阴霾四布则龙雷奔腾,离照当空则群阴消散”的论述生动形象,可仔细品味。

1.3 相火生理

蒋开平强调要认识相火的生理作用,必须首先理解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张介宾《类经·阴阳类》曰[5]:“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并在《类经附翼·求正录》中强调[6]:“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以此关联根于命门或为真火之相火,则相火是温养脏腑的元气之火,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动力,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正气[7]。在体内阴阳平衡维系中,相火的生理作用举足轻重,具体表现在君相安位、水火共宅、水火相济等[8]。

1.4 相火病理

相火离位则为病,其病理机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精血亏虚,阳不负阴,相火失养之“阴虚火旺”;命门阴盛,元阳畏避,游散不归之“阳虚火浮”;相火亢盛,君火过极,君相失衡之“相火妄动”。为便于临床理解应用,蒋开平结合前贤心得[9],习惯将阴虚火旺对应“水浅不养龙”,阳虚火浮对应“水寒不藏龙”,相火妄动对应“水火不济”,以强化相火的病理特征。

1.5 相火病位

相火离位为病,当有病位征象可循。蒋开平认为火性炎热、向上向外,相火的病位当重点关注头面、耳目、口鼻、颈喉、胸肺及皮肤、四肢等人体向上向外部位的“龙雷之火”阳热征象。此外,还有下陷于二阴之间的失位之火,即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火证》所论[10]:“阳陷于下,而见于便溺二阴之间者,此其下虽热而中则寒,所谓失位之火也。”

2 析阴火

2.1 阴火概念

关于阴火的概念,一直存在学术争鸣[11]。蒋开平认为,对阴火概念的理解应执简驭繁,以广义、狭义区分即可。广义上,阴火为相火妄动移位的病理之火,阴虚火旺、阳虚火浮、水不济火等均属此列;狭义上,阴火为李东垣首创,即《脾胃论》[12]“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之论,故脾胃内伤、中气不足导致的相火失位即为阴火。广义阴火已为相火所包罗,故临床宜重点关注狭义之阴火,即“脾胃气虚、阴火上冲”,特别是对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解析的应用。对此蒋开平总结为不明阴火之理,难解补中益气汤之意。为充分理解狭义阴火的概念,故十分注重火、土、水三者关系的把握,并推崇清·黄元御《伤寒悬解》[13]“水之所以不能胜火者,全赖乎土;水虽有胜火之权,而中州之土,堤其阴邪,则寒水不至泛滥,而君火不至渐亡”的精辟论断。

2.2 阴火致病特点

由于临床重点关注狭义之阴火,故关于阴火的致病特点推崇李东垣《脾胃论》之说[12]:“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3 整合相火阴火诊断界面

前述辨析相火、阴火已知,相火有广义狭义之分,阴火亦有广义狭义之别,理论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于临床而言则有“临渊羡鱼”之虞,如何“退而结网”?蒋开平从临床实效性出发,一旦患者有相火阴火论治切入点,则在继承吸收先贤学术思想基础上,不将相火、阴火“分庭抗争”,而是将其纳入一个界面统筹应用,该相火则相火,该阴火就阴火,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从定病位、问寒热、重脉象、辨虚实等方面整合相火阴火的临证诊断界面。

3.1 定病位

察相火,关注头面、耳目、口鼻、颈喉、胸肺及皮肤、四肢等人体向上向外部位的“龙雷之火”阳热征象;观阴火,在相火病位基础上甄别脾胃元气衰弱征象之有无,有则属阴火,无则归相火。

3.2 问寒热

上热下寒、内寒外热、真寒假热、五心烦热者属相火,五心烦热兼手心热而手背凉者归阴火。

3.3 重脉象

脉象举之浮越、寻之无力或寸滑尺弱者,谓之“阳浮阴弱”属相火;脉象微细不浮或洪大无力者,归阴火者。

3.4 辨虚实

相火阴火之于临床虚多实少。虚者多基于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之相火移位及脾胃气虚之阴火上冲。实者,依李东垣之说多为郁热、湿热、情志之火等各种实证之火[14],虽为阴火之属,却不离《内经》病机十九条“火(热)”之宗。为避免混淆,故不作为临床辨别阴火的首发考量因素。

4 归纳相火阴火证候类别

蒋开平强调对相火阴火证候类别的归纳不能落入脏腑辨证通识套路,而要在相火阴火统一诊断界面拔高中医思维格局,提炼专属常见证候类别,体现临证立法处方的指导价值。

4.1 阴虚火旺(水浅不养龙)

阴虚火旺多因真阴亏损、水不制火所致,可见腰酸疲乏、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口干咽痛、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

4.2 阳虚火浮(水寒不藏龙)

阳虚火浮多因元阳衰败、火不归源所致,可见面色白光白或黧黑、腰软乏力、形寒肢冷、阳痿、早泄、精冷、宫寒不孕、性欲减退、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小便频数清长或夜尿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出现阳浮头面咽喉之间的“戴阳”证、阳浮于外而发于皮肤肌肉之间的“格阳”证及阳陷于下而见于便溺二阴之间的“失位之火”证。

4.3 相火妄动(水火不济)

因于心火旺盛、肾水失温、真阳不足者,可见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生疮、口渴舌红、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早泄遗精、夜尿增多等。因于真阴耗损、肾水不升、心火无制者,可见虚烦不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4.4 脾胃气虚、阴火上冲

既有形体不足、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见证,如肢体沉重、四肢不收、倦怠嗜卧、气短乏力、精神衰少、头痛目眩、纳差食少、便溏腹胀等,又有阴火上冲的火热征象,如发热恶热、烦躁口渴、手足烦热、肌热如燎、不欲更衣、脉洪大、形寒燥热、寒热交替、气喘声高、心烦多怒、口苦舌干、淋溲腹痛、官窍积热等。

5 梳理相火阴火立法处方

在相火阴火统一诊断界面基础上,蒋开平依据所归纳的常见证候类别,善于梳理应用先贤治法方药。

5.1 阴虚火旺(水浅不养龙)

阴虚火旺治宜降火补阴,方选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或左归饮、左归丸之属。

5.2 阳虚火浮(水寒不藏龙)

阳虚火浮治宜引火归元,方选潜阳丹或引火汤。潜阳丹药味组成:砂仁 20 g,制附子 15 g,龟板 5 g,炙甘草 10 g。引火汤有二,一是出自清·顾世澄《疡医大全》者称顾氏引火汤,由山萸肉10 g,五味子5 g,玄参20 g,山药10 g,白芥子5 g,茯苓10 g,熟地黄20 g,肉桂3 g等药味组成;二是出自清·陈士铎《辨证录》者称陈氏引火汤,由熟地60 g,巴戟天20 g,茯苓10 g,麦冬20 g,北五味 5 g等药味组成,临床可根据阳虚火浮的轻重缓急而选择使用。

5.3 相火妄动(水火不济)

相火妄动治宜既济水火、交通心肾。因于心火旺盛、肾水失温、真阳不足者,方选交泰丸;因于真阴耗损、肾水不升、心火无制者,方选黄连阿胶汤或天王补心丹。

5.4 脾胃气虚、阴火上冲

脾胃气虚、阴火上冲治宜补脾胃、泻阴火。方选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必要时“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或选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柴胡15 g,炙甘草10 g,黄芪10 g,苍术10 g,羌活10 g,升麻8 g,人参7 g,黄芩7 g,黄连5 g,石膏5 g。

此外,蒋开平还十分重视补土伏火法在相火阴火论治中的应用。该学术论点,既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益炽……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的引导,也有清·邹澍《本经疏证》[16]“摄阳以归土,据阴以召阳,实有联络相应之妙”的理解,更有清·喻嘉言相火妄动“全以收藏为主”“惟宜温补”“健脾中之阳为第一义”的固化。

6 拾遗相火阴火特殊用药

既然相火阴火已整合为统一诊断界面,且有相应的证候类别及立法处方,则必须关注相火阴火的特殊用药。为此,蒋开平在相火阴火论治中,针对“龙雷之火”拾遗了本草中的特殊用药。

6.1 肉桂

益火消阴,引火归元。

6.2 砂仁

宣中宫阴邪,纳气归肾。

6.3 玄参

壮水制火,散无根浮游之火。

6.3 黄柏

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

7 注重相火阴火临床实践

继承先贤学术精华,拓展中医思维,提高临床疗效,是整合相火阴火理法方药统一界面的基点。为此,蒋开平注重相火阴火的临床实践,不少患者因此而获得较好疗效,体现了临床实用性。现整理医案两则。

7.1 相火辨治病案

案1:患者李某,男,26岁,因“反复头面皮疹3年,复发1周”于2015年11月14日(立冬后)求诊。患者自诉每逢秋冬头面皮疹显著增多,进食辛辣烧烤时会更加严重,伴见畏寒、手足不温、纳可,二便调,曾服用温补中药治疗效果不彰。查体可见前额头面部散在皮疹,色红无肿痛。舌淡红,苔薄白,寸脉浮滑、尺脉重按无力。中医诊断面疱(阳虚火浮),西医诊断面部痤疮。蒋开平以温补阳气、引火归元为法,处方用顾氏引火汤原方:山萸肉10 g,五味子5 g,玄参20 g,山药10 g,白芥子5 g,茯苓10 g,熟地黄20 g,肉桂3 g(焗服)。7剂后再诊,面部皮疹无新发,原有皮疹颜色变淡,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沉取较前实。原方+白芍10 g,5剂后病愈。该案例患者体质失调,久病肾阳亏虚、虚火上浮,系“水寒不藏龙”之证。肾为后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秘。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发为头面疮疡。蒋开平辨证“阳虚火浮”,给予引火汤原方7剂而获明显疗效。二诊据《内经·病机十九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主血脉,加用白芍养血和血,促皮疹早日消弭,再服5剂而收功。

7.2 阴火辨治案例

案2:患者陈某,男,25岁,因“身目黄染半年”于2016年1月9日就诊:患者半年前开始出现身目黄染,无发热腹痛及尿黄,近日体检肝功能示TBIL47.89 μmol/L,DBIL18.57 μmol/L,IBIL29.32 μmol/L,余无异常,血常规未见异常。患者平素工作强度大,经常熬夜加班。就诊时症见身形瘦小,身目黄染、色泽不鲜,神疲乏力,睡眠胃纳如常,大便通调,小便淡黄,舌淡红苔微黄腻,脉细弱,西医诊断Gilbert综合征(非结合胆红素血症)。患者经常熬夜加班,“劳则气耗”“思则伤脾”,脾胃虚弱,水谷精微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则四肢肌肉失养,表现为患者身形瘦小易疲乏,舌淡脉细,此为辨证切入点,何以为黄?当溯源李东垣脾胃学说“阴火”论。元气不足,中土虚弱,相火移位,阴火上冲,肢体、头面“火热”类证候以身目黄染而现,何以得解?张仲景“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是也。故该案例中医辨证“脾胃虚弱,阴火上冲,泛溢肌肤”,法当补脾胃、泄阴火。处方属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柴胡5 g,升麻5 g,当归10 g,陈皮10 g,黄柏5 g。水煎服,每日服1剂,疗程1个月。二诊患者精神好转,身目黄染减轻,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弱,复查肝功能示TBIL37.81 μmol/L,DBIL13.97 μmol/L,IBIL23.84 μmol/L。守原方黄芪用量加大至60 g,继续服用1个月。患者2016年4月1日三诊:诉体力较前明显好转,身目黄染基本消退,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复查肝功能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水平。该案例补中益气汤之用,乃借李东垣 “甘温除热”之说而异病同治,因病机的关键是脾胃虚弱、清气下陷、阴火上冲。运用此方在辨证准确前提下,遵李东垣之嘱,少加黄柏以清泻相火,二诊加大黄芪用量,患者虽因工作忙碌而未准时复诊,但仍获得较好疗效。

猜你喜欢

阴火开平阳虚
“阴火”的概念史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李东垣“阴火”病机探讨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
口疮论治经纬
古镇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