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付辨治小儿遗尿经验❋

2019-01-09孙凤平葛国岚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遗尿尿床舌质

孙凤平,韩 雪△,葛国岚,王 付

(1.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郑州 450053;2.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 450053;3.郑州儿童医院,郑州 450053;4.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46)

王付(1958-)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民族促进会经方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经方分会会长。临证擅用经方,兼取各家所长,诊疗疑难杂症,多效如桴鼓。他精研古今,临证善用经方,兼取各家所长。诊疗小儿遗尿,提出了“表里为纲,虚实为目”的辨治思路,强调外感、内伤皆可致病。认为外感遗尿乃因风寒外袭,阻遏肺卫,肺失通调,或太阳经气不利,膀胱气化不行,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阳气,膀胱失于固摄而致;内伤遗尿或脏气虚弱,脾肾心肝功能失调,或气郁、痰瘀、湿热等实邪内蕴,或正虚实邪夹杂为病,现试分而述之。

1 外感遗尿责肺与膀胱,兼分虚实

王付指出肺通过肌腠、口鼻与外界相连,太阳经为阳经之表,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故小儿外感遗尿与肺与膀胱关系密切。风寒郁表,肺通调失职,水失其制而直趋下行,或太阳经脉不利,膀胱开合失司皆可致遗尿。小儿外感风热,过服苦寒之品损伤稚阳正气,致脾肾虚寒,膀胱失于固摄亦可遗尿。强调根据邪正盛衰和病情进展灵活选方用药。风寒初起,邪盛而正气不虚者,可以麻黄汤解表散寒,增用白术、附子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外邪较轻,太阳经气不利、水饮内停、膀胱失约者,可以五苓散解表散邪、温化水气,增用补骨脂、益智仁等温补下元、缩尿止遗。病程日久,外邪未尽,肺肾阳气不足或寒凉药物伤及阳气者,可以桂枝加附子汤解肌发表,温补阳气,增用益智仁、桑螵蛸等固涩缩尿。

1.1 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证

案1:田某,男,6岁5个月,2015年11月13日初诊:受凉后夜间遗尿半月,每晚尿床1~2次。刻诊鼻塞,畏寒,纳差,腹胀,肢冷,便稀,舌质淡,苔白脉浮滑。证属外邪未解、太阳经气不利证,给予五苓散加味:桂枝6 g,白术6 g,茯苓9 g,猪苓9 g,泽泻9 g,附片3 g,生姜3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5年11月18日二诊:服药后遗尿2次,诸症明显减轻,舌质淡红,苔白脉浮。初诊方减生姜增益智仁6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5年11月23日三诊:服药后未再遗尿,诸症基本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二诊方继服5剂而愈。

按:四诊合参,证属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利。风寒未祛故鼻塞、畏寒,脾虚湿蕴故腹胀、纳差、便稀,太阳经气不利、气化不行故肢冷。方中五苓散解太阳表邪,通郁滞之气,化内蕴之湿,佐附片温阳化气,生姜解表散邪,温中祛湿故效佳。二诊诸症明显,脾虚水停好转,故减生姜增益智仁补肾缩尿止遗。三诊未再遗尿,故效不更方。

1.2 寒凉药物损伤阳气,脾肾虚寒证

案2:亓某,男,5岁1个月,2014年6月21日初诊:服用寒凉药后间断尿床3周,每周尿床2~4次。刻诊精神稍差,纳差肢凉,大便稍稀,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滑稍弱,证属外邪未净、脾肾虚寒,给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味:制附片4 g,桂枝6 g,白芍6 g,生姜4 g,白术4 g,益智仁8 g,炙甘草4 g,大枣1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4年6月25日二诊:服药期间遗尿1次,初诊方继服4剂而愈。

按:辛凉苦寒之品损伤阳气,脾肾虚寒故纳差肢凉、大便质稀、膀胱失约则夜尿自遗。方中桂枝加附子汤解表散邪、助阳化气,增白术化气祛水,益智仁温肾缩尿止遗,因方证契合故效如桴鼓。

2 内伤遗尿辨明虚实,责脾肾心肝

王付指出内伤遗尿虚证居多,虚实夹杂者次之,实证较少。虚证遗尿因脾肾阳虚,或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导致下焦虚寒、气失固摄、夜间小便自遗;若肾阴不足,脬热遗于膀胱,膀胱开合失司亦会遗尿。实证遗尿多因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热,或痰湿内蕴,或湿热(痰热)互结,三焦气化不利,水液下蓄膀胱,至夜而遗。虚实夹杂者乃脾肾阳虚,或下焦虚寒,或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或肝肾阴虚,兼有肝失疏泄,或气郁化热,或痰湿内蕴、湿热(痰热)蕴结,或下焦水气内停而遗尿。

2.1 虚证遗尿

王付指出虚证遗尿主责肾脾,次责心肝(胆)。肾阳虚气化温煦失职,肾阴虚虚热袭扰膀胱,脾虚升提无力,或心脾气血两虚,下焦失于滋养固摄,或心肾不交,或心胆气虚,神魂失守,或肝肾虚寒,膀胱失于温养皆可致遗尿。

肾阳温煦失职,膀胱虚冷,至夜则阴寒更盛,膀胱不能制约水液而遗尿者,可以肾气丸为基础;肾阴不足,脬热遗于膀胱,夜间虚热内扰,膀胱开合失度者,可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水液运化失司而下流小肠、储于膀胱、夜间收摄无权者,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脾肾两虚,脾失运化,肾失温煦,膀胱开合失度、水液失约者,可以附子理中丸为基础。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下焦失于滋养固摄者,可以归脾汤为基础;心肾不交、心火不能下济肾水者,可以黄连阿胶汤合《韩氏医通》交泰丸为基础;心胆气虚,神魂失守,气乱于下、小便失固者,可以安神定志丸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化裁;肝肾虚寒,膀胱失温,夜尿清长而手足逆冷者,可以天雄散合缩泉丸化裁。

2.2 肾阳不足证

案3:单某,男,7岁,2016年10月15日初诊:夜间尿床至今,每晚皆尿床1~2次,天冷时加重。刻诊精神稍差,畏寒肢凉,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稍迟,证属肾阳不足给予肾气丸加味:制附片3 g,桂枝3 g,生地黄12 g,白芍9 g,山茱萸9 g,茯苓4 g,牡丹皮4 g,泽泻4 g,益智仁9 g,桑螵蛸9 g,诃子3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6年10月22日二诊:服药后尿床5次,但夜间不易唤醒,舌质淡苔白,脉沉迟,初诊方增石菖蒲6 g、远志6 g,继服6剂。2016年10月29日三诊:服药后尿床2次,夜间易唤醒,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取稍弱,二诊方附片、桂枝增至4 g,增人参3 g。2016年11月5日四诊:服药后尿床1次,易患醒,三诊方继服1周,嘱少食生冷。

按:四诊合参,证属肾阳不足、下焦气化不行,故以肾气丸助阳化气,增益智仁补肾缩尿止遗,桑螵蛸固涩缩尿。药后患儿不易叫醒,故二诊时增石菖蒲、远志补气醒神。三诊时患儿仍有阳虚之象,故增附片、桂枝用量,增用人参补益元气。四诊时遗尿明显好转,故以三诊原方调治善后,且嘱少食生冷以护阳。

2.3 心脾两虚证

案4:赵某,女,8岁2个月,2015年9月19日初诊:间断夜间尿床2年,每周约3~5晚,寒暑假减轻,开学后遗尿频繁,夜间不易叫醒,平素纳差,易腹胀,夜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刻诊精神稍差,手足稍凉,舌质淡红,苔白脉弱,证属心脾两虚,给予归脾汤加味:黄芪12 g,太子参9 g,白术9 g,当归9 g,茯神9 g,远志9 g,酸枣仁9 g,木香6 g,炙甘草6 g,生姜6 g,大枣6 g,升麻3 g,益智仁9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5年9月26日二诊:服药后尿床4次,夜间稍易唤醒,舌质淡红,苔白,脉弱,初诊方增五味子6 g、诃子3 g,继服6剂。2015年10月2日三诊:服药后尿床2次,夜间易唤醒,舌质淡红,苔白,脉稍弱,二诊方继服6剂。2015年10月9日四诊:服药后遗尿1次,夜间易唤醒,偶有烦躁易怒,舌质淡红,苔白,左关脉弦,右关脉稍弱,三诊方去升麻,增香附6 g、白芍6 g,继服6剂。2015年10月16日五诊:服药后未再遗尿,夜间易患醒,舌质淡红,苔白,以四诊方继服6剂。

按:四诊合参,证属心脾两虚,故以归脾丸补养心脾、益气补血,升麻与芪、参、术、归合用,有补中益气之意,益智仁缩尿止遗。二诊时遗尿较多,故增五味子酸敛止遗,诃子固涩止遗效佳,故三诊继二诊原方服用。四诊时患儿有肝郁之象,故去升麻,增香附疏肝理气,白芍敛养肝阴。五诊时患儿未再遗尿,故以四诊方巩固善后。

2.4 实证遗尿

王付指出,实证遗尿当责肝胆与湿热(痰热)。湿热(痰热)内蕴,壅塞气机,三焦气化不利,水液下蓄膀胱,至夜而遗,可以黄连温胆汤化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不得宣通,子病及母,肾气化失司,膀胱开阖失度,可以柴胡疏肝散化裁。气郁化热、肝热下遗、膀胱开合失度者,可以龙胆泻肝汤合丹栀逍遥散化裁。

王付强调治疗实证遗尿,用药须中病即止,以防苦寒清热之品伤及阳气,或化湿太过伤及阴液,或疏泄太过而耗散正气。其次,须注重佐用桑螵蛸、益智仁、补骨脂、五味子、诃子等固涩缩尿之品,以增强疗效。

2.5 痰热内蕴证

案5:张某,男,6岁4个月,2013年5月26日初诊:间断夜间尿床3个月,每周约2~4晚,平素手足心热,多汗口臭。刻诊:精神可,口臭,舌质稍紫暗,苔黄厚腻,脉滑数,证属痰热内蕴,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 g,茯苓6 g,法半夏6 g,炒枳壳6 g,竹茹9 g,陈皮6 g,生地黄6 g,桑螵蛸6 g,炙甘草3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3年7月1日二诊:服药后尿床1次,诸症减轻,舌质红,苔稍黄腻,脉滑数,初诊方增白扁豆6 g,继续服用5剂。2013年7月6日三诊:服药后未再尿床,食量稍减,无口臭,舌质稍红,苔白脉滑,二诊方继服5剂,嘱清淡饮食。

按:四诊合参,证属痰热内蕴,故以黄连温胆汤清热祛湿化痰,增桑螵蛸固肾缩尿,生地黄清热安神。二诊患儿湿热仍重,故增白扁豆醒脾化湿清热。三诊诸症明显好转,故以二诊原方巩固疗效,配合清淡饮食,以防湿热内生。

2.6 肝郁化热证

案6:赵某,男,7岁3个月,2017年3月30日初诊:间断夜间尿床半年,平素不愿上学,经常夜间尿床,伴有急躁易怒。刻诊:精神一般,问答不言,舌质红,苔白,脉弦数,证属肝郁化热,给予龙胆泻肝汤合丹栀逍遥散化裁:柴胡6 g,黄芩6 g,生地黄3 g,当归6 g,白芍6 g,白术3 g,牡丹皮3 g,薄荷6 g,苍术3 g,炙甘草3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3年7月5日二诊:服药后尿床1次,改为中成药丹栀逍遥丸和龙胆泻肝丸交替使用,并嘱调节情志。

按:四诊合参,证属肝郁化热,子病及母,郁热移于膀胱经脉而遗尿,故以龙胆泻肝汤合丹栀逍遥散化裁。因患儿肝经湿热不著,故弃车前子、泽泻、通草渗利之品,增苍术宣通中下二焦滞气,敛精止漏(《仁斋直指方》)。因效佳,故二诊改为丹栀逍遥丸、龙胆泻肝丸,配合情志疏导以善后。

2.7 虚实夹杂证

王付指出遗尿虚实夹杂证者,乃脏气不足,或脾虚、肾虚,或心脾两虚,或诸虚合病,兼有痰湿内蕴、湿热(痰热)内扰,或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热,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心胆气虚兼痰湿内蕴证以及下焦虚寒兼水气证居多。肝郁脾虚者可以四逆散合逍遥散为基础,心胆气虚兼痰湿内蕴者可以温胆汤为基础,下焦虚寒兼有水气、水液竟流膀胱者可以真武汤合肾气丸化裁。

2.8 肝郁脾虚证

案7:田某,女,8岁8个月,2017年9月9日初诊:间断夜间尿床2年,每周约2~4晚,平素易有烦躁,肢体乏力,纳少腹胀,大便先干后稀。刻诊精神一般,乏力纳差,舌质淡红,太白,脉左关弦滑,右关濡而稍弱,证属肝郁脾虚,给予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9 g,白芍9 g,炒枳实9 g,当归9 g,茯苓9 g,白术9 g,薄荷9 g,生姜6 g,炙甘草6 g,桑螵蛸9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7年9月16日二诊:服药后尿床2次,诸症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左关稍弦,右关濡,初诊方增益智仁9 g、五味子6 g,继服6剂。2017年9月23日三诊:服药后未再尿床,诸症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左关稍弦,右关濡,初诊方继服6剂。

按:四诊合参,患儿证属肝郁脾虚,故以四逆散合逍遥散疏肝健脾,增桑螵蛸甘咸归肾,缩尿止遗。二诊患儿仍有遗尿,故增益智仁温肾止遗,五味子酸敛止遗。三诊未再遗尿,故守二诊方善后。

2.9 下焦虚寒、水气内停证

案8:陈某,男,6岁7个月,2010年10月16日初诊:间断遗尿1个月,使用抗菌药及清热解毒类中药后,每周尿床2~5次。刻诊:畏寒肢冷,体困乏力,面色稍黧黑,小便次多而量少,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弱,证属下焦虚寒、水气内停,给予真武汤合肾气丸化裁:附片3 g,桂枝3 g,生地黄12 g,山茱萸8 g,山药8 g,茯苓4 g,泽泻4 g,牡丹皮4 g,白术4 g,白芍6 g,生姜4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0年10月23日二诊:服药后尿床2次,诸症好转,舌质稍红,舌体胖,苔白脉弱,初诊方减生姜、增五味子6 g。2010年10月30日三诊:服药后尿床1次,诸症明显好转,舌质淡红,苔白脉弱,二诊方增桑螵蛸6 g。2010年11月6日四诊:服药后未再尿床,诸症明显好转,舌质淡红,苔白,脉稍弱,改用成药肾气丸调理。

按:四诊合参,证属肾阳不足、水气内停证,初诊以真武汤合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二诊水气内停之证减轻,稍有化热之象减生姜、增五味子收摄肾气,缩尿止遗。三诊水气内停之症消失,增桑螵蛸缩尿止遗。四诊患儿未再遗尿,故以肾气丸调服以善后。

3 注重辨病用药

王付注重“辨病用药”,强调肾与膀胱相表里,二者均主水,遗尿一症虽有表里之别、虚实之分,但终因肾气化失司,膀胱不能制约脬中水液,“不约而遗尿”,故临证须重视应用酸敛固摄、温化下焦水气之品以增强疗效。“下者升提”“遗者固脱”,诸如桑螵蛸、益智仁、补骨脂、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诃子等温肾缩尿止遗药物,均为其临证常用之品。并强调远志、石菖蒲的醒神作用,指出患儿夜间不易唤醒时,方药中可加大二药的用量。还重视引经药物的应用,每治遗尿均嘱汤药中稍加食盐,取其咸味引药入经之用。

4 讨论

小儿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患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1-2]。据报道,小儿遗尿国外患病率15%[3],国内患病率4.6%[4],男童患病率约是女童的2倍[5]。该病发病机制复杂,家庭遗传[6]、睡眠障碍[7]、发育迟缓[8]、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9]、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10]等均可致病。该病可导致小儿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幻觉等心理异常,影响小儿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体质下降和疾病发生,是威胁小儿健康的疾病之一[11-12]。

遗尿首载于《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纵观文献可知,五脏之病皆可致遗尿[13]。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载:“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指出肺虚不能制水而遗尿;《寿世保元·遗溺》载:“心肾气虚,阳气衰冷,致令膀胱传送失度则必有遗尿失禁之患矣”,强调心肾阳虚,下焦失于温煦,膀胱传化、收摄无权则遗尿;《医灯续焰》载:“热甚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液渗入膀胱而溺遗失”。《症因脉治·内伤遗尿》载:“肾元不足,真阳不能自固……真阴不足,肝火内扰,肝主疏泄,火动则溺不停蓄,而遗尿之症作矣”,强调肝经郁热或肝肾阴虚火旺,热扰膀胱而致遗尿。

然医家们多强调小便乃水液之余,膀胱为津液之府,若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过服生冷,伤及下焦,导致膀胱虚寒,开阖失度,水液失于制约而遗尿。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遗尿候》载:“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谓该病:“皆肾与膀胱虚寒也”。临证用药强调温补者居多,如《赤水玄珠·遗尿门》载:“尿床者……良由下元不足,肾与膀胱虚冷所致。故古方多用温补下元之剂,肾气实则气固而溺有统摄,则不致遗失也”。《普济方·婴孩大小便淋秘门》载:“夫小儿遗尿者,此由脏腑有热,因服冷药过度,伤于下焦,致膀胱有冷,不能制于水故也”,指出过于使用寒凉之品,损伤下焦阳气,导致膀胱虚冷不能制约于水而遗尿。

当代诸多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认为五脏六腑疾病皆可致小儿遗尿[14],但多从肺脾肾论治[15],强调温补肾阳、固涩小便,温补脾肾、固脬缩尿以及补肺健脾、固摄止遗[16]。

然而,目前尚未有医家对小儿遗尿的病因病机、辨证用药进行系统阐释。王付依据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中医诸家之论,指出该病的病因病机有表里之分、虚实之别,且五脏之疾皆可致病,创造性地提出了“表里为纲,虚实为目”的辨治思路。将小儿外感遗尿的病因病机分为风寒袭肺、肺不制水,太阳经脉郁阻、膀胱气化不利,及过用苦寒损伤阳气,并根据邪正之盛衰、病情之演化,灵活选用麻黄汤、五苓散、桂枝加附子汤等;将内伤遗尿的病因病机分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三端,提出了“辨明虚实,责之于脾肾心肝四脏”的辨治思路,并对不同证型设立基础方剂,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同时,还重视辨病论治以及食盐的“引经报使”作用,均值得当今临床借鉴和应用。

猜你喜欢

遗尿尿床舌质
弟弟尿床了
穴位贴敷配合食疗治疗对小儿遗尿症的影响
不同剂量索利那新分别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小心尿床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中医舌象与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幼儿园中的遗尿风波
弟弟尿床记
无奈的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