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如何“研究”?
——评《中国设计研究百年》

2019-01-09张黎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术史学科理论

张黎

“设计研究”在国内算是一个新词,尤其是基于Design Research为核心语境的设计研究大致在2011年前后才开始出现。笔者曾于2010年作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期间撰写了一篇基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设计论文,投稿于国际顶级设计研究大会IASDR。2011年11月作为海报论文作者受邀参会时,与会的中国大陆学者除了笔者以外,还只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系的教师付志勇先生。但近年来,借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其不断深入广泛的全球化进程,以及设计学科领域国际合作的全面展开,中国设计研究发展态势喜人。因此,拿到北京大学现代广告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祝帅研究员所著的这本《中国设计研究百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也让笔者充满了期待。

基于对作者研究领域与兴趣的了解,以及本书的英 文 名“A History of Design Studies in China” 中Design Studies(设计研究)的提示,笔者对本书的研究取径有大致的预判。本书所谈的“设计研究”与目前国际更为主流的“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并不相同,而是用来统筹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设计实践等设计学研究领域的大概念,即“关于设计的研究”(Studies on/about Design)。本书以广义的“设计研究”立意,再加上颇具新意的章节架构(避免了一般历史研究的编年体例),通过四编,始终立足于中国设计学术史的本土属性,以专题形式也同样相当完整地涵盖了“设计研究”古、今、中、外等四个维度。更能激起阅读欲望的是,作者面对如此难以驾驭的选题,即设计学科与学术的发生发展史,从容地论及了从理论基础到学科前沿,从现存问题到出路反思,从设计学内部与跨学科外部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从设计理论到设计研究方法,从人文科学思路到社会与自然科学方法、从学术成果批评到学术意识训练,以及从学科性到学科间性等诸多颇具重要性与挑战性的议题。

1.什么是“设计研究”?

什么是“设计研究”?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应该比我们通常认为的“与设计有关的(历史/理论/批评/实践)研究”要更加丰富一些。在英文语境中,“设计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 Design Studies,一种是 Design Research,当然翻译成中文都一样。但两者的差别,笔者曾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每年研究生入学后都要参加的“学术基本要素”系列讲座中多次提及。因为这两类设计研究,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国内外主要展开的学术研究活动类型。从设计本身的定义来看,也存在两种基本的定义方式。一种是设计作为名词,从结果认识设计,一种是设计作为动词,从过程认识设计。相应的,设计研究也可以这样简单地分类,第一种设计研究(Design Studies)重点是研究设计的结果属性,包括价值、意义、影响等;第二种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则重点研究设计的过程属性,包括流程、方法、思维等。

粗略地来说,第一种设计研究(Design Studies,简称 DS),指的是以人文学科主导的范式、主题与方法来从事的研究类型,主要包括设计史、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及其反思)等领域。这类设计研究的国际学术期刊代表主要有《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设计史》(The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设计与文化》(Design and Culture)等。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权威国际学术会议由ICDHS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年会,会议全称是“设计历史与研究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n Design History and Studies)。第一届大会于1999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主题是“从外部看设计史”(Design History Seen from Abroad),截止到2018年已经成功举办过11届。笔者作为论文作者参加过三届会议,从大会收集并发表的论文来看,也大都属于设计史、设计理论或设计批评等三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不一而足,但总体说来,历史性、思辨性与反思性的特点较为突出。

第二种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简称DR),指的是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主导的范式、方法、过程来进行的研究类型,主要包括设计流程、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甚至包括工程设计等领域。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国际期刊是《设计研究》(Design Studies)[1]以及《国际设计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国内方面,同济大学主办的全英文期刊《Sheji:设计,经济学与创新》(Sheji:The Journal of Design,Economics and Innovation)也正在探索按照国际期刊的审稿流程与选题意识来推进中国的此类设计研究。DR领域最具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由 IASDR主办,会议全称是“设计研究国际联合会协会大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eties of Design Research Congress)。该组织成立于2005年11月,每两年在世界各地举办一次国际设计研究大会。第一届大会于2005年在中国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召开,主题是“新设计范式”(New Design Paradigm),最新一届大会将于2019年9月在英国曼彻斯特举办。从IASDR 的官网介绍来看,该协会的目的是通过鼓励国际层面的合作,促进对所有设计活动的应用领域进行研究(Research或Study)。

总的来说,上述两种设计研究并驾齐驱,并没有出现哪一个面向脱颖而出成为一家独大的主流范式。作者在导论也曾提出,(由于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等与设计研究的结合)“……它使得设计研究的学科定位正在从人文学科转向社会科学,从理论学科转向应用学科。”[2]这种“转向”在国内设计学界要更加明显一些。不过放眼国际来看,两种设计研究并行不悖,互相补益。从国内的学科分类体系来看,艺术学理论与美术学等一级学科及其相关专业的理论派学者,更擅长第一类设计研究(DS),而设计学一级学科及其专业的实践型学者,则更多参与的是第二类设计研究(DR)。结合本书来看,作者在全书的历史回顾部分,更多涉及的是第一类设计研究,在现状研究与未来展望方面,则有重点地指向了第二类设计研究。这里面的原因,大概是与设计学的起步相较于艺术学理论与美术学而言本身相对较晚、成果也相对不太成熟有关。

2.如何叙述“设计学术史”?

本书的问题意识十分清晰,也体现出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特点。在本书“导论”的开篇作者说道,本书所追求的是“在一个更加整体的意义上——即从设计学术史的大背景中——对于这一类研究成果的整体观照。”(导论第1页)换言之,本书是首次将设计学术史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研究。对于这一成书动机,其中有几个关键概念需要明确:即何谓“设计学术史”?什么是“研究成果”?以及如何进行“整体观照”(系统研究与反思)?应该说在本书中,上述三个概念均得到了大致准确的论述。本书的问题意识也是经得起推敲的。

首先,什么是“设计学术史”?作者认为,设计学术史即对设计学领域业已出现的理论研究著述的“元”研究——针对现有设计史论成果进行的历史研究与理论反思。从实质上说,它的研究方法与设计史并没有严格的对立,只不过把研究对象从“设计”置换为“设计学”。”(导论第2页)作者在关于“设计学术史”的定义中强调的是:设计学领域的理论研究著述、设计史论成果的历史研究与理论反思,其研究方法与设计史类似。可见,关于“设计学术史”的界定本书给出了相对完整的答案。那么,关于设计史论成果的理论反思是否也算是设计批评,以及设计批评的成果是否也可以考虑纳入到设计学术史的观照范围?在“研究成果”的界定部分作者也给出了回答。当然,关于这些“故意为之”的暂时忽略,也应是未来中国设计学术史进阶研究有待重点补充的内容。

其次,什么是“研究成果”?关于这一点,作者的眼光独到,要求甚严。“并非所有与设计相关的文字产出都属于本书的研究范围”(导论第2页)。作者所谓的“设计学”,既包括设计史与设计理论,也包括对设计批评的反思。(导论第2页)因而在本书中,大多数以评定职称或硕博毕业为目标的“非严肃”发表均未被纳入考量。需要注意的是,本书的“设计学”与作为一级学科名称的“设计学”并不完全等同。这是因为作者在界定研究成果时运用的“设计学”,似乎更倾向于设计“学”,即关于设计的学问以及学术思想。结合中国设计学学科建构的历史实情,作者其实也并未严格区分思想与学术,而是灵活地涵盖了20世纪前半叶包括如鲁迅、蔡元培、闻一多等先贤们的设计思想。

最后,如何“整体观照”?从字面来理解作者的“整体观照”,应该是全面系统地研究与反思。虽然作者并未对这四个字进行严格定义,但分析本书的结构也可略知一二。值得一提的是,谋篇布局也是本书最为出彩的部分之一。全书33万字,不含参考文献与索引,一共416页。除去导论(20页)、结论(16页)、参考文献(6页)与索引(16页)之外,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编。分别是:第一编 中国现代设计研究的起点(3章,10节,共62页)、第二编 设计研究的本土传统与海外资源(4章,12节,共84页)、第三编 “设计学”的形成与建构(4章,14节,共158页),第四编 设计研究方法的自觉与反思(4章,14节,共76页)。全书不含插图,因此按照页数来推测字数的话,四编的内容比例大致在16%、22%、42%、20%。换言之,在本书中,历史研究占比约为38%,现状分析为42%,未来展望为20%。可以看到,这本以“历史”(History)与“百年”为名的专著将论述的重点放在了当下与未来,着实为“艺高人胆大”的策略,也符合读者对于“历史研究”类书籍的进阶期许——历史已往,但其价值理应能折射到当下,绵延到未来。

虽然本书并没有严格地按照编年体进行设计学术史的历史研究,但从主体结构来看,还是大致依照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逻辑来做安排。在内容上兼顾了历史研究、理论辨析与批评展望等三个方面。历史研究当中,作者补充了很多新鲜且准确的文献史料与出处(如第25-27页)。在理论辨析与批评展望方面,得益于作者十几年严格学术训练与积累,甚是精彩,书中很多章节甚至堪称“教科书般”规范完整的书评或设计批评文章(如第七章中关于柯律格《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的引介等)。因而从本书框架并结合内文来看,确实做到了作者开篇立下的“整体观照”的目标。具体来看,尽管从具体设计学的各种专业门类来说,本书所涉及“整体”性并不足,但作者严密的逻辑感、清晰的问题意识、流畅的文字表达,都表现出当代中国设计学者在“观照”这一方面所能达到的状态。除此之外,在过去的时间维度中,本书还创新地增加了空间资源(第二编),特别是对于包豪斯在中国设计学语境中的继承与发展,以及“人工科学”与西蒙理论的本土化吸收与转化进行了相当克制且准确地引述与论辩,可谓饶有新意。

3.设计学术史研究的意义

关于本书的成书动机,作者写道:“对于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解释,提出中国设计学术史发展到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前辈学者所走过的道路中提炼规律、总结经验,来积极应对时代对于设计理论研究所提出的机遇与挑战。”(导论第13页)作为一部需要在当代意识与未来视野的双重挑战下完成的跨学科设计学术史研究专著,本书的独特学术价值与贡献值得肯定。特别是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当代与未来是人们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期许,再加上中国设计学术史发展的特殊性,要能做到兼容并蓄与融会贯通,并得出若干得以一窥未来设计学发展线索的真知,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技术难度十足的任务。因此笔者对于作者的勇气与学术执念表示佩服与尊重。

作者在本书的结语部分“论设计学的‘学科间性’”,对导论中提到的成书动机进行了回应和总结。与导论一样,是值得重点细读的佳篇。作者探讨了现阶段面临的哪些新的形势与新问题,前辈留给我们经验具体而言有哪些,以及对于设计理论与设计史研究来说的时代机遇与挑战等。只是作者关于“学科间性”是自己从文化人类学的“文化间性”借鉴并生造出来的说法可能保守了些。应该说,“学科间性”不算新词,在英文中的对应表达为“interdisciplinary”。而且,除了“学科间性”之外,国外设计学发展还出现了更多新的学科特点,比如“多学科性”(multidisciplinary)、“复合学科性”(pluridiscipinary)、“交叉学科性”(crossdisciplinary)、“超学科性”(transdisciplinary)等,似也可将之与国内的情况加以比较与讨论。[3]

总之,从设计学的学科学术史来看,本书作为第一本关于中国设计学术史研究的专著,具体内容虽不可能做到十分完整,但基本体系已经被作者大致准确地架构了起来,对于该选题的后续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本书可被视为关于“中国设计学术史”领域具有发现并填补“空白”意图的重要尝试。当然,笔者的导师李砚祖先生在博士入学时也曾嘱咐过学生不要妄言“填补空白”,原因我想大致有三:第一,是否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应该交由时间与后人来判断;第二,学术研究的空白,并不似路面上崎岖不平的水坑,是现成的、是明显的、是被动的,相反学术的“空白”需要借助研究者敏锐的问题意识与严谨的论述逻辑才能被共同构建出来。它是未知的、隐形的、动态的,所以“填补”一词比“空白”一词的“原罪”要更大一些。第三,学术的“空白”,或曰“创新”,并非一己之力可以完成。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作为由软理论主导的学科类型,“预测”某种确定性与唯一性并非其己任,相反“勾勒”(mapping)出多种关系与不确定性,才是这类学科的主要特点。[4]正因此,也没有任何一种话语或观点可以“补全”空白,这才有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可以期许。

关于“设计如何研究”这一问题,本书不仅勾画出了一条以中国为历史意识与本土观念展开探索的可行路径,也以一己之力做出了实际的表率。笔者认为,本书尤其适合准备进入研究状态或业已进入但不得法的艺术学理论与设计学学科等相关人群阅读。对于中国学人来说,了解自身学科的学术史,是树立带有历史观与地域视野的问题意识的前提,而其中独特的问题意识,不仅是未来设计学者紧迫所需的必备研究素质,也是展开具有前瞻性学术研究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注释:

[1]该期刊属于设计研究协会Design Research Society(英国)的会刊,创刊于1979年; 该协会成立于1966年,其宗旨是促进对各个领域设计过程的研究,这一宗旨也成为《设计研究》的办刊指南,在官网介绍中写道,《设计研究》为分析,发展和讨论设计活动的基本方面提供了一个跨学科平台,从认知和方法到价值和哲学。虽然取名为 Design Studies,但这大致是历史原因导致,因此该期刊还有一个副标题:“设计研究(DR)的跨学科期刊”(The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Design Research),可视为这种“名不副实”的补充说明。

[2]祝帅:《中国设计研究百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导论第14页。(本文所引该书内容均出自此版本,以下仅随文标注页码,不再另行出注)

[3]这一说法来自于1970年举办的首届学科间研究国际会议,会上有埃里克·詹奇(Erich Jantsch)提出的分级术语,借以描述设计不同学的协作形式。引自克雷格·布雷姆纳与保罗·罗杰斯,“设计无学科”(Design Without Discipline),原发表在《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2013年(第29卷)第3期,中译本见《设计问题》(第一辑),辛向阳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11页。

[4]参见(德)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页。

猜你喜欢

学术史学科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学科新书导览】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