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019-01-07李学樊明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素质教育

李学 樊明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习惯培养成为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有效保障和增强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尤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促使小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知识及技能,同时实现情感、人格、思想及素质的完善。本文介绍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对素质教育的意义,从素质教育习惯养成视角分析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难点,探讨对策。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生    自主学习    习惯培养

近年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促使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充分支持,后者使前者的可实践性大大提升,也使前者的实施过程变得更符合小学生需求,生动而具体。在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中,自主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因此,针对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策略进行研究,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对素质教育的意义

小学素质教育的高效实施,需要好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支持。素质教育内容本身较为抽象、空洞,小学生思想、意识、观念还不够成熟与完善,更容易接受具体、生动的事物。素质教育和小学生行为心理特征有着先天矛盾,导致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较为困难。好习惯养成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部分,有利于小学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而且操作更具体,主要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中,自主学习习惯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提高素质。也就是说,自主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不但使小学素质教育变得更具体和生动,还促使小学生主动参与到素质教育活动之中,减轻教师的负担,大幅增强实际教育效果。对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难点

一直以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都是小学教育的一大难点。首先,小学生天性好动贪玩,喜欢形象、生动的事物,注意力难以长久集中。学习内容大多较为枯燥、抽象,再加上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不具趣味性,导致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都不高,更遑论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其次,自主学习虽然能带给小学生新鲜体验和成就感,也会让小学生体会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小学生存在遇到困难就放弃的心理特征,阻碍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不单单体现在知识内容学习上,还体现在基本素质培养上,进一步加大习惯培养难度。总体来看,小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全面提高基础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正确思想、良好品德等优秀素质。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过程必然要求小学生依照相应规范和标准执行,例如吃苦精神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较为困难,学生配合度偏低。要以此为基础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即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提高综合素质,阻力更是巨大。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自主学习习惯的有效培养,需要以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做基础保障。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指导作用会相对弱化,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对氛围要求较高。对此,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创设小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情境。如此,小学生产生亲切感,并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积极展开学习,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内容。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自主学习习惯不单体现在知识内容学习上,更体现在综合素质学习和提高上。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与综合素质教育内容相结合,把正确思想、优秀品德、规范行为等内容融入创设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自主理解并实践相应的素质教育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模拟一个场景:“食堂有3个窗口分别排了5、6、7个人,并且不同窗口每个人打饭的时间分别为80秒、70秒、50秒,那么你应该去哪个窗口排队,才能最快打到饭呢?”这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一下子就让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并在学习知识内容的同时,自主养成了排队的好习惯。

(二)提供机会,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和欲望。

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形成敢于质疑、探索的良好意识,进而有效激发探索兴趣和欲望。一方面,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问题启发学生,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即便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答案存在错误,也要在纠正的同时给予适当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长期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会因为挫折放弃思考和学习。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更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理解相关素质教育内容,彻底改变之前的灌输教学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针对素质教育内容提出不同看法时,教师必须及时纠正,以防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错误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一道数学问题是关于班级卫生打扫人员安排的:“三年一班进行卫生扫除,需要扫地、拖地、擦窗、擦黑板、擦課桌和倒垃圾,其中扫地需要12人,拖地需要8人,擦窗需要8人,擦黑板需要2人,擦课桌需要14人,倒垃圾需要2人,并且班上所有学生都参与了大扫除。那么请问三年一班总共有多少人?”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一道问题,并在学生们给出正确答案后提问:“为什么我们要安排所有人进行班级大扫除?”随后,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有的说是为了更好地打扫卫生,有的说是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对这些观点,教师需要进行鼓励,并说:“安排所有学生参与班级大扫除,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的良好习惯,又是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养成认真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内容,又形成了爱护班级卫生的良好意识,更养成了基于知识与综合素质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正确引导,促进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习惯的长期坚持需要良好学习方法做基础,否则很容易因为各种难题的阻碍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在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时,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着重于传授学生正确、合适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取得良好成效。实际上,学生自主学习最关键的方法就在于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地探索,不管是知识学习还是素质培养均是如此。只有从基础问题解决出发,才能一步一步地解决更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推动自主学习进程,最终完成任务。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合理设置自主学习目标,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对学生层层引导,最终培养学生掌握优秀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例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时针、分针和秒针谁走得最快?”“分和秒怎么转换?时和分又怎么转换”“时和秒怎么转换”?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掌握时分秒的知识内容。同理,素质教育习惯养成需要以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展开。例如教师想要培养学生遵守公德的优秀素质,就需要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什么是公德”“为什么要遵守公德”“怎样才算是遵守公德”?对此,教师可说明:“公德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安宁和幸福的行为。”然后向学生讲述一些不遵守公德的事例,并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中存在哪些不遵守公德的行为,这些行为又带来了什么负面后果?最后,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哪些公德。这种递进式的思考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四)强调实践,确保自主学习习惯的长期坚持。

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即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积极践行和坚持,日积月累,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计划,并对其進行有效监管。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将眼光完全局限于课堂教学,更要关注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习惯的实践和培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可以为其设置更合理的学习目标,同时将知识内容与素质教育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高知识水平与素质水平。在自主学习的监管方面,教师一定要积极与家长联系和沟通,通过家校合作督促和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对小学生知识水平提高、全面发展及健康成长,均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对此,小学教师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要求,采取创设情境、提供机会、正确引导和强调实践等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有效地掌握知识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武柳波.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7(3):178-179.

[2]焦觅华.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4(7):72.

[3]丁伟.小学生素质教育应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J].学周刊,2013(27):164.

[4]姚中杰,王英哲.小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与实践——基于素质教育的背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4):66-67.

[5]秦文琼.浅谈小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12):21-22.

[6]宋维莉.注重小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47.

猜你喜欢

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素质教育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