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大学建设视域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2019-01-07汪昉

文教资料 2019年24期
关键词:一流大学师资队伍

汪昉

摘    要: 一流师资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卓越的师资队伍水平是南洋理工大学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院为蓝本,基于对工学院校友的访谈,对该校人员结构、分类管理模式、聘任制度等进行挖掘和探究,寻找和研究一流组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最佳实践,为一流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制定和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一流大学    师资队伍    南洋理工大学

随着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出台,“双一流”建设高校确定未来的战略方向和建设任务,并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的建设目标。“双一流”建设的启动和稳步推进,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話语体系,建设一流大学成为国内高校普遍的价值追求。在现有研究中,学者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和内涵界定不同。潘懋元先生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包括高校独特的发展理念、知名师资、培养出被社会认可的优秀学生[1]。影响最广泛的是世界银行组织萨米尔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挑战》中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卓越成就基本可以归因于顶尖大学的三组要素:人才汇聚、资源充裕以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并为开展顶尖研究提供保障、良好的治理水平[2]。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学界对于一流大学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一流师资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引擎。寻找和研究一流组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最佳实践,能够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找准定位和差距,为下一阶段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政策实施提供参考。

一、南洋理工大学世界排名的崛起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前身是1981年在原南洋大学校址“云南园”上建立的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南洋理工学院进行重组并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年轻大学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典范,在当地经济向创新驱动转型过程中选择“小而精”的战略,大力建设工科并瞄准世界前沿实现突破。学校仅用二三十年的时间便实现跨越式发展,赢得世界顶尖研究性大学的声誉,标志之一是在QS、泰晤士、上海软科等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进入世界百强之列。

在2018年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南洋理工大学位居QS世界大学排名第12位、THE世界大学排名第51位、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96位。从近年来的排名位次看,南洋理工大学的排名实现了跨越式提升,高层次人次加快集聚是该校排名提升的关键因素。例如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其位次从2008年的301名—400名上升至2018年的96名,主要归因于高被引科学家指标得分从2008年的0分大幅提高到2018年的35.8分[3]。在THE世界大学排名中其位次从2010年的174名上升至2018年的51名,主要归因于学校引用影响力指标从45分提高到88.6分,而科研质量和影响力提升正是人才集聚产生的效应之一[4]。新加坡政府发布的《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2020》显示,南洋理工大学的引用影响力在10年间增长了42%,超过了香港大学、东京大学等其他亚洲顶尖高校[5]。南洋理工大学的成功崛起与南洋理工大学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相关,有效人才政策使其在短期内组建了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产出丰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南洋理工大学师资队伍建设

1.基本情况。南洋理工大学70%的科研活动都与工程有关,其工学院是全球最大的工程学院之一。每个学院科研水平享誉全球,在2018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材料科学位居第3,电气与电子工程位居全球第6。因此,选取工学院作为样本探究南洋理工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院(College of Engineering)下设六个子学院(Schools),分别是电力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和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根据工学院年报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学院共有师资员工2278人,其中占比最高的是科研职员(research staff)1266人,其次是行政和技术人员(administrative and technical) 450人,教师(faculty)562人[6]。从新聘教师的学缘结构看,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并且很多来自哈佛、斯坦福、耶鲁、剑桥、麻省理工等世界顶尖研究型学府,约65%来自新加坡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很多人曾荣获国家总统科技奖、IEEE Fellow、世界影响力科学家等。这种多元化的特征, 有利于不同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派别的相互融入和竞争,促进学术创新[7]。

2.人才队伍结构。从整体人员结构看,工学院的人员结构与国内高校存在的最显著区别是科研职员的设置且占比高达50%以上。南洋理工大学的人才分类管理逻辑对接美国高校的模式,借鉴PI制中研究职员的设置。科研职员的职能是根据具体的科研项目需要,开展相应实验和科学探究工作。科研职员的分类主要是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副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助理研究员 (research assistant)、项目员(Project Officer),根据项目需求和申请人资质进行相应的聘任。科研职员主要使用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合同聘用,数量和聘期一般基于项目规模、时长和经费负荷能力决定,聘用方式相对灵活,无须进行校级层面的考核和评聘。充足的科研人员配置和灵活的聘用方式,有力提高了科研团队承担重大课题的能力,为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其次,管理辅助人员与专任教师比例接近1:1,这种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为教师队伍投入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对于科研生产力的提高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

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职工人员设置基本分为专任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和工勤人员,行政人员规模偏小,并没有设置专职的科研人员队伍。工学院的“科研职员”设置在国内仍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国内高校的专任教师中专业技术职务设置“研究员”序列,部分在开展科研活动的同时承担人才培养工作,内涵和职能与南洋理工大学设置存在区别。

3.师资聘任制度。教师聘任采用国际通行的终身制(Tenure-track),工学院教师(faculty)主要由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访问教师、科研专职教师、教学专职教师、其他等六类人员构成,人员比例如下图所示。学院的师资结构建立在Tenure-track聘任制度的基础上,从职称分布看终身制教师的职称呈纺锤形分布,副教授规模最大,占比为52%,教授和助理教授分别占12%和23%(详见下图)。学院每年主要引进以助理教授为主的师资,有两个三年合同期来申请终身教职,需要通过严格的程序和考核标准。这种聘任制度具有很高的淘汰率,例如2017年29名教师入职工学院,而当年学院内晋升为终身教授的仅有8人。这种高淘汰和竞争机制成为释放科研人才活力的主要驱动力。国内高校的人事考核评价体制形成专任教师“倒金字塔”型的人员结构,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人员多于副高级职称和初中级人员。对于正高级职称人员的考核机制仍不完善,会造成职业倦怠,降低队伍活力。

图    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院各类教师占比

教师聘任模式主要体现三个特点:决策与执行分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互制衡和协商、院校系三级管理。此种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程序公正和结果客观公平,排除人情的涉入,同时有效避免潜在利益冲突带来的组织内耗。在Tenure-track制度下的聘任具有较高的门槛和严格的程序。在教师招聘过程中,所在院系会根据工作需要组成评聘委员会(search committee),根据获选人在科研、教学及服务方面的影响力和贡献,结合国际同行评议做出民主决策。院长、系主任將在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实行肯定权或者否定权,因此在行政审批方面是在尊重教授评审结果的基础上采取自下而上的行政审批。

三、启示和建议

一流的师资是建设一流大学、打造一流学科的关键,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院始终把网罗世界各国优秀人才作为办学兴院的重要战略,汇聚了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产出丰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人才队伍。与南洋理工大学相比,国内高校专职科研人员比例仍然偏低,近年来部分国内高校通过扩大博士后队伍的方式实现专职科研人员的补充。如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出台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的管理办法,《华中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组建一支结构优化、规模达1500人的高水平的博士后研究队伍的目标。但目前定位不明晰、职业发展通道不畅通,整体规模仍然偏小。应积极拓宽办学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建立合理的晋升制度和薪酬体系,进一步探索具有可持续性的专职科研人员队伍的职业发展路径。

2.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南洋理工大学工学院终身制教师的晋升评价主要通过校外同行评议的方式进行,并且大力推行学术代表作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既保证了晋升的公平公正又能避免人情内耗,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关注学术成果的质量。应推行与国际接轨、适应国内学术文化生态的Tenure聘任制度,协调好终身教职与其他配套制度的关系。同时为激发终身教职的活力,以促进教师学术发展为根本导向,以发展性考核替代总结性考核,实施终身教职后考核政策,由学院、教师共同商定教师的发展规划,促进教师终身职业发展。

3.以多元共治的学术理念为基础,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借鉴南洋理工大学决策与执行分离、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互制衡和协商、院校系三级管理的模式,以相互制衡和共同治理的理念为基础,适当向学院下放聘任的学术权力。同时建立完善和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各类学术委员会的主体作用,强化院系的参与和决策地位,开展学术共同体建设。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一流大学不能跟着“排行榜”转[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3):50-51.

[2]SALMI J. The challenge of establishing world class universities[M]. Washington: World Bank Publication,2009.

[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EB/OL].http://www.zuihaodaxue.com/ARWU2018.html,2019.5.1.

[4]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9[EB/OL].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9.5.1.

[5]Singapor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0 plan[R].2016.

[6]NT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CoE) Annual Report 2017.[EB/OL]. https://coe.ntu.edu.sg/aboutus/Publications/Pages/Home.aspx,2019.5.1.

[7]庞青山.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三题[J].现代大学教育,2019(02):80-86.

猜你喜欢

一流大学师资队伍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依法从严治军与军事院校正规化建设研究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以国际化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
三元互动办学模式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高职机械类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