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中国粮食故事
——学习研读习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新论述的笔记

2019-01-07丁声俊

黑龙江粮食 2018年11期
关键词:梁家饭碗粮食

□丁声俊

党的十九大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高屋建瓴地概括和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政治成果,具有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其重要内涵包括“四个自信”、“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等富有时代性、方向性、纲领性、创新性、人民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论断。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成为指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光辉的思想旗帜;必将成为凝铸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奋勇前进的精魂;必将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有力推进“四个伟大”历史进程的科学指南,引领胜利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

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在结合实际、指导实践。结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任务、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深入进行学习和研读,对于提高“粮安天下”的战略内涵和精髓、战略意义、战略重点、战略定力和战略措施等,加深了认识,增强了信心。笔者把学习与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心得和体会,梳理和综合起来,与粮食同人分享,并请不吝赐教。

一、一张交售粮食的单据

结合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情况新形势,学习和研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会深刻认识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洞悉国情粮情,决策高屋建瓴。习近平总书记长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粮食的故事,简明阐释我国粮食战略和策略、粮食改革和发展,粮食安全的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所以能信手拈来、饶有兴趣地讲明粮食安全的道理,既与他博览群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相关;也与他深入实际调研及深厚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笔者还认为,还与他在陕西省梁家河7年的艰苦知青生活相关。这里,简要叙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交售粮食的故事。

从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即从15岁到22岁),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地上与农民同甘苦、共患难,锻炼成长为一个农民。7年间,他跟着村民学着干,学会了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等,各种农活都渐渐熟悉了,成为种地一把手。开始,他每天挣6个工分,2年后每天挣10个工分,与强壮劳力相同。他能挑百多斤的担子走山路。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在梁家河粮站交售过粮食(见“粮食收购单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卖粮收据

资料来源:《梁家河》,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

这张收购单表明:习近平交公粮的粮站收购凭证。这张收购单清楚写明:交售单位或个人,习近平;交售时间,1972年12月30日;品种,高粱;评定规格,88;重量:包数1包,毛重64斤,皮重5斤,净重59斤;收购金额:5.19元(单价每斤8分8厘)。这张粮站收购凭证说明,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已了解到交售公粮的全过程。这张粮站收购凭证表明,习近平当时已接住和了解基层的粮食工作。他后来曾动情地回忆说:1975年10月7日,离开梁家河回北京上清华大学。一大早,全村人都来了,拿着红枣、小米。默默站着。年轻的习近平第一次当众流出了热泪,说:“你们这么好,我不走了,就在这干一辈子!”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大有学问的地方。梁家河是一所学校。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有二点:一是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陕北高远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这里之所以简要介绍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生活,是为了更深入理解他担任省市、直到中央主要领导后,始终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数十年来进乡村、访农户、考察合作社、视察农垦区、登山岭、涉河川,对基层实际和粮食工作熟悉入微、了若指掌。从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的生涯与经历中,可以寻找到深刻领会习近平粮食观、包括关于粮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端、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观的锁钥。

二、“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置于治国理政“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2013年,我国制定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这一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全体出席,是一次高规格布局粮食安全的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他娓娓动人的讲解说:“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诫:饿肚子的岁月不能忘!吃一顿饱饭可能很快会忘记,但饥饿留下的印象却让人永生难忘。要牢记历史,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总书记还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他在陕西省梁家河插队时,生活极其艰苦,三个月未尝过肉味。后来家里给他寄来5元钱,他买了几斤肉冷冻起来。有的插队知青馋到吃生肉片。遥想当年,中国人有过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人最基本的权利:吃饭问题。“吃饱饭”成为困扰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一件难事。习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说,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如果粮食不足,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延滞。粮食安全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以上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瞿长福,《经济日报》,2016年3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情系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不仅关心当前,更着眼未来,十分关切“谁来种地”的热点问题。他讲道,解决好种地大事,必需“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他还切中要害地强调:“必须解决要通过富裕农民、扶持农民、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投身农业的问题。要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同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完善农业支持政策,提高农业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民有自豪感。”(《学习中国》:《习近平重视粮食问题: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2015年8月26 日)

三、“粮稳安天下”

在我国粮食产业进入改革和发展“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一些人盲目乐观思想有所抬头,尤其是面对国内外风雨跌宕的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民以食为天”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则,深刻揭示“成败兴坏”家国情怀的历史意蕴。他紧紧连接地气地讲述“粮稳天下安”的故事: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粮食生产的终极目标。对中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问题。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粮食安全是买不来的(见《人民网—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2日)。在另一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怀忧患意识、讲发人深省故事。他说: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要坚持立足国内,一个国家靠进口吃饭等于让别人卡住咽喉,靠不住、危险大。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年3月1日)。

实现“粮稳天下安”,是一个必须长期不懈奋斗、保障民生的宏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与山东省农科院举行的座谈会上意味深长地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温飞:《中国广播网》,2013年11月28日)此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道:经验告诉我们,尽管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而恰恰在农业形势好的时候,更不能麻痹松懈、放松粮食生产。“所贵惟贤,所宝惟谷”。“稻”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一米一饭”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全面实施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使粮食之基更牢靠、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高层播报》,《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年3月1 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循循善诱、讲解深透: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回应人民对国家安全的新期待。要着力解决空气、水、土壤污染以及农产品、食品药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以上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另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实现伟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2015年7月1日正式通过并实施的《国家安全法》中,明确地纳入了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表明,我国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

四、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曾几何时,“粮票”“粮补”“缺粮”“节粮”等家喻户晓的词语渐渐淡薄、或被遗忘了,似乎中国人的“饭碗”问题已解决了,一些地方粮食安全之“弦”有所放松。

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广阔的全球视野,审视“饭碗”这个攸关亿万百姓民生的大事。他情系民众“饭碗”、胸怀国家“粮安”,感动人心地回忆:饿肚子的岁月不能忘!吃一顿饱饭可能很快会忘记,但饥饿留下的印象却让人永生难忘。中国人有过凭“票”吃饭的日子,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直接关系人最基本的权利——吃饭。那些年月,“温饱”是困扰中国人的一件大事、难事。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好13亿多张嘴的吃饭问题,真是比天还大的事!它始终是治国理政、基本民生、保障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然而,粮食安全问题极为复杂,在粮食问题上不能心存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正是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和洞察。习近平总书记借助人人一日三餐都要用到“饭碗”、明白而形象地强调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食。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与此相对照,针对浪费和损失粮食现象严重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还嘱咐道,要“高度重视节约粮食,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国家粮食局:《建设粮食产业强国实践与探索》,《中国财富出版社》,2018年1月)。

习近平总书记无时不挂念着近14亿人口的“饭碗”。就在不久前的2018年9月25日,刚刚庆祝过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他深入三江平原的腹地、黑龙江农垦局建三江考察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他边听农场负责人介绍,边询问粮食收成如何、有没有病虫害、能否做到连年丰收,并再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当他走进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时,仔细观看这个地区生产的大米、食油、黄豆和牛奶等各类农产品。习总书记走近展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在场的人无不感动,总书记真是念念不忘国家的粮食安全!念念不忘百姓的“饭碗”啊!(以上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人民日报》,杜尚泽 2018年9月26日)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梁家饭碗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十四五”时期,中国饭碗如何端得更牢
“丢掉饭碗”的由来
走进梁家河
A new diagnosis strategy under the PMC model and applications①
就业“饭碗”端得更稳了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读《梁家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