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性脑病发生因素分析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研究

2019-01-07姜文文姜晓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0期
关键词:肝性脑病病患者

王 静 姜文文 姜晓燕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肝性脑病又名肝性昏迷,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肝脏严重损伤所致的代谢紊乱性意识行为失常性疾病。依据患病程度划分,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急性、慢性和亚急性[1]。由于当前阶段,针对该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故而具有极高的致死致残率。该病发病前通常都有明确的诱因,昏迷发生前,常存在先兆性症状,因此,若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发现、诊断、并予以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鉴于此,本文特以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主体,就肝性脑病发生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展开探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选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主体。入选实验研究的32例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最大、最小年龄分别为47岁、64岁,平均年龄(55.59±1.31)岁。其中肝癌晚期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1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6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该研究在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进行。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对其建立静脉通路,予以排毒、禁食、保肝、利尿、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常规生命体征监测、止痉挛、积极处理并发症等措施进行治疗干预[2]。

1.2.2 护理措施:①基础护理:为患者营造安静的住院环境、指导其科学用药、对患者常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测控;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情绪变化情况做到及时掌握、密切观察,若发现患者存在焦虑、紧张、以及抑郁等情绪,应该积极的对其进行开导,使其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③健康宣教:将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绘制成册,其中包括疾病产生的原因、预防措施、注意事项、科学治疗方法以及并发症等,并向患者发放,使患者明确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以此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升;④饮食护理:保证患者每日三餐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在175 g,在患者日常饮食中,红肉的摄入量适当减少,反之以水产品、白肉等作为替代,完成蛋白质的补充;对于肝性脑病患者而言,理想的体质量热量应控制在147 kJ/kg,同时,每日脂肪的总摄入量应该≤20%;最后,严格遵循少食多餐饮食原则;⑤运动护理:待患者病情稳定,精神状态良好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体育锻炼。而锻炼的过程应遵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先从小强度的锻炼开始,渐渐加大训练的强度[3]。

2 结果

2.1 肝性脑病发生因素。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如下所示:感染18例(56.25%)、电解质紊乱14例(43.75%)、上消化道出血6例(18.75%)、饮食因素4例(12.5%)、便秘腹泻3例(9.38%)。药物因素2例(6.25%)、精神刺激1例(3.13%)。

2.2 治疗和护理效果:在予以患者精心细致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干预后,入选实验研究的32例肝性脑病患者中,27例好转、4例未愈出院、1例死亡。

3 讨 论

据权威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肝性脑病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具有可逆性的。因此,科学的治疗措施和有效的护理手段有机结合,于肝性脑病患者的治疗全过程中使用,对于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改善以及治疗效果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7]。在此次试验中,我院针对肝性脑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健康宣教、饮食、以及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展开护理,已达到从真正意义上改善患者的康复水平的目的。本文中的试验研究结果充分阐明,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有感染、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等。在予以患者精心细致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干预后,32例患者中,27例好转、4例未愈出院、1例死亡。分析上文中笔者研究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感染、电解质紊乱是肝性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但是,若予以及时性、针对性、科学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干预,对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治疗效果的提升而言,意义非凡。因此,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肝性脑病病患者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