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泻人群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及病原特征分析

2019-01-07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0期
关键词:毒力粪便引物

蔡 军

(法库县卫生健康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检验科,辽宁 沈阳 110400)

腹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大多由病原菌感染所致[1]。研究发现,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属于引发腹泻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且临床可按照其携带毒力基因不同分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等类型[2]。本次研究为证实这一点,选取152例有腹泻症状患者的粪便标本,分析DEC流行及病原特征,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县152例有腹泻症状患者的粪便标本,均为入院确诊后服用抗生素前采集。症状:每日排便≥3次,粪便形状异常,如脓血便、黏液便、稀便等。其中,男85例,女67例;18~45岁68例,46~60岁44例,>60岁40例。

1.2 仪器与试剂:包括法国梅里埃公司比浊仪、美国Bio-Rad公司Gel Doc凝胶成像系统、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北京ABT公司DEC多重检测试剂盒、Amresco公司蛋白酶K等。

1.3 制备细菌DNA模板:在5 mL IEC肉汤内接种粪便标本,37 ℃下培养,持续18 h,取适量细菌,10000 r/min离心,持续5 min,取上清液。经灭菌超纯水悬浮沉淀,细菌浓度3×109CFU/mL。100 ℃条件下水浴,持续10 min,冷却。4 ℃条件下,1000 r/min离心,持续10 min,取1 μL上清,作为PCR模板。

1.4 多重PCR鉴定:PCR反应体系、条件:10×buffer 2.0 μL、dNTP 0.125 μmol/L,上游引物0.5 μmol/L,下游引物0.5 μmol/L,Taq DNA聚合酶0.25 μU;1 μL DNA模板,补充超纯水,直至20 μL。94 ℃条件下预变性,持续5 min;94 ℃条件下变性,持续60 s;57 ℃条件下退火,持续60 s;75 ℃条件下延伸,持续60 s,共进行30个循环。最后,在72 ℃条件下延伸,持续10 min。以2%琼脂糖电泳鉴定扩增产物。

1.5 细菌分离、鉴定:选取多重PCR检测毒力显示为阳性的培养液,在ECC显色培养基内接种,实施分离培养。选取5个可疑DEC,实施单重PCR毒力基因鉴定,分化鉴定毒力基因阳性菌株。按照引物设计原则,合成12对毒力基因引物(aggR、escV、stx1、stx2、elt等)及通用引物uisA。按照毒力基因及生化鉴定结果明确DEC类型。

1.6 药敏试验:经琼脂扩散法(K-B法)行药敏检测,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规定的抑菌环直径法分析结果,分为敏感株、耐药株、中介株(中等耐药)。药敏试验质控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2、大肠埃希菌ATCC25922等,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7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对比。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本组152例粪便标本经多重PCR检测发现毒力基因阳性标本占10.53%(16/152)。阳性标本选取可疑菌落检测,共检出59株DEC。其中,33株为ETEC,18株为EAEC,5株为EPEC,3株为EHEC。58株DEC中,ETEC主要携带estlb(24株),EAEC主要携带astA(10株),EPEC主要携带escV(5株),EHEC主要携带stx2(3株)。

2.2 流行情况:男性DEC检出率41.18%(35/85),女性则为35.82%(24/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2,P=0.501);年龄18~45岁组检出率54.41%(37/68),高于46~60岁组的27.27%(12/44)、>60岁组的25.0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5、8.863,P=0.004、0.002)。

2.3 药敏试验:DEC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为47.46%(28/59),对亚胺培南敏感度最高,为0%。多重耐药菌株占42.37%(25/59)。

3 讨 论

DEC属于腹泻病一个重要病原。研究发现,DEC感染在细菌性感染腹泻发生原因中占首位[3-4]。因此,临床尽早经有效措施检测DEC,可进一步了解腹泻人群中感染情况,指导临床诊疗。以往,临床多采用常规方法检测,但也具有操作时间长、检出率等特点,且DEC血清分型较多,极易出现交叉凝结现象,增加检测难度。本次研究中采用多重PCR毒力检测,并联合生化鉴定等,可提升检出率。本研究调查发现,15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DEC菌株检出率为38.82%,与相关文献[5]结果相符,提示DEC仍为引发腹泻最常见致病菌。而在DEC类型上,本次研究多见ETEC,其次为EAEC、EPEC,EHEC菌株较少,仅为3株,分析是与所选病例、地域等因素有关。此外,不同性别患者DEC检出率差异不显著,与相关研究[6]结果相符。而在年龄上,18~45岁组检出率最高,为54.41%,分析是因该年龄段青壮年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生活压力等因素有关。多数DEC所致腹泻患者可经临床选择恰当抗生素治疗后获得较好效果,但随着抗生素滥用、误用现象增多,耐药菌不断增多,影响治疗效果。本次研究调查发现,DEC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但对亚胺培南较为敏感,故临床可经由药敏检测结果,选择恰当抗生素治疗,以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DEC为腹泻发生主要致病菌,且多发于青壮年,临床需加强耐药检测,以指导合理应用抗生素。

猜你喜欢

毒力粪便引物
DNA引物合成起始的分子基础
高中生物学PCR技术中“引物”相关问题归类分析
甜菜全基因组SSR引物的筛选与评价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咽拭子与粪便排毒规律及临床表现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研究进展
花菜类杂交种纯度鉴定SSR 核心引物筛选
A new pet obsession of Silkie chicken
申嗪霉素和咪唑菌酮复配对几种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研究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pLVPK毒力质粒的分布及与耐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