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验中进行静脉血检验与末梢血检验的结果对比研究

2019-01-07张丽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30期
关键词:末梢受检者血常规

张丽君

(大连金普新区妇幼保健院,辽宁 大连 116000)

人体血液由有形细胞和液体这两大部分共同组成,血液检验中血常规是最基础、最一般的检验,血常规检验能够通过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具有不同功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改变进行观察,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参照疾病诊断相关标准予以判定,是帮助临床医师诊断病情常用的一种辅助检查方法[1]。通常行血常规检查者需在其空腹状态下抽取血样,并且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因为人体血液里的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指标会在进食和大量运动后受到影响,这个时间段内检验血液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够准确,从而影响医师的判断。炎症感染(肺炎、流感)、免疫性疾病(风寒、病毒感冒)和过敏性疾病(皮肤红肿、瘙痒)、贫血和内脏出血等均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尽早发现血液当中的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对应治疗措施,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2]。血液检查结果可能因采集血液样本的位置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肘窝(医院最常见的采血部位)、手腕、手指、耳垂等部位均可采血[3]。本文旨在探究静脉血检验和末梢血检验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的差异,静脉血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更接近,现将相关内容进行以下整理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接收的60例行血常规检查的受检者,以“信封盲抽法”将其纳入参照组(n=30)、研究组(n=30)。参照组受检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5~63(41.4±3.5)岁;研究组受检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24~65(41.5±3.7)岁。二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差异微小,可比性高(P>0.05)。已将精神疾病严重者、传染疾病者、研究依从性差者和血液系统疾病者排除在外;组内受检者均知情本次研究细则并签署同意书,本次研究已征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准许。

1.2 方法:采集参照组受检者早晨空腹状态的末梢血,方法:于受检者的左手食指或无名指内侧部位(从预防穿刺部位感染的角度来讲,一般人左手使用少于右手,所以左手入选;而手指头侧面接触物体的机会也远远少于手指头正面,所以扎针部位就选择在了指尖的侧面)抽取40 μL血液[4]。采集研究组受检者早晨空腹状态的静脉血,方法:与受检者肘正中静脉位置抽取40 μL血液。两组受检者血样采集完毕后,采用真空试管分别盛装两份血样并加入EPK稀释液15040 μL实施充分稀释,随后用抗凝管盛装稀释好的血样,借助血液分析仪对两份血样进行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需严格按照血液分析仪使用说明书完成操作,且同时安排两个人一同完成,确保本次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3 观察指标:检测指标:两组受检者的RBC(红细胞)、HCT(红细胞比容)、MCV(红细胞平均体积)、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WBC(白细胞)、PLT(血小板)和HGB(血红蛋白)。

正常范围:①RBC:男(4.5-5.5)×1012/L,女(3.5-5)×1012/L;②HCT:男0.42~0.48,女0.37~0.43;③MCV:91~100 fL;④MCHC:300~360 g/L;⑤WBC:(4~10)×109/L;⑥PLT:(100~300)×109/L;⑦HGB:男120~160 g/L、女110~150 g/L[5]。

1.4 统计学分析:此研究借助SPSS20.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并进行加强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以(±s)、(%)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比较分别以t和χ2检验,P<0.05为统计学意义构成。

2 结果

互比两组受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可知,参照组受检者的WBC、HCT和HGB较于研究组受检者的更高,P<0.05;两组的RBC、MCV、MCHC、PLT指标差异微小,P>0.05。相关数据如下:WBC、HCT、HGB、RBC、MCV、MCHC、PLT参照组为:(6.4±1.3)、(0.5±0.2)、(103.1±14.8)、(3.7±0.8)、(90.9±5.8)、(311.8±17.5)、(215.7±86.4);研究组为(4.9±1.0)、(0.3±0.0)、(109.3±12.3)、(3.8±0.7)、(91.3±4.9)、(312.6±17.4)、(216.5±85.8)。

3 讨 论

由于机体本身具备一定的修复能力,多数人在刚开始患病时并不会出现很明显的症状,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观察到细胞的数量变化,从而找出某些疾病的踪迹,尤其是贫血、病毒感染和凝血功能障碍等,只有通过检查血液才能知道[6]。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得以正常维持依赖着血液循环(强化内外环境平衡、调节机体各项活动),因此血液出现病变就会影响组织和脏器;反之体内的各脏器组织出现病变也会使得血液成分相应发生变化。白细胞(WBC)是体内的免疫细胞,能够起到消灭外界病毒的作用,免疫力强不强可通过检测白细胞数量进行判定;通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数量在(4~10)×109/L属于正常范围,若检查报告提示白细胞的数量<(4~10)×109/L,则应考虑是否出现感冒、发热、贫血和病毒感染等;白细胞数量>(4~10)×109/L,说明体内受到病菌感染出现了炎症、或者存在血液疾病[7]。血红蛋白(HGB)的含量多可以体现你有无贫血,当血液检查结果提示HGB<120~160 g/L(男),HGB<110~150 g/L(女)则说明有血虚情况,但不能准确查出哪种类型贫血。血小板(PLT)在人体中的作用是凝血止血,此外还有营养和支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若血小板的指标降低了,就要考虑造血功能是否出现问题[8]。红细胞(RBC)的主要功能是参与到体内氧运输环节,帮助确定身体是否有贫血以及贫血的严重程度[9]。尽管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机器设备的不断更新优化,但在血液检验中采血部位和技术的不同均可能影响着受检者的检验结果。通常认为末梢血多数来源于毛细血管,取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查时需挤压采血部位,上述动作可使血液中参杂其他组织被稀释,同时白细胞结构完整性也可能受到破坏,从而影响了白细胞的计数。并且由于采集末梢血的时间较于采集静脉血的更长,会诱发微凝血块使得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降低,多数情况下静脉血检验结果均比末梢血检验更接近正常范围值,认为末梢血检验受外界干扰因素影响较大,如气温低时,身体因为减少热量散发而会使身体末梢毛细血管收缩,末梢循环变差可使出血不畅,因此初步认为末梢血检验不能更完整体现血液循环实况[10]。而肘窝处皮肤敏感性相对手臂其他部位低,从此处抽血疼痛感也相对较弱;不会影响到受检者的情绪。血液分析仪实施检测时,所需的血量较大,而末梢血数量有限需多次采血加剧受检者疼痛,静脉血血量较大可重复操作,并且误差率较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受检者的WBC、HCT和HGB较于研究组受检者的更高,P<0.05;两组的RBC、MCV、MCHC、PLT指标差异微小,P>0.05,但研究组更接近正常范围参考值。提示,在血常规检验中,采集受检者的静脉血进行检查,检验结果可靠性更高。为时检验结果准确度更进一步提升,本文认为应注意严格规范进行血液采集,同时将采集血液混合充分,防止血小板汇聚;若采集血液过多会诱发溶血。此外对血液分析仪应做好清洁保养工作。

综上所述,在实施血常规检验时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检验,静脉血检验的准确度相对更高,因此应作为临床血常规检验的优先选择,愿本研究可对临床血液检查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末梢受检者血常规
健康体检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体会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探讨体检受检者采血后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效果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