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诗歌有效诵读

2019-01-06汤丽霞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48期
关键词:锦瑟调动美的

汤丽霞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诗歌的诵读,将诵读贯穿在诗歌鉴赏的整个过程中,强化诗歌的诵读成为大家公认的教学准则。

然而,究竟怎样读才能让诗歌课堂更高效呢?我想,应该根据诗歌難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较易理解的诗歌,可更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合作探讨;而对于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诗歌,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锦瑟》的教学中,有位教师在让学生自由诵读5分钟之后,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读不出情感来,教师不加任何引导,继续要求诵读、展示……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必须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否则只会变为感情的矫揉造作;其次,课堂上的诵读应该是环节明晰、逐层推进的过程,每次诵读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或读清句读,或理解内容,或感悟情感,或拓展思维……让学生带着某个目的去诵读,再加上教师的巧妙引导、点拨,这样学生才能逐渐走进文本,谈出自己的感想,读出自己的情感来。

另外,诗歌的学习是一个感受美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师生思维同步、心灵同步,共同走进文本,如果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而教师一味煽情,那这就是一堂失败的课。大部分教师在授课中都努力为学生营造感受美的良好氛围,或用诗意的语言,或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或用动听的音乐,或用其他一些新颖的方式。

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哪一种更适合自己的课堂,适合所教授的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如鉴赏豪放派的《赤壁怀古》需要调动起学生的激情,鉴赏唯美的《锦瑟》需要调动学生审美的艺术细胞,而如果拿捏失当,学生不买单,那么教师的苦心只能付诸东流。

总而言之,营造良好的氛围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的表现就可以给老师的课堂掌控力打一个很准确的分数。

猜你喜欢

锦瑟调动美的
浅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锦瑟
月下行吟
打破平衡
锦瑟
数独驾到
响鼓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