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奏者如何进入音乐与角色

2019-01-06李曼莉

艺海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综合素养情感体验

李曼莉

〔摘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中的这段记载,说明了音乐是人思想感情的抒发,在音乐进行中人的思想认识、喜怒哀乐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可见情感体验在演奏中的重要作用。为了真实诠释音乐的情感,演奏者可以通过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会与角色恰当结合,运用自身的演奏技术、综合素养及对审美的把握,将演奏细节完美支撑,赋予角色合理的诠释。

〔关键词〕情感体验;演奏技术;审美把握;综合素养

一、引言

艺术作品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可以通过作品提供的音乐创作背景,想象出相应的意境。比如欣赏古曲《高山流水》时,可以将《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加以多媒体画面,把音乐、文学、绘画有机结合在一起,感受中国古典音乐的博大、深邃。音乐赋予了我们空间展现内心情感,这样的情感交流使我们对音乐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音乐作品会长时间的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二、通过音乐自身要素,进行情感体验

(一)以音乐自身要素为媒介 所谓音乐的自身要素,即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而其中节奏可以称为音乐的骨髓,它能赋予旋律以鲜明的表情意义,同样一段音乐,如改变它的节奏组织,其音乐表情会大相径庭,欢乐的乐句可能变为忧郁的,庄严的乐句可能变为诙谐的。节奏的快慢也会使心理、生理产生变化,节奏快,则动感增强,情绪高涨、激动。

演奏者需要通过阅读作品、听唱旋律、熟悉角色等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心中有景、有物、有情,展开合理的艺术想象,身临其境地融入音乐,准确把握好作品的演奏,表现作品的音乐主题和艺术形象,这是因为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形成都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由于创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所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音乐风格各具特色。

(二)贴近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器有灵,人有情”,音乐是有生命的,是有真实情感的,这一事实固然不可否认,或许有人说我们只要练就高超的技艺就可以演奏出完美的音乐了。我们人是高级动物,是有独立思想、丰富情感的生命个体,如果我们只是单一地去演奏作品,这样就过于平淡,当我们将自己的情感,对乐曲的见解注入音乐,演奏不再是单纯地做重复运动,而是得以升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当然,并非是盲目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音乐,把欢喜融人伤感的音乐,把伤感注入节奏轻快的曲子,而是要真正用心去深刻理解,再运用音乐之外丰富的知识支撑,更重要的是将音乐自然而然与自己的心境及整个灵魂融合在一起。

三、演奏技艺的学习与提升

(一)基础训练的严格性 练基本功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要成为合格的演奏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的训练内容是多方面的,手形姿势、指法训练、呼吸强弱等,方法多种多样,但原则是多数量、高质量。一切追赶进度、忽视基本技能训练的行为,都会造成恶性循环,做无用功,给学习的进一步开展造成无限压力,尤其演奏有一定难度的作品时,会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二)多听多看,用心体察品味 我们常说:“学音乐不唱谱,一年到头白辛苦。”演奏时要养成读唱乐谱的习惯,练习乐曲快慢适中,指力速率均衡,音韵格律准确,注重乐句与语气呼吸同步。日常行动可以通过多听、多看、多比较,多思、多鉴、多赏析,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在方法上,注重音乐的语法、语气、语感、语速,演奏要精确、精准、精巧、精致,从而养成严谨规范的演奏习惯,以提升驾驭不同风格、难度作品的能力。

(三)创新精神 传统需要坚守心,创新需要新鲜感,演奏技法的延展性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姐妹艺术的互相借鉴及不断创新,以赋予它永久的生命活力。创新让音乐保持新鲜感,而创新的前提是对传统的尊重,是拥有积极而平和的心态,根植传统却不囿于传统,大胆创新又不失传统韵味。现今大量新创作的音乐作品正体现着这一点,它们既承载着地域音乐的传统基因,又因新作曲技术的参与,进一步张扬了这些传统基因的特性艺术,正所谓源头在民间,合力铸经典。

四、审美的把握和导入

(一)发挥演奏者是审美传播者的功能 将作品所描述的对象与演奏者有机结合,通过演奏作品,感悟音乐的美,用既有音色魅力,又能超越语言限制的乐器,赋予音乐传播的最大潜力。例如在古筝演奏时,乐器特有的技法、音色即可以表现出流水般的川流不息,也能展示出乐曲中气壮山河的慷慨激昂,这些都需要演奏者准确把握古筝演奏中的音色与音准,演奏员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准确运用自身情感領会表达作品内涵,将创作者的意图经适当二度创作传达给观众。

(二)传递音乐语言的信息、音乐审美的趣味 以审美为引领,以学术为支撑。拿古筝写实作品《五陵吟》来说,乐曲具有“直面人生”浓重的秦风底色,酣畅淋漓的悲剧表现力,而悲剧艺术表现,在审美艺术殿堂位居最高宝座,此曲幽怨时细腻委婉,激昂时跌宕起伏,正所谓“听着别人的音乐,流着自己的眼泪”。演奏时需将技艺化为本能,内在而富有韧性,将技术技巧与音乐美感有机结合,也就是将演奏技巧内化为音乐情感表达,体会器乐演奏并不是单纯驾驭作品、驾驭乐器,而是驾驭自己。

五、演奏者的自身修养

(一)品德修养

完善人格,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真诚善良是做人的起码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音乐是审美的对象,演奏者首先需要懂得美,而美总是和真与善一体共生的,不具备真、善、美的修养是难以表达真正美好的音乐的。古人把筝称作“仁智之器”,所谓“仁”就是要有爱心,就是善良;“智”就是智慧,就是求真,求知,永不自满。真、善、美是无止境的,应该作为一个有良心、良知的艺术家的终身追求,但真、善、美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完全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

(二)文化修养

音乐是一种文化,它的文化内涵是极丰富的,不能给乐曲注入文化内涵的演奏,其熟练的技巧,不过是匠气的表现,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是感动不了人的。

演奏者的文化修养除了一般文化人的共同要求外,特别应该强调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文学、绘画、书法、建筑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不一定要会,但一定要有所了解),及现代音乐理论和美学知识等。因为很多音乐作品中都凝聚着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例如古曲《广陵散》,是以“聂政刺韩”为题材的,它还与嵇康的故事相关;《汉宫秋月》表现的是古代宫廷中妇女的哀怨等。另外,有些作品中常常表现情景交融的境界,带着浓厚的诗意,这种诗意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得到最佳表现。演奏《梅花三弄》,如果没有读过咏梅的诗,不知道林逋“暗香”“疏影”的佳句,是很难把《梅花三弄》的境界表现到位的。文化修养不仅要从读书中获得,也要从生活中积累,从大自然中吸取。

总之,只有演奏者灵魂深处倾泻出来的音乐,而又被灵魂所感动的音乐,才能打动观众,占领观众。技术是手段,而音乐最终要表达的是情,是人类的思想,动人心者,莫先于情。音乐的本质是美,音乐的核心是情。多读书,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音乐内涵,以及要传达出的感情,多学习去欣赏一些各个门类的音乐,可以提升演奏者的共情能力。通过不同的艺术载体,充分体验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为演奏提供直观的认识。

(责任编辑:张贵志)

参考文献:

[1]谢晓斌,姚品文,陈洁.古筝艺术与名曲[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2]崔洁.新时期古筝艺术的创新及其文化审美属性[D].山东大学,2010.

[3]苏兰朵.进入音乐的N种方式[J].美文(上半月),2010.

[4]谢嘉幸.要进入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1996,(3).

猜你喜欢

综合素养情感体验
刍议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谈音乐欣赏活动中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童诗”也精彩
依托小精灵生物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