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桂琪从“脾虚肝旺”防治小儿疾病经验*

2019-01-06张慧婷沈丹平宣桂琪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石决明北沙参阴平

张慧婷 沈丹平 宣桂琪 陈 健#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宣桂琪主任中医师是杭城“宣氏儿科”第三代嫡系传人,从事中医儿科临床、科研工作已有五十余载,对于儿科疾病防治经验丰富。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宣师发现临床常见脾虚肝旺体质小儿,并自拟“调理方”来调治,疗效较好。现总结其经验如下。

1 病机阐释

小儿“肝常有余”,外因小儿娇生惯养,稍不顺心,就哭吵不安;学习压力较大,情绪难以发泄,导致生理上的“肝常有余”易变成病理上“有余”,使肝失疏泄,肝火旺盛;同时小儿稚阴未长,且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对水谷精气的需求较大,而邪热又易耗伤阴津,加之喂养不当,多食辛热补品等均可导致小儿阴液亏虚,正如《格致余论》所云“人生十六岁以前,血气俱盛,如日方升,如月将圆,唯阴长不足”。而肝脏又“体阴而用阳”,当小儿阴液不足时,肝阴亦不足,失其柔和凉润之能,导致肝脏疏泄功能失司、阳气升动太过,出现并加重肝旺。小儿“脾常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饮食不知自节,冷暖不能自调,当喂养、用药不当时,脾弱易伤,致使脾气虚弱,失于运化,即土虚木乘,脾土益虚,肝木益亢。因此,临床上易感儿常见“脾虚肝旺”质。该体质是一种常见的偏颇体质,它可能存在着某些潜在的轻微病理变化,但是还不足以构成疾病,针对此类小儿,宜运用“治未病”的理论与方法予以干预,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1]。宣师认为,需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针对在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患儿,应通过辨证论治以对症治疗,而在病情稳定期,应通过体质辨证来防治疾病的发生。

2 方药解析

该体质患儿常见潮热盗汗、形体消瘦、急躁易怒,唇红面赤,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养阴平肝运脾,方选自拟“调理方”加减。调理方组成: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地骨皮、生石决明、生白芍、茯苓。方中南沙参、北沙参,两者性甘,微寒,有滋阴生津之效,南沙参又有轻微补气之用,可补肺胃之气;麦冬、地骨皮清热,兼助南、北沙参以滋阴;生白芍配石决明调肝理脾,柔肝平肝;茯苓味甘,善入脾经,取其健脾补中之意,诸药相互为用,共奏养阴平肝运脾之效。随症加减:伴有咽红而肿者,加玄参、射干、板蓝根以清热利咽;过敏体质者,加用蝉蜕、紫草疏风脱敏;鼻衄者,加用茜草、仙鹤草以凉血止血;食积者,加生山楂、鸡内金、谷麦芽消食化滞;夜间盗汗明显者,加瘪桃干、穞豆衣以敛汗生津;气虚明显者,可加用黄芪、防风,白术以益气固表。临床应用:小儿脏器清灵,随拨随应,故基础方中仅取茯苓运脾调中,但若患儿脾虚较肝旺明显时,可加用太子参、陈皮、半夏、白术等,在益气健脾的同时,又不黏滞碍中。另,本方适用于病情稳定期,发热、咳嗽、舌苔厚腻等实邪明显时慎用,以免闭门留寇。

3 典型病例

患儿,男,8岁。2017年6月16日初诊。平素挑食厌食喜荤,近日加重,纳食不香,时有脘腹作痛,大便偏干,3~4天1行,面黄形瘦,脾气急躁,夜寐不安,舌尖红、苔中根腻,脉细数。治拟养阴平肝,佐以理气助运。方选自拟调理方加减:北沙参、麦冬、炒白术、焦六神曲、生山楂各6g,石决明、茯苓、蒲公英各10g,生白芍、陈皮、炒枳壳、元胡各5g,莱菔子9g。7剂。二诊:患儿胃纳渐增,大便2~3日1行,腹痛未作,夜寐不安、脾气急躁未见明显改善,面色欠华,舌红、苔薄,脉细数。治以养阴平肝,扶脾助运。原方去蒲公英、元胡、炒枳壳,加用南沙参、当归各6g,合欢皮10g。14剂。三诊:患儿胃纳较前明显增多,面色渐华,夜寐转安,舌淡红、苔薄,脉弦细数。拟原方继进2周即停。

4 参考文献

[1]盛增秀.体质辨惑论[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1-2.

猜你喜欢

石决明北沙参阴平
石决明散溯源及运用
石决明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偷渡阴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关于南沙参、北沙参是否属于“十八反”之我见
沙参临床注意事项
调域和时长对韩国学生感知阴平和去声的影响
北沙参因雨雪天气种植偏少的补救方法
石决明对氧化应激所致白内障的作用研究*
喝北沙参乌梅汤 缓解咽喉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