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牙鲆的疾病及其防控方法(7)

2019-01-06孟思妤孟长明陈昌福

渔业致富指南 2019年2期
关键词:本尼海葵虫体

孟思妤 孟长明 陈昌福

(1.河南省新乡市康大消毒剂有限公司,453700;2.华中农业大学,430070)

3.9 本尼登虫病

从1989年开始,日本的中国、四国、九州地区的海面网箱养殖牙鲆出现这种皮肤寄生虫病,发病没有特别的季节性。

【症状】小型虫体,因为出生时呈透明状,故不易发现(大量寄生于牙鲆时,虫体因接触淡水而发白)。大量寄生这种寄生虫时,鱼体因摩擦患部而形成外伤(牙鲆的鳍条),见到鱼体上有这种外伤时可怀疑有该病,不过,应找到寄生虫才能确诊这种疾病。

【病因】这种疾病是由属于单殖类的石斑本尼登虫(Benedenia epinephe1i)寄生在宿主鳍条和体表而引起的。成虫虫体长2~3mm,皮肤虫是相当小型的。该虫原本是天然的皮肤虫病报道的虫种,宿主特异性低,后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寄生在以牙鲆为首的真鲷、七带石斑鱼等多种的天然、养殖或水族馆饲养的海水鱼。与已知牙鲆的新本尼登虫相比为不同种类的寄生虫,新本尼登虫体长3~8mm,比这种寄生虫大,主要寄生在鱼体表,寄生高峰在高水温期,这几点与该虫均不相同。此外,从形态观察可知,该虫的雌雄生殖器开口部附近有突起,是日本已知皮肤虫所没有的特征。与其他皮肤虫寄生时的情况一样,网箱养殖中虫卵黏在网上是寄生严重化的病因之一。该寄生虫除有关形态和分类以外,其他方面的研究结果尚未见报道。

【对策】淡水浸泡被认为是有效的,不过,实际实施的不多。应注意早期发现,及时驱虫。末见研究其他的驱虫法。

3.10 新异沟盘虫病

1995年前后开始,在天然牙鲆中发现严重的贫血症。最初发现这种疾病时,该病只局限于日本海中部区域,但是,数年来已经扩大到日本沿岸的所有区域,进而发展到太平洋一侧。此外,种苗生产用的牙鲆亲鱼也发现了同样的症状,成为了严重的问题。

【症状】由于寄生虫的大量寄生导致患病鱼贫血,重症鱼无眼侧体色呈青白色,鳃丝褪色为白色。观察血液涂片标本时,可见纺锤形幼稚红细胞。部分海域牙鲆的捕捞量减少,怀疑是这种寄生虫病的影响。

【病因】病因为单殖类的牙鲆新异沟盘虫(Neoheterobothrium hirame)寄生在鳃和口腔壁吸血引起。该虫属于大型单殖类吸虫,体长最大可达33mm。虫体后端吸盘有8根足样伸出部分(寄生于红鳍东方魨的鳃吸虫没有足状延伸物),其尖端具有吸盘,以便抓住鳃小片或口腔壁。该虫首先寄生在鳃丝,随着成长从鳃弓经过鳃耙移行到口腔壁成熟。由于成虫的后半部埋没(伸入)寄生于口腔壁,在寄生部可见炎症和坏死。虫卵的两端伸展,由于虫卵之间没有黏接情况,故没有黏附在网格上的现象。

韩国产的牙鲆也确认有该虫寄生。原本北美牙鲆的近缘种是该虫的宿主,一般认为该虫和这种鱼一同被引进亚洲,是外来病原体。在日本,牙鲆以外的鱼类尚未发现有这种寄生虫病。

【对策】将鱼浸泡在溶解了食盐的海水中进行浓盐水浸泡,是已知的驱虫方法。对牙鲆进行浓度为3%的食盐水浴60min,可以完全驱除鳃丝上的未成熟虫。另外,在8%的食盐水中浸浴5min,成虫也可以完全被驱除。在陆地牙鲆养殖场,通过提高换水率,不让水流在水槽中出现停滞,可以预防虫卵和孵化的幼虫从水槽排出,可以防止新的寄生发生。

3.11 浮游海葵蜇刺症

20世纪80年代,该病发生在九州的红鳍东方魨饲养场。1992年又有报道在四国海面养殖的牙鲆中发生了这种疾病。

【症状】病鱼无特别的外观症状,但是在部分死鱼的体表可见发红和鳃部轻微出血。出血的原因被认为是该虫的胞刺叮咬鳃部所致。当这种寄生虫大量附着在网箱时进行换网操作,会出现10%左右的鱼体死亡。

【病因】马氏漂浮海葵(Bo1oceroides mcmurrichi)分布在本州中部以南的太平洋沿岸各地,从潮间带到水深20m的浅滩生活的刺胞动物门(腔肠动物门)华虫纲六方珊瑚亚纲海葵目的马氏漂浮海葵科的生物。该虫靠摆动触手游动,这点和其他浮游海葵有较大的区别。

【对策】浮游海葵大量繁殖后,从网箱中驱除是困难的。因此,防止其附着在网格上是很重要的。使用渔网防污剂涂刷网箱,或混合饲养捕食海葵的马面单棘魨等鱼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这种疾病。高水温期这种寄生虫可能在短时间内增殖,故应在高水温期黏附数量少的时候更换网箱。

该种类的虫体可从切断的触手再生,因此,在换网时要充分注意。观察到大量附着时先不要刺激它们,可等待水温下降时再实施对策。

猜你喜欢

本尼海葵虫体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形象的解释
形象的解释
海葵和寄居蟹
你帮我来我帮你
会“开花”的海洋植物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为什么小丑鱼喜欢住在海葵里?
我爸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