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颈动脉斑块及卒中复发的影响分析

2019-01-05张继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9期
关键词:阿托颈动脉阿司匹林

张继业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损伤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缺血性脑卒中也是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类型,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需要尽早合理治疗[1],积极改善内皮功能,预防血小板聚集和局部血栓形成,本研究分析了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卒中复发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62~71岁,平均年龄(65.14±2.22)岁;病程3 h~5 d,平均病程(18.28±5.92)h;合并高血压18例,合并糖尿病13例,两者均合并1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61~71岁,平均年龄(65.14±2.21)岁;病程3 h~5 d,平均病程(18.21±5.55)h;合并高血压18例,合并糖尿病12例,两者均合并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血糖血压控制,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改善循环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及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两组均治疗并观察4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50%的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狭窄比例、血脂(TC、LDL-C、TG、HDL-C) 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发情况。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病情恢复正常,颈动脉斑块情况、颈动脉狭窄比例、血脂水平接近正常;好转:颈动脉斑块情况、颈动脉狭窄比例、血脂水平等改善>50%;无效:颈动脉斑块情况、颈动脉狭窄比例、血脂水平改善的幅度<50%。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治愈、好转、无效、总疗效例数分别为15、25、10、40例,观察组患者的治愈、好转、无效、总疗效例数分别为30、19、1、49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狭窄比例、血脂水平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TC、LDL-C、TG、HDL-C、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狭窄比例分别为(6.24±0.51)mmol/L、(4.11±1.07)mmol/L、(2.24±0.91)mmol/L、(1.12±0.39)mmol/L、(0.24±0.12)cm2、(51.25±13.28)%,观察组分别为(6.21±0.48)mmol/L、(4.15±1.09)mmol/L、(2.24±0.79)mmol/L、(1.13±0.34)mmol/L、(0.24±0.12)cm2、(51.02±13.21)%。治疗后,对照组TC、LDL-C、TG、HDL-C、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狭窄比例分别为(4.57±0.12)mmol/L、(2.92±0.61)mmol/L、(1.79±0.43)mmol/L、(2.13±0.22)mmol/L、(0.22±0.10)cm2、(46.21±4.67)%,观察组分别为(3.11±0.12)mmol/L、(2.01±0.58)mmol/L、(1.21±0.58)mmol/L、(2.66±0.38)mmol/L、(0.13±0.03)cm2、(32.19±2.3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狭窄比例、TC、LDL-C、TG、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狭窄比例、TC、LDL-C、TG、HDL-C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50%的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50%的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11±1.21)d、(13.15±0.24)d,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50%的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5.12±1.61)d、(16.15±0.91)d。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50%的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恶心、胃肠道反应、呕吐、出血发生例数分别为1、1、1、1、4例,观察组患者的恶心、胃肠道反应、呕吐、出血发生例数分别为1、1、1、0、3例。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与对照组的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4%(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机制在于其可降低血脂,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活性降低胆固醇合成[3,4]。他汀类药物还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使斑块脂质减少核心区域,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他汀类药物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反转粥的进展;他汀类药物有抗炎、改善内皮功能、控制血栓形成和改善血小板功能,可促进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成,改善血管舒张功能,发挥良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5-7]。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广泛,两者联合提高了疗效,减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复发。

本研究中,对照组选择阿司匹林100 mg/d及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观察组则选择阿司匹林100 mg/d及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狭窄比例、TC、LDL-C、TG、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狭窄比例、TC、LDL-C、TG、HDL-C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50%的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2%与对照组的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4%(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肯定,未增加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阿托颈动脉阿司匹林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