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课堂教学的深度对话

2018-12-28孔爱玉

师道 2018年12期
关键词:麦子深度教材

孔爱玉

现在,课堂需要对话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大共识。于是,原先的“满堂灌”逐渐进化成“满堂问”,整堂课“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缺少思维含量的问题充斥整个课堂,学生由原先的被“填鸭子”变成被牵着鼻子满场跑的牛。问一堂课下来有多少收获,不少学生依然一头雾水。

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对课堂对话概念本身缺少应有的理解,对于课堂对话话题的精准设计、课堂对话平台的构建、课堂对话路径的优化、课堂对话成效的评价等缺乏有效的策略,大糊涂对话小糊涂,结果依然是糊涂。因此,需要提出深度对话这一概念,从而提升课堂对话的品质,使课堂对话真正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利器。

一、深度对话,首先源于话题的精准设计

要进行深度的课堂对话,话题的设计必须追求精准化。在写作训练中,有一句俗话叫做“题好一半文”,说明设计话题乃至命题在写作过程中具有“画龙点睛 传神阿堵”的重要作用。深度对话也是这样,你设计好了话题,就等于为整个课堂对话赋予了灵魂。好的勾人魂魄的话题,对于师生开展深度课堂对话来说,甚至有初恋之美。

那么,如何进行深度对话话题的精准设计呢?下面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猫》作为课例来说明。

1. 依据编者意图。《猫》属于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人类的伙伴”,每篇课文,都抒发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浓浓深情。本组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老舍的《猫》与《母鸡》就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是让学生集中体验同一作家对不同动物的细致观察、描摹以及字里行间渗透的由衷喜爱与深深情感的。“热爱大自然”“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的美好画卷”是本单元话题设计的“航标”,它让学生们不仅“学文”更要“学做人”。它属于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系上位目标,而且最接近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这一板块,是课堂对话的话题——主任务设计的核心点。

2. 依据文本特点。新课标强调“用教材教”,说明教材无非是例子,但这个例子对于落实编者意图却具有典型的价值。

老舍先生的《猫》是一篇散文。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往往体现在点题的中心句,如《猫》的最后一句“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在话题设计中,引领学生找出中心句之后,学生就可以一边领略内容,一边领悟语言的精妙了。全文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为主线,穷形尽相地刻画了大猫古怪(既乖巧又任性、既贪玩又尽职、既温柔又偏执、既胆小又勇敢)和满月小猫的顽皮淘气,真可谓栩栩如生。

因此,语言品味、对重点文段的自主学习与互动探究就可以成为课堂对话的主任务,它对应于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属于中位目标,相当于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这一板块,无疑是课堂对话话题设计的主体内容之一。

当然,在把握文本特点过程中还需要做到“四个以”:以学生的角度阅读教材;以整体的思想梳理教材;以动态的目光研读教材;以比较的方法优化教材。

3. 深入把握学情。备课,如何备学生?如何与学情相融合?《猫》为第四单元第15课,是学生在研习了前面两篇关于“鹅”的散文之后,再进行课堂对话的话题设计的。因此,本堂课的话题设计,必须植根于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对话基础;而且本堂课的课堂对话成果,特别是对老舍语言特点的领略与感知,必须在下一堂课得到充分的应用。只有真正提高站位,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师生的课堂对话水平,达到“教是不需要再教”的目的。学生的学情可以采用提倡“四维”分析法:生活基础、知识链接、学习困难和策略预设。

4. 教者自我选择。设计课堂对话话题时要备教材、备学生,但是教师最应该备的还是自己,因为每个执教者均有自己的优劣长短。只有对自己的长短优劣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在对话话题的准备、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路径的优化与教学策略的建构上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提升课堂品质。要避免“刻舟求剑”、“邯郸学步”甚至“缘木求鱼”的情况发生。

以上几点,分别从单元主题、文本特点、学情现状、教者自我选择等方面对课堂对话话题的设计作了阐述,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促进课堂对话的精准化、深透化、在地化与个性化,从而使课堂对话成为一种可以自动搜寻精准目标的导弹,一击必中。

二、深度对话,基础在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设计好精准的对话话题之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了。

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是最对符合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学习,是让三维目标有效归位的学习,是最接近核心素养的学习。它可以为课堂构建深度对话的平台,奠定课堂对话的基础。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江苏省徐州市区域性推进“学讲”计划,其核心理念就是“学进去,讲出来”。其中的“学进去”, 包含自学、互学、问学、教学、悟学等,就是倡导深度学习。自學就是根据课堂对话的话题、根据三维目标、依托“学历案”(一种可以助力课堂对话的文本,稍后具体展开说明)与文本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互学就是在小组合作的模式下、依照同伴互助的思路开展学习,问学就是带着质疑学习,教学就是在同伴互助的理念下实施“小先生制”“兵教兵”“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悟学就是在深度学习之后无论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还是知识与技能都实现了深刻的质的感悟,逐渐形成核心素养,推进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的落实。

例如,知识与技能属于三维目标中的下位目标,也是基础性的目标。老舍先生的《猫》中,对于“乖、凭、职、痒、淘、辟、勃”这7个生字。从深度学习的观点看,不仅要求掌握字的音、形、义,还要了解在课文中的语境意义,甚至可以选用几个字进行组词、选用几个词来造句等。这样,就完成了“由字及词、由词及境、由境及用”的一系列提升,深度学习的目标也达到了。

三、深度对话,必须优化对话的路径策略。

课堂的深度对话,需要调动学生的深度参与、多元表达。它需要学生在同伴互助的理念之下,通过“做、讲、练、教”等方式,相互解疑释难、生成探究,感知、熟悉、复习、强化、运用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课堂对话,与其说是一种技术方法,倒不如说是一种实践智慧。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完成深度对话,除精设话题、深度学习之外,还必须优化对话的路径与策略。

那么,怎么优化课堂对话的路径与策略呢?

首先,对话话题的内容必须单一而开放。课堂对话对教材内容必须有所取舍,实现核心话题的单一性。例如在《猫》的课堂对话中,对猫的“古怪”个性和爱玩天性的刻画以及在字里行间饱含的对猫的喜爱之情,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也是课堂对话的核心话题,必须牢牢把握。

同时,课堂对话的话题一定要有开放性。例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三袋麦子》中,面对小猪、小牛和小猴对土地爷爷送的一袋麦子的不同处置办法,老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中,你最赞成谁的?如果是你,会怎样做?”学生在小组讨论进行全班交流,精彩纷呈:有的最赞成小猴的做法,因为它把全部麦子变成种子,经过劳动,麦子堆满了麦囤;有的则认为小猴一年都没吃到麦子,最赞成小猪的做法,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有的最赞成小牛的做法,因为它肯为将来打算,等把家里的食物吃完,再慢慢吃这些东西;有的则认为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万一遇到水灾、旱灾就颗粒无收了,主张用一半麦子磨成面粉做好吃的,再把另一半麦子播种下去,好让来年有很大的收获。从深度对话的角度看,这些学生“好则好矣,了犹未了”。这是一则有着开放性主题的寓言,假如在这场对话的基础上再设置一场想象性写作练习,让学生分别以小猪、小牛、小猴的角色进行对手中的麦子进行重新处理,并提示生活中或许并不仅仅只有这一袋麦子,那结果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这样,就更加可以彰显深度对话的魅力。

其次,课堂对话必须依托一些有效载体。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一直在提倡“学历案”。他从医院的“病历”以及法院的审判案例等得到触发,发明了“学历案”一词。在他看来,传统教案关注的是怎么教,导学案关注的是怎么学,学历案则强调的是怎么学会,教学路径怎么设计,评价反馈怎么跟进,怎么形成充分有效的学习成果。“学历案”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学习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检测与练习、学后反思等。

我们的课堂对话,也可以充分利用“学历案”等有效载体,让整个课堂对话成为一个目标可见、路径可见、方法可见、思维可见的过程。

深度对话还可以提炼并建立起多种具体操作的变式,如角色体验式、经验分享式、随机访谈式、话题讨论式、问题推进式、论题争辩式。

深度对话呈现的方式可以需要自由而多元,呈现的方式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对话等。对话过程中,不能仅仅只有嘴巴说这个单一载体,还可以采取相声的“说学逗唱”、纸笔对话甚至课本剧表演等多种方式。

再次,课堂对话需要有等待的高度智慧。深度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中有静态的,即师生间、生生间隐藏的内在的思维活动;也有动态的,即外部的外显的表现方式。不少人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一出,小手如林”,以为提出问题后学生静悄悄的就是角色教学的失败。其实不尽然,教师提问后学生不多加思考就能直接回答,这说明要么学生已经做了充分准备,要么教师提的是表层问题而不是深层问题,缺少思维含量。

课堂对话是一个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零碎到系统”的过程。教师在课堂对话中要学会等待,尽量避免过快地介入学生的争论,耐心地当一个旁观者,有一种“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镇定与气度,让学生有足够的讨论时间,并尊重他们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放得开,才会有精彩的争论,才能达到学习互助、知识互补与成果共享的目的,体会到讨论之趣与合作之乐。

四、深度对话,还需关注成效的及时评价。

深度对话需要关注对话的成效,用崔允漷教授的话来说,每一个目标完成之后,都要及时地进行反馈与跟进评价。

“深度对话”中的深度至少应包括六个指标:一是对话话题的精准度与辐射力,二是三维目标的落实与归位程度;三是学科本质与教材精髓的体现程度;四是與学情现实的契合程度;五是学生在对话中的体验与对话后的多元成长情况;六是教师本人引导对话艺术的成熟与个性化的成长情况。

我们可以开发深度对话的课堂评价表,从教材、教师、学生(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课堂中的深度对话过程、学生深度学习发展水平)三个维度着手,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和思考。一方面关注学生理解的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也关注学生理解的节点:本节课中学生理解不到或者理解不深的地方。在对话过程的评价中,可以关注如下5个侧重点: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展开多维多向的对话交流;聚焦学生的学科思维;在对话过程中学会等待,并适时调整节奏与策略。

(作者单位:浙江省磐安县文溪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麦子深度教材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教材精读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古代冰上运动会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趴在麦子上的鳄鱼一家
一株麦子的抒情诗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麦子熟了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