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技进道教无止境

2018-12-28雷声

师道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师

雷声,男,1975年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深圳市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专家,深圳市陈继英名师工作室成员。1998年于四川师大毕业,执教四川大学附属中学,2010-2011学年,担任教育部港澳办第六批赴香港指导教师团队语文组副组长、香港教育局支援处教学指导,2012年调入深圳科学高中。曾获“南粤优秀教师”“教育部港澳办赴港指导优秀教师”“四川省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执教《后赤壁赋》获深圳市高中语文第七届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出版专著一部,主(参)编书籍11册,承担多项省市级教育规划课题,开发建设的《诗书茶韵》校本课程获评深圳市教育局首批好课程。教学格言:厚积研阅,因势利导,教学方能畅达自然。

我经常想,怎样的一堂课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呢?叶圣陶先生描述为“书声琅琅,情意融融”。书声,指学生诵读洪亮之声;融融,意师生探讨思维契合之情。读思相伴,思维相激和谐,教学畅达自然,这或许就是语文教学的高妙境界。

我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畅达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一种提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语文素养、有情趣的语文教学。

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整整20年了,回首自己的教学历程,上述的教学追求也是随时间而变得逐渐清晰。《庄子·养生主》里文惠君说:“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我的教学追求,也是一个由“技”向“道”的过程。

自己早期教学的磨炼,主要在“技”的追求上。技,是老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是老师展示自我学识修养,传授知识和方法,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技能。技的修炼,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对技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教学设计的艺术性。年轻的我,往往羡慕于名家大师醇熟酣畅的课堂教学,往往以为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基于巧妙的教学设计,尤其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的设计。因而,自己对于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设定非常纠结,对于教学流程的设计非常严苛,对于教学过程的起承转合非常看重。一堂公开课,往往是先写上万字的教案,不仅教学内容,连过渡语、表扬激励的语言都事先预设好,上课就是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操作。

第二,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厚性。年轻教师,往往有在课堂上展示学养的潜在念头,往往以大容量知识为教学追求。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背景知识、课文引申的知识、课本材料挖掘的知识细大不捐,在教学内容丰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灌知识”的误区中。

第三,追求教师的教学表现艺术,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十年前的我,把讲台看做艺术舞台,常常想,自己就是舞台上的“角儿”,自己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就应该追求戏剧表演的范式。这样的追求,对锤炼自己的表达和课堂调控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是,长期如此,就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就不知不觉从设计到操作都围绕着老师来进行。

基于这样的技法的追求,自己在成长初期进步还比较顺利,教学基本功还练得比较扎实,但在教学中,还是察觉到一种现实与理想的脱节。例如,2004年在成都举办的一次全国性语文研讨会上,我执教一堂公开课《联想与想象》(作文指导课)。这堂課,我设计时细节都做了充分地考虑和打磨,在自己任教的学校演练了四五遍,每次效果都不错。正式上公开课时,借用外校的学生,在校外的地点,我按照既定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每步都完成了,教学时却有一种皮肉脱离、迟滞凝涩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重自己而不重学生,重预设而不重生成,教学理想的畅达境界与现实课堂的迟滞感受形成落差。

由技向道,也是一个渐悟的过程;道是在技的基础上的一种反思和提升。

教学之道,应该是因势利导,教无定法。课堂的真正魅力在哪里?为什么慕课、信息技术、网络课堂不能取代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我渐渐悟得,课堂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某种程度上的不可预设性,由不可预设而产生的师生语言、思维交融的新鲜感和情感交流的双向性与直接性。我曾连续两届获得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省电教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2004年),获奖的课件不可谓不精美,但我自己却鲜少运用,现在上课的课件也极其简单。因为,课件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不能用程序性的东西来固定我们的课堂流程。课堂,是师生思维的交流,情感的交融,是诸多思维个体以及这些个体之间通过对话而形成头脑风暴并最终将会带来的无穷的方法空间。所以,现在我的教学设计由细变粗,但是备课内容却由窄变宽、由薄变厚,课堂不可预设,但我要能应付无穷,因势利导。

教师之道,应该是淡化自我表现,突出学生主体。教师的教学成功,不在于自己的激情表现,而在于学生的收获与表达。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如水、如松、如棉花、如渡船。像水一样深沉平和,如松树一样高直方正,如棉花一样吸纳思维的冲击,如渡船一样启人逾越沟壑水流。所以,我渐渐地喜欢让学生起来展示,让学生起来表达,我喜欢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引导,我喜欢在学生之间制造思维的摩擦。这时,我就成为一个倾听者、观察者和思考者,在他们的展示与表达之后,才是我扼要的引导和提升。按照这样的教学观念,我发现学生更喜欢我了,课堂更有新鲜的活力和未知的惊喜。近年来我执教的《短歌行》《将进酒》《伶官传序》《荷塘月色》等公开课,就是秉持这样的教学角色理念,在保持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和思维难度的基础上,课堂上更多了生动活波的气息。

教育之道,该是永葆初心,心游万仞。语文教育之道,不仅仅是课文所能承载和概括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心游万仞。要从文本游到课本,由课本游到教材,由教材游到课程,由课程游到生活、游到人生!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宏观的学科视野和更清晰的微观操作。心游万仞,还要游于学生的成长历程,要从学生的智识发展、心理成长、社会环境演变等多个角度来规划教学的阶段与内容。回到原点,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充溢教学智慧、充满舐犊关爱,一定是满怀着对汉语言文字的爱,一定是有家国情怀的磊落之人。

如何由技至道呢?教师的技,来自于自己的训练和学习,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自身;教师的道,更多的来自于外部环境对自我的影响及自己由此进行的反思与调适。由技至道,是一个学习、实践、反思的渐悟过程,是自我与自我、自我与学生、自我与环境对话交融的过程。也是一个突破自我专业发展瓶颈,打开职业视界获得教学与研究自由的过程。对此,我有深深的体会。

从1998年到2008年,十年,一个老师会积淀什么呢?当你十年内带过四届高三毕业班,当你十年内分析高考试题撰写发表了20多篇解题规律的文章,当你十年内在上了23次公开课,当你十年内因为教学成绩优秀被破格提前晋级工资,当你十年内做了班主任、备课组长、科组长且受到了大家赞誉,当你十年内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和市兼职教研员……这时,你是否感觉有些满足,但同时更多了一丝迷惘和倦怠?你是否感到日复一日的枯燥?是否感到一种无力?如果你有这种感觉,那你就是进入了专业发展的瓶颈期。

2008年,我就遭遇了这样的瓶颈。在“技”的层面赶超,没能从课程与人生的角度去感悟“道”,就会跋涉在高原而无法前行。如何突破呢?我想起了苏东坡的挣扎与突围,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契机,就看你能否把握住。

张扬自我,培育性灵。如果一个老师的精神世界就是枯萎的,那么这个老师在工作中必然走向委顿。拒绝枯燥、逃离倦怠的一个方法,就是丰富自己的生活,张扬自我、培育性灵,让昂扬热情的生命鼓荡起工作的风帆,激荡起工作的涟漪。在精神生活上,2008年我喜欢上了苏轼的《东坡日志》,喜欢上了苏轼的散文,以苏轼的矛盾、敏感、旷达的心灵来观照自己瓶颈期的困厄,突然产生了一种隔绝千年的相似感,也领悟到这种心境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就此联系课本上苏轼的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写下了系列的解析文章,其中有三篇发表在《语文月刊》和《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上。在现实生活中,我和同组年长的陈利付老师,参加了川大的教师冬泳队,冬天里,每次扎入冰冷刺骨的水中,就是一种对自己的清净神志、澄澈心灵,我也就明白了书本上所说的澡雪精神。我和陈老师还购买漂流艇,从成都的锦江顺水东下,漂入岷江,过眉山,闯青神,两天一夜,抵达凌云山乐山大佛脚下激流翻涌的码头。缓缓的青衣江、野性的宝兴河、汹涌的大渡河……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也都留下了我们出没漂转的影子。敬畏自然,融入自然,释放生命,也是一种精神的张扬。有了这些漂流,我在课堂上讲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水与月的精神,经过我现实漂流的徜徉,生发了,我相信没有其它老师超越我对此诗理解的丰富和深刻。语文即人生,张扬自我,培育性灵,这是一个语文教师职业发展的精神之本。

疏离断舍,反思抽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对老师而言,象,就是纷繁芜杂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超越这些“象”,我们就永远囿于其中而不得真谛。很多老师往往叹息于每日繁忙的事务,埋头于如山的作业堆,或者是着急于教学的进度,或者是忧心于考试成绩的波动。他们每天做了很多事情,却鲜有对教学的反思和对专业未来的展望,所以难以跨越“技”而进入“道”。我在工作10年以后,进入到专业发展的瓶颈期,高原跋涉,也是淹沒于日常的繁杂事务中而无所发展,无所超越。机缘巧合,我在2010年,即工作后的第12年,入选教育部港澳办第六届赴香港指导教师团队,在香港教育局支援处担任了一年的教学指导工作。在这一年中,我彻底脱离了原来的教育教学环境,仿佛耸身一跃,断舍了原来日复一日的工作、同事、学生、语境、氛围,置身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的新鲜的、充满活力与秩序的新环境。整整一年,我在与香港教师的交流协作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疏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间隔后的反思,让我看清了自己。这一年我回顾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总结“技”,思悟“道”, 转换角度思考了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突破口,提炼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抽象为教学法,初步形成了自己较有代表性的古诗文教学理论,完成了由技向道的理论准备,这也是我2013年建设并申报成功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专业课的理论来源。

教学相长,和谐共生。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教学也是如此。当你在瓶颈期为自己的发展而感到迷惘,工作倦怠时,你不妨关注学生,从一群群生命鲜活、青春洋溢的学生身上,找到一种融入他们、影响他们、提升他们的乐趣。这种乐趣在课堂上,在交流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彼此影响并改变。在与学生的交流共融中,教师从一个教学技艺的学习者、操作者而进化提升为教育教学之道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当然,如果不善于观察学生、引导和激发学生,不能从与学生的学习交往中感悟、思考、提升自己,那可能就永远在“技”的层次徘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学生塑造和成就了老师。我在2017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读与问——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设计与操作》,在自序中,我写道:“有人问我中学教师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愉悦的课堂体验,是课堂上师生互信默契的情意融融,是课堂上智慧交流的生动畅快。我做了近20年高中语文教师,我感谢学生带给我的那种愉悦的课堂体验,不是我自己的教学追求能走多远,而是学生和我一起能欣赏多少美,创造多少智慧与思维的快乐……流年似水,契阔萍踪,感谢他们,是他们影响和塑造了我的教学个性,是他们影响和改变了我的职业路途。”

最后,还是回到我的教学追求。我很喜欢苏轼《文说》里的一段话,苏轼以水喻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语文课堂不亦如此乎?课堂之上,思维如水,重在导引,妙在自然。 如水泻地,随物赋形,以声传情,以思促学,因势利导,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自然之美,语文教学的高妙之道。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科学高中)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