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庐山草堂的景观意境营造研究

2018-12-28商钿

数码设计 2018年5期
关键词:造园草堂庐山

商钿*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引言

中国古代文人与园林别业有着不解之缘,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他不仅不经文学创作上成绩卓越,而且他一声钟情山水,热爱自然,喜欢赏石配境,是一位不知不扣“园痴”。作为文人造园的先驱与集大成者,白居易的意境营造手法也是如火纯青,庐山草堂便是最完整的体现。元和十二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此时的他仕途不顺、厌弃世俗名利,唯有自然能够包容其心志,抚慰其心灵。正是此时,一次同友人游庐山的过程中他邂逅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他花一年亲自营造了“庐山草堂”,并在此居住多年,直到白居易老年时期依然十分怀念庐山草堂的日子。

经过年代的更替和历史的变迁,庐山草堂已经渐渐消逝,如今原型已经不在,更遗憾的是关于草堂的历史文献资料也甚是稀少,因此笔者以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为依据,从意境的三个层次,形境、情境和心境,来探究庐山草堂的意境营造方法。

1 形境——尊重自然 师法自然

在形境层面上,庐山草堂意境的营造重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巧妙地利用大自然的自然资源.“耳得之而为声,日遇之而成色”,驱遣万物、灵机皆入园中,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消融了物我之别。移远就近,由近及远,实现了内与外、近与远的沟通,使画面有了远近虚实,具有了层次感和空灵感。下面具体从选址、叠山理水、植物造景三方面介绍庐山草堂形境。

1.1 选址考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庐山草堂的可谓是兼得山水之精华。从大环境来看,“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山水资源丰厚,地形地貌多样,自古就是文人骚客所向往的仙境。从局部环境来看“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而且“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庐山草堂坐北朝南,背靠香炉峰,面临山涧溪流,旁临遗爱寺,周边风景奇秀,人文氛围浓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草堂选址于仙境中的仙境,这为草堂意境的营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调。

1.2 叠山理水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叠山理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的的地位,白居易也极为重视叠山理水,同时讲求“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以小见大。白居易在《草堂记》中着重记述了引水为池和剖竹为瀑的理水形式,“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充分利用庐山水多谷深的优势区位条件,将附近的水源引入草堂,凿方池,生莲养鱼,为身心提供一个清幽之所。同时白居易还追求水的动态美,“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麟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漂洒,随风泛去。”剖竹引水,檐上飞泉,白居易以人为的手段充分展现了水的多态之美,既达到了以动取静的艺术效果,又不失其悠然意趣。在庐山草堂的意境营造中,白居以叠山理水的技法,将山石的阳刚之气和溪水的阴柔之美完美结合。

1.3 植物造景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是自然美与人文结合的象征。在园林意境的营造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林木花草是表现自然气息当中的必要元素,还是因其在“型”、“色”、“像”上能给游览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情感代入。白居易合理的运用了庐山上各式各样、相态各异的物种来造景“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但满足了草堂观赏和遮阳成荫的功能需求,并且由白莲白鱼、低枝拂潭、蔓萝承翳、绿阴朱实等景观意象构成的一幅世外桃源画卷,生动展现了庐山草堂的诗境、意境。

2 情境——以小见大 以物明志

在情境层面上,庐山草堂意境的营造采取“以小见大,以物明志”的手法,白居易心系广袤天地,胸怀万物生机,将自然浓缩在小小的草堂中,同时也将自己的情志和理想融入其中。在造园时需要大而化小,赏园时则需小而化大,从而实现物我的交流和主客体的沟通。下面具体从风格、色调、符号三方面介绍庐山草堂情境。

2.1 风格简朴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磩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纻帏。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由此看出庐山草堂的建筑形制和室内装饰十分简朴。白居易造园不求华丽,不求繁缛,只须简朴,但得古拙,而且他也十分善于就地取材,以庐山地区现有的石材、竹子、帷草和木材等自然材料造园,使得建筑可以和周边环境能够很好的融合起来。白居易崇尚自然简朴的园林意象,这固然是与他自身的经济条件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其朴实无华的个人审美以及平和淡泊的个人意志有关。

2.2 色调淡雅

在《草堂记》中可以看到许多青白色调的意象,如白莲、白鱼、山竹、古松、老杉、萝茑、绿阴、白屋、素屏等,飞泉、瀑布等等。这些淡雅的色调不但营造了庐山草堂简朴淡雅的风格特点,使得草堂充满了山林野趣,“盖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其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不但与自然完美相融,也满足了诗人“远离俗华,亲近自然”的心愿。

2.3 文人符号

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造园家,是无数文人骚客的杰出代表,所以庐山草堂中必然含有许多典型的文人符号。从园林植物的选择来看,诗人偏爱“青竹”“白莲”“古松”等具有文人气韵的植物。以竹为例,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于竹子常青、坚韧、有气节等自然特性,自古就被士大夫们看做是君子形象。白居易在庐山草堂中环屋栽竹、凿池养莲既是希望与这些莹洁之物一起生活又是希望借此表明自身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志。

再从室内陈设来看“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素琴、漆琴、书卷这些典型的文人符号,都体现着白居易的个人喜好和品位。以漆琴为例,“琴之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君子修养之物”抚琴和听曲自古就是文人陶冶情操的手段,从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到嵇康的广陵散,琴就不单单是休闲娱乐的器具,而是象征着高雅的情致,体现着完善的文化修养。尤其是在高山竹影下操琴,自然有一种飘飘欲仙的韵致,一种图画般完美的审美意境。

3 心境——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

在心境层面上,庐山草堂意境的营造在“情景交融”中寻求“天人合一”,白居易将草堂视为洗涤心灵,寄托生命的场所,在观山听泉的过程中感悟生命,在栽竹养莲的过程中寄托心志,在琴棋书画的过程中陶冶情操。下面具体从体宁、心恬、颓然嗒然三方面介绍庐山草堂心境。

3.1 体宁

到达心境的首要条件便是体宁,即为身体感到舒适放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就是要满足人的功能需求,草堂“防徂暑,虞祁寒”气候条件冬暖夏凉,舒适宜人。“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周边环境优越,风景秀丽。加之“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居住条件简朴宜居,一切都称心如意,故诗人发出“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的感叹。

3.2 心恬

心境的下一层次便是心恬,即为情感的愉悦舒畅。中国古代有许多文人政客醉心于园林的的壶中天地,有些是因为仕途失意,有些是因为远离世俗,但他们的造园意向中所存在的共同点,就是希望通过造园来抒情明志,并通过园林来陶冶情操。白居易亦是如此,作为庐山草堂的造物主,引水为池、剖竹为瀑、绕屋栽竹、凿池养莲……草堂每一处精致无不显露出诗人的心智,故“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内和,体宁心恬哉?”。

3.3 颓然嗒然

心境的最高境界便是颓然嗒然,即为忘我无我的境界,换种说法既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它不同于西方的人定胜天论,认为“天”指代大自然,“人”指代人类,人类从始至终都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唯有打破世俗的束缚,解放人之本心,才能真正的复归自然。中国园林除了具备满足基本生活环境需求的功能外,最高深之处,便是为有缘人提供一个超越具体时空限制,窥探宇宙和生命意义的入口。为何说是“有缘人”,因为意境越深,曲高而和寡,唯有知音才能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白居易最后在草堂记中直抒胸臆“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相信他在庐山终是得到自然和生命给予的启示。

4 结束语

“意境”作为中国园林的精髓,应该被给予更多的重视。同时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不应该只停留在“模仿”层面上,应该通过深入的研究优秀的古典园林案例,并从中总结归纳出营造的要点与精髓,再根据现代审美和现代生活方式有选择的进行继承与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发展道路。笔者以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为例,分别从意境的三个层面入手,分析并归纳出其景观意境营造的要点,从而为探索现代景观意境营造方法奠定基础。

最后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园林景观行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谢谢。

参考文献:

[1] 岳毅平.白居易的园林意识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 1998:2.

[2] 王鲁民,徐维波.从《池上篇》看白居易的园林意象[J].华中建筑, 2004:2.

[3] 李志红.《草堂记》与白居易的园林意象[J].郑州大学学报, 2004:11.

[4] 赵玲.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初探[D].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6.

[5] 刘文静.唐白居易“庐山草堂”营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6.

猜你喜欢

造园草堂庐山
草堂旧事
庐山 牯岭!Cooling!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没想到在天府之国的成都,在杜甫草堂汇聚了一群出色的文化人......
毛泽东登庐山
薪草堂由来
《李白 庐山谣》
由对立走向友善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