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结构主义论凤凰古城吊脚楼的“浅”与“深”

2018-12-28宁悦

数码设计 2018年5期
关键词:凤凰古城结构主义吊脚楼

宁悦*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引言

湘西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因其具有生态的功能性、形式的艺术性及文 化的多样性的特征,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实地考察、资料调研入手,探究凤凰古镇吊脚楼的特性及其形成,期望对中国现代建筑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1 吊脚楼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社会生活是由经济、技术、政治、法律、伦理、宗教等各方面因素构成的一个有意义的复杂整体,其中某一方面除非与其它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便不能得到理解”[2]。人们对于一个历史建筑物的整体感官,不仅仅包含建筑的外表形状、功能适用、周身环境的浅层次的叠加,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当地人文环境背景的堆砌。这些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交叉发展才能一砖一瓦的构建出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建筑。

依水而建的凤凰古城吊脚楼在水面上悬挑建屋,使用大木构架支撑,形成“吊脚”,这样建筑的目的、建筑构造如何组成及其含义,这都将是我们探寻的重要部分。这些目的和建筑构件的组成之间相互作用的统一和局部的个别作用,而作为局部的组成吊脚桥的一部分则是通过人的背景习惯和行为活动将之统一在一起的。这也是结构主义的核心——“结构”的含义。

诺姆·乔姆斯基将结构主义划分为“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就表层结构来说,表层结构是可以直接感知的,且易于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深层结构是稳定的,但它往往不能直接被感知,需要借助演绎推理而获得。但依照一定规律,深层结构总是需要通过表层结构表现出来[3]。 “空间没有给人以任何余地和时间,即使是一瞬间。人被排除在外了[4]。”有人的地方才叫场地,有人的时间才叫场合。人是空间的主场,人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原因之一是,能够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中,按着所需要目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实现自己的要求,优化生活场地,进一步深化自身的文化。所以我们要更深层次的通过表面追溯其源头找寻深层含义。

2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古城

霍克斯说:"在任何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5]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5]。青石板街道、沱江边的吊脚楼、曾经的唯一出城通道——虹桥、众多的古建筑物、少数民族风情,筑构了风格独特的凤凰古城。在恶劣的原生态环境下,土家族和其他各族族人民灵活运用当地地形情况,发展出半干栏式吊脚楼。它是在艰苦卓绝的时代中沉淀出的精神圣殿,引领着这个民族一步步朝向新的时代,现在带着传统歌谣,历史的结晶,跨过千山,带着风雨的洗礼,宁静、淡雅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2.1 半干栏式联排而建的形成

当地人在河岸上建造吊脚楼时,他们以自发或随机的方式开始施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实惠,功能适用和具有普遍的实用性一直是建造房屋时思考占主导地位的要旨。所以创造了半干栏式联排而建的形式,也阐释着“因地制宜”的内涵,是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原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是不同民族及地区文化的交融,创造了凤凰古城吊脚楼构造的遗世独立、顾若生辉独特气质。

第一点,历史原因,由于历史纷争、国家地区变动,族人颠沛流离来到此处,古镇初建时期,经济受限而一族要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族人之间的团结互助成为最大优势,因此凤凰古城的吊脚楼沿江联排而建,因地制宜的使生活需要与环境相融合。

第二点,功能上,吊脚楼半干栏式的设计之初是为了使人的生活领域由室内空间扩展到外围,以悬挑、出挑的方式,在水面用木构架扩大空间或加大沿街的门窗房檐,来增大生活面积,从实用功能出发创造一个特有的半干栏式空间,扩大面积的同时也给人带来生活上的便利。

第三点,地形地势环境的影响,位于沱江边两岸,为防止潮湿,半干栏式总是一个很好地选择.木材充裕,经济适用,木构架比砖瓦更适合位于江边的位置,能减少水波对于房屋的损坏。

总的来说,吊脚楼半干栏的形成由历史发展过程中等许多的自然环境影响与社会动荡等背景因素形成的。古城初始时期居民以当地少数民族为主,但南北战乱及统治阶级政治动荡不安,凤凰镇驻扎了大批汉族军队,吸引大部分在战乱时难以安生立民的流民,社会底层阶级的当地少数民族及迁徙而来的流民只能在城外寻找安身之地,他们在古城墙外为了减少占用面积在水边建起了简易的木构架房屋,便是吊脚楼的初期形成,同时这也是南北交流的产物。

3 吊脚楼的空间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不断被改造和更新,其建筑结构和形态也逐渐改善。目前,凤凰古城河岸边遗存的吊脚楼其建筑类型从整体形态上分析,是“二屋吊式”的整体结构。作为居住的吊脚楼表面形式通常更简单和简单,建筑体积通常更小,为“四排三间”式的空间格局;而作为商业的吊脚楼往往形态相对较稳重、大气,建筑外观更加精致细腻,将少数民族的特色与多种中国其他民族古建筑的特点相融合,为“五柱六挂”的结构样式[6]。

凤凰古镇的特色建筑是各族文化的相互汇合、兼容,建筑结构在不断完善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不同民族古建筑的特色,徽派的山墙运用、脊檩的建造方式等,又如对汉建筑四合院和防火墙的借用等。现在新建的吊脚楼在结构上参考了以前吊脚楼建筑的许多形制表征。这些吊脚楼分为较简易的传统木构架砖墙吊脚楼和混合了徽派建筑风格与吊脚楼“吊脚”及悬挑空间特征的小天井式砖砌房屋两种建筑类型[7]。这两种类型主要是当时封建社会时期阶级低下的苗族及慌乱时期流窜过来的流民建立的,由于受到当时上层阶级的压迫,经济空间的局限性,所以造型简易,部分空间直接悬挑于河面之上,相互毗邻而建。建筑的布局紧凑、间距狭窄,增强了吊脚楼相互之间的稳固性。小天井式砖砌房屋是于明、清时期开始发展起来,在之前吊脚楼的基础上,造型为了满足人们日益上涨的物质文化需要,变得更加丰富图案花纹内容更加复杂。这些建筑不经意间的发展和延续,使他们现在整体之间有了明显的相似性和聚落之间的视觉导向性和延续性。

4 文化的象征

从结构主义来分析吊脚楼文化的蕴含,列维—斯特劳斯研究了艺术和神话之间的差异性。他认为:“对于艺术作品来说,起始点是包括一个或几个对象和一个或数个事件的组合,美学创造活动通过揭示出共同的结构来显示一个整体性的特征”,神话与艺术作品的意义正好相反,“它运用一个结构产生出由一组事件组成的一个绝对对象[8]。”结构主义讲究的是整体的完整性和其结构的差异性,而就是这种差异成就了结构的完整[1]。吊脚楼是一座很有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建筑,他的整体规划格局是民间匠师们历代的结晶,是在所处特定环境精确把握上,把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互融和的独特建筑,也反映出历代设计建造者们对民族“天人合一”精神的传承与贯通。

4.1 建筑构件与装饰艺术的含义

传统吊脚楼群的空间设计上均分上下两层,内部形式多为方形空间,三开间。一明两暗三开间作正屋,以龛子作厢房的格式,三间正屋必有一间用于做堂屋[9]。上层空间作为堂屋,待客或处理大小事务的地方,空间宽阔、明亮,木材雕刻比较精密,工艺制作都比较复杂,图案考究,吊脚楼的窗门上、房屋梁脊上等等都有着细心的雕刻,如凤凰、石榴花、并蒂莲、牡丹花、神兽、蝶恋花等等,各有着象征意义,充分反映出土家族吊脚楼修筑过程中“以物寄情”的主旨。下面那一层立于水面,面积基本上是因地制宜。用些木柱悬挑出外扩甬道,半挑空于沱江河岸之边,。吊脚楼群防火设置是功能和艺术的集合,在每栋房屋都设置了封火墙,并统一地安装了鳌头,鳌头都制造为凤凰形态,是他们的精神象征。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除了在功能的基础上,更蕴涵了耐人寻味的意境:选址讲求取法自然,顺应风水,兼具功能与风水意境,并且在自身文化基础上与功能相结合。

吊脚楼建立的时候强调形制上与原生态环境的“天人合一”,同时特别注意吊脚楼内部各建构之间的融洽,从而达到以人为中心,服务于人们生活要求的目的。房屋从下到上分段采用不同大小的木材,由粗到细,由重而轻,这些变化是井然有序,组建出轻量而稳固的木构架结构。原木的材质,整体淡然古色的色彩,在绿水蓝天衬托之下,吊脚楼群自然轻巧的位于大自然中。

5 结束语

吊脚楼古楼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历代当地人民的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的变化导致的它的局部发展,在经过历史的沉淀后,在经过历代凤凰族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族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缓缓构建出现在韵味十足的吊脚楼。本文从现在的吊脚楼表层结构出发进一步去探究了吊脚楼的来源和深层含义。吊脚楼同时也代表着凤凰古城特有的文化,吊脚楼和凤凰古城里面众多古建筑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着构成了这烟雨慢慢,逶迤古老的凤凰古城。

[1] 陈阵.论结构主义在建筑设计中的趣味[J].西部皮革.2017,(22):62.

[2] 董龙昌. 列维—斯特劳斯艺术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 匡纬.从哲学思想的颠覆到设计思潮的变革——谈哲学对创作理念及设计作品的影响[J].华中建筑,2007(12):9-13.

[4] 周元. 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

[5] 丛蕊. 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6] 罗晓光.湘西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特色探析[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142-144.

[7] 罗晓光.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建筑特色及再生设计初探[D].江南大学,2009.

[8]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9] 王友富,王清清.三峡库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以土家族吊脚楼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05):5-8+89.

猜你喜欢

凤凰古城结构主义吊脚楼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在凤凰古城我和烟雨皆过客
吊脚楼(外三首)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凤凰古城
湖南凤凰县 水色边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