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八小时音视频直播看可视化操作对广播空间维度的拓展

2018-12-27陈雅峰舒风叶海萍

声屏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拓展可视化

陈雅峰 舒风 叶海萍

摘要:随着手机视频直播变得越来越普遍,视频会逐渐演变为信息的主要载体,视频直播很有可能将成为下一个社交新模式。在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广播音视频直播不仅是广播节目在型态上的突破,更是互联网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媒体变革的大方向。文章以宁波经济广播八小时音视频直播节目《八月未央》为例,介绍广播可视化操作方式,探讨可视化在拓展广播空间维度、提升影响力方面蕴藏的潜力。

关键词:音视频直播 可视化 广播空间 拓展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不再固定于某一个时间、地点或某一种需求,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媒体,人们对文字、声音、图像的细分需求逐渐向交互式方向转变,对于媒体而言,这一转变意味着立体化传播正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又一趋势。广播可视化正是传统广播媒体利用互联技术的融合,将广播由单一线性传播拓展为立体化传播所进行的大胆尝试。

2017年宁波市着力打造“名城名都”建设,作为“书香宁波”项目重头戏之一的宁波首届朗读大赛,就由宁波广电集团经济广播具体承办。8月18日,朗读大赛正式启动,经济广播推出了长达八小时的音视频联动直播节目《八月未央》。在通过广播频率进行音频播出的同时,宁波广电网“点看宁波”同步进行了网络视频直播,文字、图片、声音、画面全方位呈现,在没有进行大规模宣传和推广的情况下,视频直播瞬间最高观看人数超过7.4万,八个小时直播过程中,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8万,这还不包括广播实时收听和点播、视频回放的受众人次。这样的数据让人意外,也让人惊喜,体现了互联网融合在传播上的巨大优势。本文就以此次直播节目为例,介绍广播可视化操作方法,探讨可视化在拓展广播空间维度、提升影响力方面蕴藏的潜力。

可视环境下,广播内容及形式必须打破传统扁平化设计理念

如今日常广播节目大都采取直播状态,节目时长一般很少超过两小时,原因是节目时间越长,主题越难集中,节奏容易散漫、拖沓,所以大型户外直播节目很少有超过两小时的。然而在应急状态下,比如地震、台风、洪涝、冰雪等灾害性天气及其他突发性情况下,广播、电视节目也会打破时间限制,调动、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进行长时段直播。

作为一档针对性较强的广播节目,《八月未央》在最初设计时,定位为一个标志着宁波市首届朗读大赛正式启动的主题宣传节目,内容不外乎活动介绍、领导讲话、嘉宾连线、听众参与等。经过梳理,节目组发现很多素材都可以通过“朗读”这条主线串联在一起,比如书店、图书馆、舞台、社区、學校、作家、诗人、藏书家、读书俱乐部、专业播音员、普通朗读者……显然,普通节目难以承载如此庞杂的内容,更何况像书店、藏书人家这样具备空间感的地方,只是靠“说”一种声音传播的方式,形式单一,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于是,节目组决定加入移动直播车进行音视频直播。此前,节目组曾将移动直播车开到汽车4S店、检验检疫中心、警犬训练中心等地尝试过实况直播,在技术操作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节目组大胆提出设想:如果引入可视化操作,直播室与移动直播车内外进行联动,这样就可以拉长直播时段、变换多个场景,将更多内容糅合在一起,更集中、全面、立体地呈现宁波的读书版图,从而使“书香宁波”概念更深入人心。经过综合考虑,直播定在早上8:00—16:00,时间跨度长达八小时,对于单一主题宣传活动来说,这的确算得上是“超长时间、超大规模”的大动作了。

音视频同步直播的概念明确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必须颠覆原有的传统广播节目制作理念。广播节目向来以“听”见长,但视频操作介入后,节目不仅要好听,更应具备可看性,因此在节目设计上,必须打破广播节目扁平化设计思路,不能靠一个话筒、一副耳机,一成不变坐在直播室完成节目,而要引入流动的场景、鲜亮的色彩、好看的画面才行。为此,节目组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工作。

一、对原有直播室进行重新布置。参照小型演播室场景,节目组在直播区一角安置了一对颜色鲜艳的沙发,还专门制作了印有本次大赛标识内容的灯箱。如此一来,主持人在主播台前操作,背景灯亮起,呈现的画面就不再如往常那样单调沉闷。同时,这个角落也可以作为采访区,嘉宾坐在沙发上与主持人面对面交流,更加亲切自然。考虑到要请市领导在直播室宣布大赛启动,节目组还特意在沙发前放置了启动球。布置完毕后,一个完全具备小型演播室和舞台功能的广播直播室出现在节目组眼前,空间虽然有限,但整个画面看上去层次丰富,色彩饱满。

二、大胆创新,设计灵活多样的节目型态,让广播既可听更可看。“书与朗读”是节目大主题,在八小时直播中,除了呈现大赛启动仪式全过程,还要介绍四个特色书店、四所学校、一个图书馆、一个藏书人家、一个社区、若干风格迥异的作家以及其他嘉宾,由于容量庞大,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精细化梳理,充分考虑音视频播出的不同要求,设计出最合理的节目型态。

第一个小时是直播重头戏,节目组安排了八位身穿白色汉服的小朋友,在直播室里诵读四十首古诗词,朗朗读书声里,市领导宣布首届朗读大赛启动。以往这种启动仪式大多在户外举行,租场地,拉横幅,兴师动众,热闹喧哗。而节目组首次在直播室里完成仪式,既隆重又轻巧,对于市领导以及广电集团领导的采访,也始终没有离开读书这个话题,主题非常集中,过程也非常流畅。对于四家特色书店,节目组也设计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十里红妆书店以移动直播车为主,前半部分展示书店老板李皓雄厚的播音功底,后半部分展示书店精彩纷呈的各种活动;新华书店则侧重于“大”而“全”的特色,并将正在进行的“青少年严明思想演讲赛”的部分选手请到书店现场讲演;对于极富民国特色的奉化三味书店,节目组请出为书店拍过电视专题片的电视台编导,以纪录片、直播室嘉宾、电话连线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书店老板卓科慧深厚的人文情怀;而枫林晚书店则是以书店老板与作家谈话的方式展开。在介绍学校的读书活动环节,由于正值学生假期,节目组采用了记者采访、电话连线以及教师现场配乐朗读等方式,呈现了小学、中学、职高、大学等不同层次的学校的读书现状。至于几位作家,虽然都是安排在直播室,采用的方式尽可能多样化:主播沙发访问、作家访谈、作家朗读、主播台主播以及嘉宾朗读等形式交替出现,内容充实,画面也很好看。

立体化操作下,广播节目的空间维度得到有效拓展

突发情况或应急状态下的大直播节目,人们更关注时时变化的动态信息,因此只要不间断播发最新消息,就可以成功吸引受众注意力。这是一种以静态方式呈现动态信息的传统广播形式。而《八月未央》大型直播节目,主题严肃,内容也并不具备太强时效性,怎样留住听众和观众?节目组依靠多媒体运作,将八个小时节目进行分解,分配3.5个小时给直播室外,通过移动直播车和手机音视频连线在五个场景直播,如此一来,八小时节目就在不同场景之间、场景与直播室之间切换,再加上直播过程中微信互动和弹幕刷屏连续不断,形成了以动态方式呈现静态内容的立体化直播新型态。

音频与视频,一个靠耳朵听,一个靠眼睛看,如何在大时段直播中,既让听众听得津津有味,又能让观众看得赏心悦目?按照可视化要求,节目组需要思考新的节目架构,配置适宜的节目内容,做到疏密有致、动静相间、内外结合,既能充分发挥音频与视频各自的优势,又能让音视频相互补充,让所有的素材都紧密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同时每个场景都具备一定的听觉和视觉吸引力,从而使整个直播节目的空间得到延伸。

一、音、视频节目框架各自清晰界定又立体交互。八小时直播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场景变化大,参与人员众多,弄不好就会让人眼花缭乱,为避免听觉、视觉双重困扰,必须清晰界定节目框架。为此,节目组首先将直播室人员固定化,上午四小时一对主播,下午四小时另外一对主播,再以直播室为中心,与五个外景进行音视频连接,切换与若干直播室嘉宾、电话连线嘉宾之间的联系,类似于“中央厨房”形式,由直播室控制节目整体进展和节奏。其次,节目组针对音视频播出的不同特点,制作了两套指引体系。音频方面采用时间轴指引方式,按照节目流程,制作20个样式统一的引导片花,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地点,清楚说明此时此刻,主播是谁,嘉宾是谁,场景在哪里,同时为每一位嘉宾制作了身份信息片花,在需要时插播;在视频方面,节目组则用相应的文字、照片、画面进行推送,提示节目进展、主要内容、嘉宾信息,同时专为本次大赛设计了海报、LOGO,并调用现成的电视专题片,在广播播放广告的间隙,快速替换,使画面始终处于有内容、有信息的状态。如此一来,广播和音频都按照各自的节奏,有条不紊地同步进行,脉络清晰、架构完整。两个播出通道互不干扰,又互相联结,时而叠加,时而分开,互相呼应,呈现出立体交互的效果。

二、立体化操作,使内容展示更有力,层次更丰满。大量外景介入,使广播节目的可看性大大提升,而在不同时间段,节目组希望呈现不同的亮点,因此也安排了一些细节,使得主题展现更加充分完善,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广播节目的空间维度,使节目在层次上更加丰满。比如在藏书家杨曙光先生的家里,两位主播换上拖鞋,跟随杨先生挨个房间参观,一排排书柜整齐排列,丰富的藏书让人惊叹;当主播与杨先生坐在客厅一起朗读时,阳光斑驳,书香扑鼻,画面唯美雅致;在高新区金领公寓,两位主播带领大家参观社区宽大的阅览室和满墙的奖状,当两位帅气的小伙子在镜头前声情并茂朗读时,优美的声线及帅气的外形引得大家纷纷弹幕点赞。

而当画面定格在直播室时,节目组也尽可能让声音和画面更富变化。比如在直播室采访出版社总编辑袁志坚与作家徐海蛟时,节目组安排了两个摄像机位,一位主播坐在采访区沙发上,与两位嘉宾谈笑风生,另一位主播与一位小朋友坐在主播台前朗读采访中提到的作品。当孩子朗读时,主播现场为其配上悠扬的音乐,孩子清澈透亮的声音完全契合作家的文字风格,听上去令人备感温馨。在介绍畅销书作家午哥时,主播在采访区,翻开午哥的书,从粉丝的角度,讲述每一本书的来历,从书名、封面设计到内容,亲切随意,又细致生动。类似的互动形式与以往直播室文化类访谈节目很不一样,不仅作品得到立体展示和深度挖掘,作家也在拉家常式的状态下,妙语连珠,个性、谈吐也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现,节目显得既有张力又有活力。

音视频同步播出,要求各部门协同配合更加紧密

所有内容的准备、策划最终都需要依靠技术来完成。音频与视频的运作方式不同,采集、传输和接收方式也都不同,音频部分需要全部汇总到广播直播室播出,视频部分需要通过视频传输线路汇总到“点看宁波”平台播出,这对习惯了单兵作战的传统广播从业人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期间不仅需要清晰的直播框架、精确的流程编排,还必须兼顾机器、人员的合理统筹和调配。节目组在直播室配备了一个固定机位,一个移动机位,在每个外景配备相应的音频和视频技术人员,各自负责音频、视频采集和传输,外景主持人通过移动直播车设备或手机将信号分别传回广播直播室和视频平台,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切换。各部门分工明确,协同作戰,保证了整个直播顺利完成。

在八小时不间断音视频直播中,平日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主播们纷纷亮相,而整个直播除了借用本集团网络部与广播楼宇技术部相关人员外,所有工作都由本频率工作人员完成,在没有投入过多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宣传效果却成倍增长,这样的结果令人鼓舞。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是首次进行大规模超长时段音视频内外联动直播,还是留下一些遗憾。比如为方便视频切换,节目组在总监办公室设立“点看宁波”操作平台,但因受制于普通办公网络传输容量,视频播出部分常常卡住,不能保证连续流畅播出,观感受到一定影响。再如,部分外景直播使用手机终端采集,遇到信号不稳时,声音、画面会时断时续,影响播出效果。这些问题都有待日后解决。

201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力争在两年内,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局部区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特色鲜明、形态多样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新格局。我们希望广播在未来能持续不断地吸引听众和用户的注意力,因此,广播音视频直播不仅是广播节目在型态上的突破,更是互联网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媒体变革的大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节目组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单位:宁波广电集团)

猜你喜欢

拓展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