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误读文献述评

2018-12-27杨艺

声屏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受众

杨艺

摘要:新闻误读是指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新闻在经历“发布者——传播者——传播载体——受众”时,其中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的理解偏差现象。文章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当前对新闻误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新闻报道、大众传播语境、媒介审判和现象本身四个方面。新闻误读尚未形成单独理论,其研究范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新闻误读 新闻传播 跨文化传播 受众

新闻误读是新闻传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如何理解“误读”和“新闻误读”,学界对于新闻误读目前处于怎样的研究状态,这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新闻误读的概念

“新闻是信息,小说是艺术。”尽管新闻和文学都在文化的范畴之内,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新闻误读与文学上的误读也有所不同。文学是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新闻则是要严格限制人们的想象,给出最接近事实真相的报道。

学界对于什么是新闻误读,主要从传播过程的角度来理解,即新闻误读是在线性的传播过程中,受众通常从自身的经验、知识出发来理解传播者的文本,从而产生对新闻的误读。①王士成认为,除了受众可能产生新闻误读行为,新闻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也同样可能存在新闻误读问题。

新闻误读与新闻误解是同一个概念的两个不同说法。经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学者们大多将两个概念作为同一个新闻传播现象来运用。因此,本文中的新闻误读与新闻误解不做区分,主要是指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新闻在经历“发布者——传播者——传播载体——受众”时,其中一个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的理解偏差现象。

学界对新闻误读现象已有研究的梳理

学界以新闻误读为主题的专著较少,目前笔者仅找到了两本,分别是沈阳师大的教授陈秀云所著的《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教授张威的《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陈秀云对大众传播下的新闻误解做了较为完善的阐释,她创造性地提出了“新闻文本间距”的理论,结合个人的实践经历,分析新闻误解存在的五种情况,分别为背景化解读、放大负面的解读、逆向解读、娱乐化解读以及贴标签解读,并从传播者和受众两个维度说明了产生新闻误解的原因。②张威在其著作的一个章节中把比较新闻学与文化误读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从误读是文化交流中的普遍现象、误读的两种方式以及中美记者眼中的新闻理念三方面著重探讨了误读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

大部分学者对新闻误读的论述都较为单一,散见于期刊、论文之中。笔者以“新闻误读”为主题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www.cnki.net)进行搜索,共找到115篇与新闻误读的学术文章,经过仔细阅读和筛选,从中选出13篇与主题相关性最强、权威性较高的论文,作为本次研究主要梳理的文献内容。

当前对新闻误读的理论研究,主要从新闻的类别、语境、理论视角和司法四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新闻类别的角度。国际新闻和政府新闻报道的误读现象是学者较为关注的两个新闻类别。国际新闻是相对于国内新闻和当地新闻而言的,误读对国家形象建构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学者们主要的理论基础为跨文化传播和其他相关的文化理论。王慧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研究》③中指出,在国际传播中,新闻媒体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文化、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因素,国际新闻报道中存在无意或有意地对他国形象误读的问题。张珂认为,英语新闻报道里产生文化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不同的中西文化价值观、不同的语言表达、僵硬费解的欧式中文、原意曲解且定译擅改、以及文学内涵因素。④党芳莉将研究范围缩小到中美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并且分析了中美新闻误读研究的背景、发展和产生原因。党芳莉从语言编码、媒体偏向、传播壁垒三个层面解析原因,提出“新传播时代强者和弱者的公平对话”的构想。⑤林莺将新闻误读原因上升到哲学范畴,在《文化冲突下的新闻误读与中国形象建构》一文中,从中西文化的哲学分野,以及哲学、文化、思维等角度并结合霍夫斯泰德理论对新闻敏感事件进行分析,进而在本质上解析西方媒体对中国新闻的即时性、报道言说风格和文化“刻板印象”三个方面的误读。⑥在相应的解决策略中,王慧表示,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读,要加强跨文化能力;加强对外交流,营造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构建与国外媒体记者互动交流的平台以提高国际传播的传播效果。林莺则提出了消除对立来增进沟通、建构“和而不同”的媒体世界的观点。就如何减少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王帆列举了三条具体意见:强化跨文化传播能力、营造良好的国际新闻舆论环境、恪守国际新闻报道中的真实性原则。⑦

政府新闻报道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效应,容易引发误读现象。代表性的研究文献有谢棋君、杨燕、陈康彩的《政府新闻误读及其治理研究——基于信息流理论解释框架》一文,文中指出,政府新闻误读实质上是对其新闻本身认知的偏差,进而引起的质疑或批判倾向,危害社会稳定。从信息流理论解释框架出发,受众作为关键信宿,具有认知不完整性和受众能动性,拥有逆反心理,容易造成惯性误读;媒体作为重要信道,受到商业竞争影响,会对所需传播的政府信息进行利益最大化下的过滤,而政府对媒体的监管重心存在失衡问题(倾向于抓整治主基调),同时网络误读会产生“雪崩效应”,媒介可以使误读的负面效果迅速扩张到极致;作为权威信源的政府则存在其自身的管理问题,即信息公开缺失、应对措施失利、网络舆情钳制反弹。⑧政府新闻报道的误读对策要加强对媒介素养的培养,依托媒体引导舆论,树立好政府权威。

在意识形态的驱使下,国外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实际事务进行报道时也会出现“选择性误读”。刘程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英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并以批评话语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建构英国主流媒体孔子学院报道的新闻图式,具体包括“向后看”(将孔子学院往文化大革命时期深挖)、“消极看”(否定儒家所提倡的尊重长者和社会秩序)、“夸大看”(标榜“中国威胁论”、认定汉语将取代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有意误读”(将孔子学院所在大学描述为“受害者”的角色)。⑨

语境的角度。从传播语境的角度来考察新闻误读,主要分为大众传播和互联网两个不同的条件。关于大众传播条件下的误读,陈秀云已经做了较为完善的诠释(前文已总结过,此处不再过多描述)。唐成英评《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时指出,思辨能力缺失是导致新闻误读乱象中的重要原因。⑩在互联网条件下,专业新闻的传播者和用户型传播者都在造成新闻被误读,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互动造成了更多的误读。陈力丹、李林燕所著的《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误读》指出,专业新闻传播者和用户传播者都在造成新闻被误读,而网络新闻传播的互动则造成了更多的新闻误读。新闻误读也可以视为一种对事实的不同的理解,误读从一定意义上是对新闻的一种“创造性”生产,具有创造性价值。但作者并没有阐释清楚,这种创造性价值的作用何在。

从理论视角来解读。从理论视角来解读新闻误读,就是从新闻误读这个概念本身出发,将其与文学误读、比较新闻、新闻误读事件结合起来,把新闻误读作为一个新兴的新闻理论来做阐释。相关研究的文献有张威的《文化误读与比较新闻学》和王士成的《新闻“误读”现象研究》。

张威提出了新闻误读的消极方面和两种误读方式(有意识的误读和无意识的误读)。在《新闻“误读”现象研究》一文中,王士成从新闻发布者、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三个角度来解释造成新闻误读的原因。新闻发布者在发布信息时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的模糊性和迟滞性等问题;新闻传播者受到议程设置和新闻文本间距的影响可能引起误读,传播技巧、方式不当也会造成一定的误读;受众的认知心理、解读模式和高低语境是造成误读的主要原因。作者没有解释新闻发布者的意图、新闻文本的意义是否有可能造成误读。

司法的角度。从司法的角度来理解新闻误读,并不是说法律是导致误读的一个原因,而是以媒介审判和司法审判之间存在的矛盾为切入口,阐释媒体、公众给司法机关带来舆论压力,且媒体、公众和司法机关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往往存在不一致性。

姚剑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闻的传播速度加快,“可能使存在偏差的公众判断被强化成公众普遍认为的正确认识”,致使司法审判受到案外因素影响(原因是法官审理案件还未完结前,案件的信息已被公开,在经由新闻媒体报道后由一个司法问题转变成了一个公众话题),并且从本土化的角度对中国律法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由此提出案件不应当公开的论断(与案件信息公开相对立)。在《一起“媒体审判”事件的传播讹误——英国离奇命案“黑格案”真相探源》一文中,展江指出,英国的“黑格案”和中国的“张金柱案”是“媒体审判”的典型案例,通过对“黑格案”原委的梳理,他总结了两点:一、媒体审判中存在“拼图识别”问题,英国的煽情小报为牟利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夸张、惊悚及煽情的报道,导致陪审团的投票出现误差;二、中文传播中存在讹误与误判的问题,需要更为严谨的查对和校译。

小结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新闻误读尚未形成单独的理论,其研究范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基于文化理论的视角多于新闻学理论,对新闻误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尤其是国际新闻)中。造成的原因和对策大多从新闻发布者、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三个方面找寻和解释,新闻传播的链条上的“新闻载体”这一环节被忽略,相对应的研究较少。

笔者以为,新闻传播的载体同样值得关注和探讨,不同的传播载体对新闻误读的影响程度是否有所不同?此外,如何降低新闻误读的可能性,新闻误读的积极方面又有哪些,都是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注释:①陈力丹:《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误读》,《新闻与写作》,2016(9)。

②陈秀云:《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 33-47页。

③王 慧:《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④张 珂:《论英语新闻报道中的文化误读现象》,《中国报业》,2016(22)。

⑤党芳莉:《中美新闻报道“误读”现象研究》,《上海財经大学学报》,2005(2)。

⑥林 莺:《文化冲突下的新闻误读与中国形象建构》,《东南学术》,2013(6)。

⑦王 帆:《如何减少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新闻战线》,2015(20)。

⑧谢棋君,杨 燕,陈康彩:《政府新闻误读及其治理研究——基于信息流理论解释框架》,《领导科学》,2014(11)。

⑨刘 程:《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新闻界》,2014(6)。

⑩唐成英:《思辨能力缺失在新闻间距中的误导乱象研究——评〈新闻误解:论新闻文本间距〉》,《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2)。

陈力丹,李林燕:《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误读》,《新闻与写作》,2016(9)。

张 威:《文化误读与比较新闻学》,《国际新闻界》,2001(2)。

王士成:《新闻“误读”现象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姚 剑:《新闻、公众意见与司法审判之间的误读》,《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展 江:《一起“媒体审判”事件的传播讹误——英国离奇命案“黑格案”真相探源》,《新闻记者》,2013(9)。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