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文艺专题的“虚实相生”

2018-12-27任敏卿

声屏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欣赏性

任敏卿

摘要:广播文艺专题属中国广播史上的传统节目形态,是一种既有新闻特性又有文艺特点的广播节目。区别于其他广播节目,它最显著特征在于融新闻纪实性与文艺欣赏性于一体,同时以文艺为主体,突出文艺的艺术欣赏性。采制广播文艺专题尤其要注重新闻性与文艺性双重属性的调控与把握,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给欣赏者一个审美创造空间,激发无尽的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广播文艺专题 虚实相生 欣赏性

“虚实相生”是中国绘画领域中的概念,特指一种虚空寂静、回味无穷的艺术手法。《画鉴析览》云:“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而在文学领域,此种手法也广为采纳。白居易《琵琶行》用了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正是“虚实相生”手法的精妙运用。“虚实相生”往往能激发联想,扩大作品的容量,使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广播文艺专题是既具有新闻纪实性又具有文艺欣赏性的节目形态,其特殊的属性决定,“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仍是打动受众的关键。

如何做到虚

虚,即虚静,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历代学者都认识到“虚静”对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重要性。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到,文章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只有在虚静的状态下,创作者的思维才能进入“神游”之静,其作品才能“合于天造”。同理,一部优秀的广播文艺专题也须遵循美学规律,在“虚静”中把握如下几个艺术元素。

意蕴。所谓意蕴,是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朱光潜在翻译黑格尔经典巨著《美学》时解释说,“意蕴”接近于汉语的“言之有物”的“物”。基于此,我国文艺理论家余秋雨把意蕴概括为“蕴藉于艺术生命体内的精神能量”。就一部作品而言,即使再完美,篇幅毕竟有限,如果拥有意蕴,作品的生命力就会得到延展,主题亦会得以深化。

以广播音乐专题《外婆的澎湖湾》为例,作者在构思这篇作品时意识到如果以“永远的澎湖湾”为切入点,定会瞬间牵动受众的情感神经,沿着这条情感主线,逐步展现出台湾校园民谣大师叶佳修的人文理想,凸显出作品的家国主题。值得一提的是,意蕴的渲染,要自然,带有层次感,像中国山水画一般善于用墨,这样才能做到清远有致,耐人回味。

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中。之后的文艺理论家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近代文学家林纾和美学家王国维均强调“意”的重要性,王国维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审美理想,使“意境”成为中国美学史中最有生命力和理论价值的美学和艺术学范畴。①

意境不仅是情与景的融合,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以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在创作一部广播文艺专题时,作者应该具备将主体情感注入到客体对象中,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物,托物抒情、意与境合、情景交融,达到感人至深的“意境”。就音乐专题《外婆的澎湖湾》来说,它的意境就在于为受众烘托出“一个温暖着我们心灵的家园”,随着音乐的转换,各种意象纷至沓来:故乡的路,童年赤足走在乡间田埂上的记忆,幼年依偎在爷爷怀中聆听祖辈故事的记忆,老兵思念大陆痛彻心扉的遥望……随着意象感的加强,情感浓度愈加深厚。呈现这些意象的目的在于营造出一方意境,即人们心中永恒不变的家园,去承载作品的主题,产生意味深远、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风格。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汉语的“风格”一词在晋人的著作里就已出现,指人的风度品格。在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移指文章的风范格局。在唐代的绘画史论中,风格就被用作绘画艺术的品评用语。近现代以来,人们广泛地在美学、文学、艺术、文艺评论等领域使用该词。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它是通过艺术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地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特性的外部印记。就音乐专题《外婆的澎湖湾》来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大气深沉的风格。一般而言,风格多借助语言文字来展现,创作者在语言文字上一定要精雕细琢,细细推敲,不可随意。

如何达到实

一部优秀的广播文艺专题除了要追求“虚静”之美,还要力求达到具象的“实”,突出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性,挖掘人物内心的理想情操,给受众以深刻震撼,这正是广播文艺专题所追求的“实”。如何做到“实”,下面几个方面应加以重视。

人物。好的文艺专题尤其注重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情感。广播文艺专题中不乏主人公的声音元素,因为展现声音形象是广播最擅长的一面,而其外形样貌、表情神態却很难通过广播直观表现出来,所以就要充分运用语言文字,为受众描摹出一副人物的动态肖像画,即为他们塑造一个具象可感的形象。

戏曲专题《凤还巢》中有这样一段人物描写:“秋日的黄昏,在前门古老的城墙边,徘徊着一位年近半百的女士。夕阳中,她一次次的哼唱着父亲钟爱的《包龙图》选段,一遍又一遍用手指抚摸着那散发残阳热度的老城墙,如同抚摸父亲的那把胡琴……”刻画人物,重在具象,重在细节。在构思一部作品时,脑海中要塑造一个具象可感的人物形象,进而上升到对其理想信念、人格特征的挖掘与展现,直达主题。

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是故事展开的空间。在文艺专题创作中,创作者不仅要塑造人物,还要选择环境,且要善于凸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挖掘鲜活人物的故事性及其人格特质和理想信念。在《孔子的足迹》汶上采访中,作者在随汶上博物馆原馆长李继平探访历史遗迹的同时,不忘去挖掘李继平的学术修养,用边走边谈的聊天形式,把“他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坚守”注入节目。最终提炼出一个鲜明主题:传统文化只有靠一代代人锲而不舍地坚守才能继承弘扬下去。由此,节目的主题得以开掘,意境得以升华。

如果说“典型环境”重在造景,“典型人物”则侧重立意,两者相得益彰,才能更好体现鲜明的角色性,令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生动、丰满,令节目内容充满内涵,回味无穷。

情节。文学专题《美的传承——台湾作家林少雯与丰子恺护生画的不解之缘》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台湾作家、“恺迷”林少雯即将从台湾玄奘大学宗教研究所毕业,但论文题目还没有着落,正在烦恼时,却因一次冥想而获得灵感。此后,用文字书写图画,传达丰子恺护生画的精神意蕴就成为林少雯的执着追求。为了将《护生画集》研究更深入,诠释更透彻,林少雯经常来往于两岸之间,最终她多方打听联系上了丰子恺唯一健在的女儿丰一吟女士,丰一吟将多年搜集的珍贵资料赠与林少雯。有了丰一吟的帮助,林少雯对丰子恺护生画的理解更进一步。她所著的《护生画集赏析》也由一本增到四本,囊括文学、美学、生态、宗教、亲子教育等诸多内容,读者在品画赏文之余,对护生画的核心精神认识更为深刻。

以上可见,文艺专题并不排斥故事的情节性,它可以有效地吸引受众的关注,延展故事的内在逻辑,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情节一定是为故事和人物服务的,要经得起故事内在逻辑性的推演,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特点,不能自相矛盾,经不起推敲。

如果说实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受众想象的介入,才使文艺作品更为饱满,充满灵气。作为广播文艺节目的一个重要样态,广播文艺专题即使在媒体生态极其复杂的当下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其自身的特性与魅力密不可分。只有善于把握其创作特性,遵循其创作规律,才能多出佳品,回馈受众。

(作者单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注释:①王宏建:《艺术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猜你喜欢

欣赏性
基于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欣赏性文化拓展课程的开发
追求艺术性、思想性和欣赏性的统一
浅议英文歌词汉译的可欣赏性
高中英语教学中欣赏性阅读的运用分析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欣赏性阅读的研究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策略初探
视觉
浅析如何提高体育课讲解与示范的作用
浅议电视栏目包装
欣赏性阅读交际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