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叙事框架研究

2018-12-27李津浩

声屏世界 2018年8期

李津浩

摘要:随着近年来网络视频内容制作运营模式的不断成熟,网络自制综艺节目日渐成为观众追捧的对象。文章借鉴新闻框架理论和叙事学理论中的部分观点,以《这!就是街舞》这一网络自制综艺节目为案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叙事框架,也即“说什么”和“如何说”的叙事框架。研究发现节目内容中符合受眾口味的叙事选题和叙事语言,以及节目形式中娴熟的叙事时间和视角的综合运用无疑是当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网络综艺节目 《这!就是街舞》 叙事框架

近几年来,随着各大视频网站的内容制作技术与运营模式的日渐成熟,层出不穷的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凭借着其多元化的内容设计、灵活的编排方式及紧随潮流的大众文化价值取向,成为网络视频市场的重要流量担当。2018年,由优酷、天猫、微博、巨匠出品,联手灿星制作的《这!就是街舞》网综自制节目自上线起到节目最后一期播送已有超14亿的点击量,并在豆瓣中高居8.2的评分。其节目主要聚焦于青年文化的传播,除了赢得超高的收视之外,也在网络中掀起了对于街舞文化的探讨。

在戈夫曼(Goffman)首次将“框架”的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之后,传播学者受此启发将“框架”理论应用到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之中,并对其不断拓展延伸,目前国内外学者大多聚焦于认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而在实证应用层面又多是将框架分析用作于媒体新闻报道文本的分析,以此来探讨媒介如何通过符号来建构现实。①而随着媒介技术和形式的不断发展,“框架”的意义内涵也随之扩展,框架分析并不仅仅适用于新闻报道的应用研究,在与叙事学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同样对于新媒介形式的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叙事框架具有很好的阐释力。

美国学者威廉·盖姆森(William A.Gamson)将框架的定义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框限”,类似于窗檐或照相机的镜头之意,代表取材的范围;二是“架构”,指人们由框架建构的内容,代表一种意义的联结,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②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传播者对于节目内容的制作正是源自于对现实的取材,而其取材的范围存在主观的选择性,因而框定了节目内容的界限,即限制了节目要“说什么”的叙事内容。而在框定内容的基础上,传播者通过对节目形式的架构赋予其对于传播内容的解释方式,从而限制了节目“如何说”的叙事形式。而文章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这!就是街舞》区别于传统综艺节目的叙事框架。研究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叙事框架是对此类网络视频节目的冷思考,对于指导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也可给予传统电视节目一定的参考价值。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叙事内容框架分析

叙事内容的框架是对节目内容部分的拆解分析,以视频图像方式呈现的综艺节目也有类似于新闻文本一样的叙事框架结构,包括作为高层次框架叙事主题的选择,以及低层次框架叙事语言的运用。

叙事主题:街舞文化的大众化探索。框架的高层次结构是指事件的抽象意义,经常以一些特定形式出现,比如叙事主题,而叙事主题的选择往往包含了传播者的主观性,它取决于节目制作者并影响节目框架的主旨。《这!就是街舞》的主题是围绕街舞文化的舞蹈类真人秀节目,街舞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发源自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众尤其是青年对于资本主义体制束缚的抗争以舞蹈、狂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最终催生了街舞这一特异的舞蹈文化。而其流入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青年开始拥抱世界各种文化,街舞文化由于其自由、奔放的精神内涵逐渐被中国的青年所认可,并发展成为一种流行文化。③

街舞文化来自于大众,具有易于被大众认同的属性。这不仅是因为它充分展示和赞扬当下80、90乃至00后青年的个性,而且同时还带有对当下社会与人的异化反抗的意味。同传统的学院派舞蹈相比,街舞的最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传统的舞蹈,如芭蕾、肚皮舞等即使在当下的社会仍然带有17世纪精英阶级的色彩,而要成为正式的芭蕾舞者必须经历一系列严苛的学院派式的系统训练与选拔。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对于艺术舞蹈领域控制的体现,相较之下无教条且富于变化性的街舞,直接由大众作为创造者和参与者,因而先天具有大众文化的属性。

街舞能够在其发展变迁的过程中成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化,其背后的推手无疑是大众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获取广泛的社会认同因而选择与大众文化结合,在推动街舞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过程中,也为自己博取了利益。近些年来,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节目制作者在选题时,更多考虑的是受众的需求与接受性。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等节目主题所具有的大众文化属性因契合当下年轻人的个性诉求而深受观众喜爱。节目的制作者正是看到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极高的契合度,因而选择以街舞文化作为节目的叙事主题,来挖掘大众文化背后的文化价值。④

叙事语言:作为一种言说符号的文本。低层次的框架基本上由语言和符号组成,包括文字、声音、画面等文本,以及由这些基础语言所形成的修辞或譬喻。而在《这!就是街舞》节目中,这些文本符号是以节目的标题、特效字幕、音效、画面等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共同参与了叙事内容框架的建构。

《这!就是街舞》节目共十二期,每一期的标题分为普通版和会员版两种。两种类型的标题互为补充,既呈现了节目的主要叙事情节,又达到了利用公众人物吸引流量关注的目的。标题的语言特色也十分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这同节目用户的定位相得益彰。此外,特效字幕的全程运用使节目具有一定的特色,选手在进行街舞表演时,会伴随着特效字幕对于舞者所跳舞种的提示,以及对街舞专业术语的科普。这些字幕建立起了节目同观众之间的互动情景,观众通过这些说明性的特效字幕加深了对于街舞文化的了解。

不同于标题、字幕等文字语言符号,音乐和画面是以非语言符号的形式参与叙事内容的构建,在以舞蹈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中,音乐和画面的语言比文字的表达更有感染力。画面语言表现在节目场景的设计上,比如节目初期以中国城市特色街道为蓝本还原街道场景,包括传统风格的广州骑楼、嘻哈风格的涂鸦街道、老北京风格的大红楼街道等,每条街道分别作为对应明星队长的选拔场地,造型潮流前卫的舞者和观众共同围坐在街舞表演者的周围,这样的场景设置暗合发源自街头且开放包容的街舞文化内涵。音乐语言则是贯穿节目全程的辅助性语言,舞者的表演离不开背景音乐,它与画面、字幕共同构成节目的主要叙事内容,这些元素的组合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叙事形式框架分析

在叙事学中,视角和时间一直以来都是学者探讨的聚焦点,叙事时间用来阐释故事讲述中时间的安排,叙事视角则决定了故事被讲述的角度,而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叙事形式框架,它明确了节目的内容是如何被组接起来的。⑤

叙事時间:时序、时距、频率的交错。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Gdrard Genette)在其著作《叙事话语》中将叙事时间分为“时序(order)”“时距(duration)”“频率(frequency)”三个部分。⑥

“时序”问题主要研究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两者的关系,在节目中的叙事时间是节目制作者按照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事件原本发展变化的顺序去表现事件,而故事时间则是节目文本中事实从发生、发展到变化原本的自然时间顺序。顺序是指叙事时间同故事时间一致的情况;倒叙是故事时间发生在叙事时间之前,也即从现在往前的“回忆”;插叙是在描述一个事件时插入另一个事件;预叙是对未来发生事件的一种预示。《这!就是街舞》整体上采用的是顺序的叙述方式,从海选、晋级赛、最后到冠军争夺战,层层递进,节目严格按照赛制的演进顺序进行情节的编排,保证了叙事形式的完整性。从局部来看,节目的叙事也灵活运用了插叙、预叙、闪回的手法,在节目中穿插对选手本人和明星队长的采访及选手主演的广告属于插叙的运用,而每一期的下期预告则采用预叙的手法,另外还有前期节目中出现的一些画面的闪回。这些叙事方法的使用并没有破坏节目顺序本身的完整性,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节目的背景知识,丰满了节目人物的形象,同时提高了观众观看的兴趣。

“时距”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节目叙事者在具体的编排节目时花了多少时间在其所述之事上,具体分为“概要、停顿、省略、场景”四个部分。《这!就是街舞》在不同的情景下分别运用了不同长短的“时距”,例如在节目的前期选拔阶段,由于选手的数量庞大而选择性地省略描述了没有看点的选手,将大部分的场景聚焦在街舞达人的舞台表演以及四位明星队长的点评上,而插叙中的选手采访环节采用概要的形式,力求在短时间内凸出选手的情感和观点。不同叙述手法的交替出现保证了节目内容的张弛有度,在整体的叙事框架中起到了较好的架构作用。

“频率”是指事件本身实际发生的次数同在叙事文本中出现次数的关系,在节目中主要表现为镜头的单一、重复、概括,节目中的大部分镜头属于单一镜头,也即事件本身仅发生一次而在节目的叙事中也仅出现一次,同时也有一些重复镜头的使用,即事件发生一次或多次在节目的叙事中重复出现。这种叙事方式的主要作用在于强调和凸显,比如节目中对于作为流量担当的四位明星以及高人气选手给予的反复镜头,而概括镜头是指多次发生的事件被一次性的描述出来,比如海选中选手因为一些相似原因被淘汰的场景统一以概括性的镜头描述,从而减少了冗长的重复内容。

叙事视角:三种聚焦视角的综合运用。热奈特(Genette)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类,分别是零度聚焦、内聚焦、外聚焦。所谓的零度聚焦是指故事的叙事者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角度,对于故事的情节、走向、人物了如指掌;内聚焦是指从故事中的人物角度出发,来阐释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外聚焦是指叙事者从纯粹客观的立场记录故事,而不能对其中的人物或场景产生干扰。

具体到《这!就是街舞》的节目中,导演、编剧和后期剪辑的角色符合零度聚焦中叙事者的定位。他们选择节目的主题,制定节目的流程,进行节目的后期组接,对节目的预期走向有着先知一般的了解。而节目中的人物是从内聚焦的视角进行叙事,这一叙事表现在节目对于选手和四位明星队长的大量采访中,通过第一人称的采访获得人物对于某一事实的看法与态度,以这种叙事形式来丰富节目内容。节目中外聚焦的叙事者是遍布全场的一百多个摄像机位,全面的记录节目中人物的行为、语言作为后期使用的素材。以《这!就是街舞》为代表的真人秀综艺节目是三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并且体现出一定的层级关系,也即零度聚焦大于外聚焦和内聚焦。具体来说是指零度聚焦视角中的叙事者(导演、编剧)从一个较为宏观的视角决定了外聚焦中叙事者(摄像)如何记录场景和人物,同时也决定了内聚焦中人物(选手、明星)所回答的问题,并且针对两者所提供的素材进行符合其叙事者(导演、编剧、剪辑师)意愿的故事剪辑。

结语

通过对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内容和形式的框架化叙事分析,发现以《这!就是街舞》为代表的网络综艺节目在内容选题和节目语言上从受众的需求出发,以大众媒介传播和挖掘流行文化背后的文化价值。另外,节目在叙事形式上统筹运用不同的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将节目的内容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内容和形式互为支撑的叙事框架无疑是当下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在综艺节目内容趋同、形式模板化的今天,网络自制综艺既要注重节目内容的正确文化价值导向,又要创新节目的传播形式,立足于传播文化、传达正能量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出发点,将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同大众文化的文化价值相结合,为社会大众输出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视频节目。⑦(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注释:①刘建明:《还原西方新闻框架理论的本真—兼论新闻框架的内涵与组构》,《新闻爱好者》,2017(5)。

②W.A.Gamson&A.Modigliani.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the Nuclear Power: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9: 1- 37.

③张 伟:《体育运动中嘻哈身体的文化诠释——以街舞为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7)。

④唐文和:《自制小众文化网综的大众化探索——以《中国有嘻哈》为例》,《出版广角》,2017(11)。

⑤吴洪斌,姜智彬:《网络视频类节目的叙事话语分析——以《中国有嘻哈》为例》,《新闻与写作》, 2017(12)。

⑥[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⑦蔡 颂,从 杨:《冲突、融合与自新: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困境与出路》,《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