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过白”看赣北敞厅
——天井式住居类型及谱系流布

2018-12-27张海滨

建筑遗产 2018年4期
关键词:檐口天井来源

张海滨

1 研究缘起

在现有研究中,对于江西风土建筑的讨论尚不充分。由于区位、航运、移民等有利因素的影响,江西的经济、文化在唐宋时期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位于赣北的鄱阳湖平原地区,更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建筑的发展往往与经济文化的繁荣息息相关,例如太湖地区的繁荣之于香山帮,晋商的崛起之于晋派建筑,徽商的发达之于徽派建筑。而赣北鄱阳湖平原地区曾经在经济、文化上的辉煌,也一定会反映到当地的风土建筑上。此外,这一区域还是明工部尚书雷礼①雷礼(1505—1581),字必进,南昌府丰城县秀才埠(今江西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雷坊村人。与清工部营造所长班雷发达②雷发达(1619—1693),字明所,南康府建昌县梅棠乡(今江西永修县梅棠镇)新庄村人。的故乡。这进一步表明,当地的风土建筑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因此,本文将研究的核心范围确定为赣北鄱阳湖平原地区,后文多用“赣北”一词简化代替,具体包括南昌市的南昌市区、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安义县,九江市的永修县、都昌县,宜春市的丰城市,上饶市的鄱阳县、余干县(图1)。

2 赣北敞厅—天井式住居中的“过白”

赣北流行的主要住居类型为敞厅—天井式。这类住居外观多为封闭的砖墙面(图2),常采用空斗砌法,内灌泥浆。外墙将内部木构架包裹在内,各自独立承重,通过拉铁或木杆件相互拉结在一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俗称“金包银”(图3)。木构架以穿斗式为主,柱子直接承檩,在进深方向上由若干层穿枋联系起来,形成一榀排架,多为“五柱九檩”③明代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即指住居开间不得超过三间,进深方向上檩条的数量不能超过五根。到了清代,比较常见的构架做法是“五柱九檩”。即在敞厅界内仍然仅用五根落地柱,但通过两根柱子之间增加童柱而使实际的架数达到九架。的模式(图4)。若干榀排架再由开间方向的顺枋逗起来形成稳定的空间结构。

图1 核心研究范围图示:赣北鄱阳湖平原地区(图片来源:张海滨据杜怀静主编《江西省地图册》中的江西地形图改绘)

这类住居的内部空间,则围绕敞厅—天井这一空间组合展开。天井,是由四周房屋或墙壁围合而成的露天空地,大多尺度较小,铺地多为硬质,类似于一个露天的中庭。天井与围合天井的各房屋、墙壁等共同构成一个天井单元(图5)。一个天井单元称为一进。在一进天井中,入口处的厅堂称为前堂、下堂,与之相对在内部的厅堂称为正堂,也就是敞厅,是建筑中最主要的空间。敞厅与天井之间不设门窗等隔断,直接面向天井敞开(图6)。敞厅两侧为正房,内部十分昏暗,一般仅用于睡觉,日常活动多在明亮的敞厅中进行,故这种平面布局模式也被称为“一明两暗”。如果一进天井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则可以通过纵向串联的方式增加进数,或者通过横向并联的方式继续扩大规模,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大型民居。

赣北住居中存在“过白”①当地匠人对这一讲究并没有明确的称谓,故沿用前人研究中提出的“过白”一词。现象,即在敞厅后部第五根柱子处的宝壁②赣北住居中自前往后第五根柱子处一般会立一堵木质隔墙,当地称为“宝壁”。其作用类似于屏风,起到分隔空间、遮挡视线的作用。之前向天井望去,能够在敞厅檐口与前厅的屋脊之间看到一线天空(图7)。这是当地匠人造房子时的一个规矩。

表1记录了赣北不同村落的住居中发现的“过白”实例(表1)。

在建筑学界,“过白”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有关民居中的“过白”的研究肇始于何建琪1987年的《潮汕民居设计思想与方法——论传统文化观对民居构成的影响》一文,他指出“过白”一词来源于匠人的口述史,是当地营造传统的一部分。此后,王其亨先生于1992年发表了《风水形势说和古代中国建筑外部空间设计探析》一文,他更强调“过白”所形成的“画面”,认为其是风水形势说指导下的一种空间艺术效果处理手法。

后续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过白”在不同地区的实例,如澎湖、闽南的“见白”③张宇彤.澎湖地方传统民宅之营造[J].华中建筑,1997(1);泉州市鲤城区建设局编.闽南古建筑做法[M].香港:香港闽南人出版有限公司, 1998.,梅县围龙屋中的“天白”④李秋香.闽粤围龙屋建筑剖析[C]//建筑史论文集(第十五辑), 2002.等等。虽然各地的叫法、要求都不尽相同,但其理念基本一致。由此可见,“过白”现象并不是孤立的。

然而,现有研究没有在已知存在“过白”的区域之间建立联系。究竟哪里是“过白”的源头?赣北的“过白”现象究竟是原生的,还是受了其它地区的影响?在深入讨论赣北地区的“过白”现象之前,厘清“过白”的源流是十分必要的。

表1 赣北敞厅—天井式住居中的“过白”(表中图片来源:除括号内标注摄影者外,均为张海滨摄影。)

3 “过白”源流探析

以往发现的“过白”实例大都分布在岭南地区和赣北地区。首先,各地文化差异很大,属于不同民系,使用不同方言(图8)。其次,各地的风土建筑类型也千差万别,如潮汕地区的“四点金”、“爬狮”,梅州的客家围龙屋。通常,一个地区风土建筑的营造技艺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很难被同化或改变。在相隔甚远、语言不通的地区之间,地缘造成的亲疏关系就更为显著。但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形态各异的风土建筑中却都有“过白”的讲究。由此推断,这些地域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文化上的联系,且不是地区之间个别的匠人交流能够完成的,而应是由更普遍、更有影响力的文化传播途径造成的。笔者认为,可能的传播途径有两条,一是移民,二是风水。

3.1 移民因素

岭南地区在春秋战国之前属于百越。其后随着历次北民南迁的浪潮,当地土著不断与南下的汉人融合。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明中叶,基本形成了今天东南汉族各民系的格局。在整个移民过程中,鄱阳湖平原一带不仅是大量中原汉人南迁的目的地,也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不论陆路水路、东西南北,这里都处于交通要道之上。而鄱阳湖—赣江这一古时南北交通大动脉,更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必经之路。不少移民在此定居,或转而迁徙至闽、粤等地(图9)。由此可见,促使岭南各民系形成的移民中有很大一部分经由江西迁移而来。移民自身所带文化,在与地方土著文化相互博弈交融之后,会保留一部分原有的文化基因。因此,从移民趋势上看,如果“过白”的源头在江西,而后随着移民流传到岭南各地,在逻辑上是顺理成章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来自岭南各地的移民影响了江西呢?但是,这种假设的可能性很小。虽然明清时期的确发生过闽粤移民回迁江西的活动,但其目的地多为位置偏远、土著人口不多的赣南、赣西北山区。由于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小,这些移民最终在这些地区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移民岛,对中心地区带来的影响十分有限。而此时的赣北鄱阳湖平原一带,人口已经趋于饱和、构成相对稳定,没有接收过大规模的外来移民。相反,这里是移民输出地,如明清时期发生的“江西填湖广”运动。因此可以做一个初步的推断,在“过白”这一建筑文化现象上,江西应是“源”,而其他地区则是“流”。

如果前文的假设成立,那么赣北与岭南之间的赣中、赣南地区,由于同样位于移民路线之,所以也应存在“过白”现象。笔者通过对两地典型民居案例的图解分析来进行验证。赣中的天门式住居,平面模式与天井式住居十分相似,但由天门取代了天井,仅留一道采光通风口,可以看作一种极小化的天井。如果站在厅堂的后部向前看,天门形成的效果可以说与天井中的“过白”异曲同工(图10)。而赣南的天井式住居,平面组合模式与赣北的天井式住居有所不同 ,但其中也存在“过白”现象(图11,图12)。甚至在赣南独特的客家围屋中,其中央祖堂部分的天井空间,也存在“过白”现象(图13,图14)。这无疑印证了江西是“过白”源头的假设。

图2 住居外观2a.南昌广福黎家自然村(图片来源:门畅摄影)2b.进贤架桥艾溪陈家村(图片来源:张海滨摄影)

图3 外墙细部(图片来源:同图2b)3a.“金包银”3b.空斗墙

图4 五柱九檩(图片来源:同图2b)4a.安义石鼻水南余庆堂4b.进贤三里雷家村高挹馀辉

图5 一进天井单元(图片来源:同图2b)

图6 赣北敞厅—天井式住居内部空间(图片来源:同图2b)6a.天井空间,安义石鼻罗田世大夫第6b.敞厅空间,进贤三里雷家高挹馀辉

3.2 风水因素

另一条值得注意的线索是,“过白”分布的区域又恰好都是风水之说兴盛之地。许多已有的研究都将“过白”与风水形势宗关联起来。同时,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受访的匠人们也皆称“过白”是一种风水上的讲究。

江西是风水形势宗的发源地。唐末的杨筠松被认为是形势宗的鼻祖。相传曾携堪舆风水秘籍到达赣南地区,在那里进行堪舆实践并收徒授业①出自《赣州府志》,原文为“窦州杨筠松,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曾文辿、刘江东。卒于虔,葬雩都药口坝。”。此后,风水形势宗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遍及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在潮汕、闽南等地活跃的许多风水师都来自江西。以今兴国县三僚村为例,村中的曾、廖两大姓为杨筠松弟子曾文辿、廖瑀的后人,诞生了许多风水师。当地有“不到潮汕不出师”,“七廖下潮汕”②指三僚村七位廖姓风水师,即宋廖月山、廖子安,元廖国玉,明廖炳章、廖胜概,清廖炳子、廖仁。等说法,可见风水形势宗在潮汕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以推断,“过白”正是借由风水形势宗的传播而扩大了影响范围,由江西传播到岭南、闽南的各个区域。同时,许多形势宗风水师“游公卿间”,得到官方任用或本身就在朝为官。负责为明清皇陵择址设计的风水师,大多来自江西,这使“过白”也渗透到了官式建筑的设计营造中。据《兴国县志》记载,仅兴国一县明代为皇家服务的形势宗风水师就有九人之多,如明长陵的风水师廖均卿、曾从政等。而清朝负责设计清东陵、清西陵的“样式雷”家族也来自江西。正因如此,官式建筑中存在“过白”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传统营造包含了大量的禁忌内容,从民间流传的营造典籍《明鲁般营造正式》、《鲁班经匠家镜》等书中所记载的诸多凶吉讲究便可以看出。“过白”也应属于这些营造禁忌内容的一种。它起初由江西匠人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发现并逐渐流传,成为营造风俗中的一种原始风水观念,进而被风水理论所吸收,以移民传播为基础、以风水观念为媒介,广泛传播至岭南各地,甚至自民间向上影响了官式建筑的设计。

图7 “过白”图示(永修新庄村雷士故居)(图片来源:张海滨根据《同济大学风土建筑实录》中相关图纸改绘)

图8 “过白”分布地区所属民系示意图(图片来源:张海滨根据戴志坚《闽海民系建筑与文化研究》中的中国东南汉族民系分布图改绘)

图9 “过白”分布地区北民南迁线路示意图(图片来源:张海滨摄影)

图10 吉水金滩燕坊天门式住居内景(图片来源:同图9)

4 “过白”与赣北住居形制

根据前文的推断,“过白”的源头就在江西。因此,赣北敞厅—天井式住居中的“过白”作为一种原生现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作为在赣北地区最为普遍的住居形制,敞厅—天井式住居必然经历了长期的选择过程而最终被广泛采纳。“过白”就是在这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4.1 环境因应

赣北地区夏季闷热、冬季阴冷,气候潮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解决夏季的高温高湿是住居的首要问题。小尺度的天井可以利用建筑自身的遮挡有效遮蔽太阳辐射,同时又肩负起整栋建筑的通风、采光职能。敞厅作为主要的使用空间向天井敞开,将天井的通风、采光作用发挥到极致,获得最佳的透气、散热、采光效果。

然而,敞厅—天井式住居形制自身存在一对先天矛盾,即遮阳与采光、通风之间的矛盾。遮阳要求天井尽可能小,但如果天井太小、前后屋之间的距离过近,又会影响采光通风。这就要求前后屋之间的间距既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而“过白”的本质,正是控制天井式建筑中房屋之间的距离,使这一矛盾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完美适应当地气候环境,获得舒适的使用空间。由此可见,“过白”理念正是在敞厅—天井式住居形制不断调整、适应赣北气候环境的因应过程中形成的。

4.2 文化因应

“过白”现象还与赣北的社会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在赣北的风水观念中,最核心的概念便是“气”。一所好的住宅,一定要能够藏风聚气,这样才能给宅主带来好运。赣北住居中的敞厅—天井空间便是整栋住居的聚气之所。根据进贤县架桥镇的匠人李师傅介绍,如果在敞厅中无法看到“过白”,就意味着房屋的“气”被阻碍了,“这栋房子就是不见天日”,东家会认为这栋房子“招霉”,并会将此归咎于匠人的手艺糟糕。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能够在厅堂中看到一线天光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心理暗示,的确会对人的精神产生很大影响。

此外,儒家文化很早便被北方移民带到了赣北,并渗透到了敞厅—天井式住居形制中。敞厅作为主要的生活空间,更是儒家等级观、宗族观的集中体现:厅堂中央宝壁之前,往往设两把太师椅作为家长的座位,并设一张案桌,其上放置香炉、祖先牌位等,或直接在宝壁处设置神龛。“过白”使天光正好可以到达这些位置,强化了尊卑长幼的秩序与对祖先的崇拜,在敞厅场景的塑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图15)。

所以,“过白”可以说是敞厅—天井式住居形制对当地风水观念与儒家礼制因应的结果。

图11 兴国官田村陈友斌民居平面敞厅—天井示意图(图片来源:张海滨根据万幼楠《赣南传统建筑与文化》中相关图纸改绘)

图12 兴国官田村陈友斌民居“过白”分析(图片来源:同图11)

图13 龙南关西新围平面敞厅—天井示意图(图片来源:同图11)

图14 龙南关西新围“过白”分析(图片来源:同图11)

5 “过白”与赣北住居构法

在赣北住居的营造实践中,“过白”的实现与住居的构法息息相关。据匠人叙述,房屋设计阶段就要将“过白”因素考虑进来,且在主要构架基本完成后,还需要对其进行验证,确认是否符合“过白”的要求。验证时匠人会坐在五柱的位置观察“过白”。当地老式坐凳的尺寸都是一尺六寸①文中提到的尺制,是以现代的市尺长度为依据来计算的。关于当地的古营造尺的确切长度已经难以考证,接受采访的匠人们普遍反映没有亲眼见过古营造尺,且上追几代都已不用古尺了。可见在环鄱阳湖地区较早就开始采用新的尺制。高,加上眼睛到凳子的距离,高度大约为1.3~1.4 m。对于能看到多少天空,当地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能够看到就可以,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观察的结果如果符合“过白”要求,便在不阻碍视线的前提下定敞厅前端走檐梁、关口梁等处的高度。如果不符合要求,则需要采取补救措施,如调整檐口构架、垫高后部地面等。从匠人的叙述中可以发现,为了实现“过白”,既要控制整体的空间尺度比例,又可以通过一些细部构造做法进行局部调整。久而久之,赣北住居中形成了稳定的尺度构成规律与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构造做法。

图15 敞厅场景(图片来源:张海滨摄影)

图16 “过白”剖面关系示意图(图片来源:张海滨绘制)

图17 “过白”剖面关系简化示意图(图片来源:同图16)

图18 h5/(l1+l2+l3)统计图(图片来源:同图16)

图19 h3/l1统计图(图片来源:同图16)

5.1 赣北“过白”与尺度构成

“过白”本质上是一种控制住居进深与高度比例的手段,其剖面关系如图16所示。如要满足“过白”的要求,则需要∠ O’OA<∠ O’OB,意味着tan∠ O’OA

经过对赣北住居实例样本①样本数据来自田野调查、同济大学研究团队测绘资料及黄浩的《江西民居》。的统计分析发现,这两个参数呈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图18,图 19)。h5/(l1+l2+l3)的均值为0.51,主要分布在0.4~0.6这一区间。h3/l1的均值为0.63,主要分布在0.6~0.7这一区间。由此可见,赣北地区的敞厅天井式住居在尺度构成方面的确遵循着稳定的比例规律,从而使“过白”的实现变为可能。

对于匠人们而言,这种比例规律大多已经成为一种经验,通过一些常用的尺寸、口诀来实现。比如,匠人对正厅中柱的高度就有一些经验尺寸。有说需要压九的,常用一丈七尺九、一丈八尺九、一丈九尺九等;还有需要压六的,常用一丈六尺六、一丈七尺六、一丈八尺六、一丈九尺六;一般很少超过两丈。同时,匠人们对于两根檩条之间的水平距离也有一些经验尺寸。一般为一尺八、两尺二、两尺四等等,以两尺二最为常用。在选择构件尺寸的时候,会考虑与其它构件相互配合、整体调整,加上赣北住居的构架模式较为固定,因此往往会形成相对稳定的空间尺度比例。这些尺度构成规律对于“过白”的形成至关重要,且作为一种营造经验在匠人之间代代相传。

5.2 赣北“过白”与构造做法

除了尺度构成规律,赣北住居中的一些构造做法也反映出对于“过白”的争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1)地面处理

赣北的敞厅—天井式住居,自前至后,地坪一定要逐步抬高,有“步步高升”之意。如果正厅处的地面标高提高了,即地坪高差h4增大了,∠O’OA就会相应减小,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过白”(图20)。大多数情况下,地坪的逐进抬高是为了顺应自然地形,因为房屋的选址大多背山面谷。如果房屋基址内的自然地形不满足前低后高的态势,则需要人为整理地形。

(2)屋面算水

“过白”受屋面坡度的影响很大。在赣北,中柱普遍落地,算水一般也从最高的正脊开始算起,先确定中柱高度,从上往下算,逐步算出每根柱子的高度。算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前后两坡对称,都取五分水,即竖直高度的变化量等于水平长度的变化量乘以0.5。还有一种则是前后两坡坡度不等,即阴阳坡的算法。房屋前坡一般取四分半水,即竖直高度的变化量等于水平长度的变化量乘以0.45,后坡取五分水(图21)。在前后坡水平长度一样的情况下,前坡坡度较缓,檐口较高,相当于提高了檐口高度h3,使得∠O’OB足够大,从而保证“过白”的形成(图22)。此外,根据进贤县架桥镇的李师傅所述,如果前方没有其它房屋,则前坡可以取四分二到四分半水,后坡取五分水。如果前方有其它房屋,则前坡要尽量做到四分水,匠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调整算水来保证“过白”的实现。

(3)檐口处理

在天井式住居中,天井四周的屋檐檐口大多相互连通,位于同一高度,这种做法称作“四水归堂”,在赣北地区十分普遍。但如果天井进深很小,则会采用“一高三低”或者“三高一低”(图23)的做法。所谓“一高三低,”即正屋的檐口比其它三面的檐口高。而“三高一低”,即正屋与两厢的檐口相连,但高于前屋檐口。这样相当于抬高了檐口高度h3,从而增大∠O’OB(图24)。据厚板塘村的涂师傅所述,惯常做法是正屋的檐口比其它三边高出一尺多,约40 cm,这样基本能保证看到“过白”。

(4)二层楼板处理

赣北的敞厅—天井式住居大多不设二层,敞厅采用通高的彻上明造(图25)。即使设置二层,也仅为低矮的阁楼(图26),不用于住人,常储藏杂物。但位于二层楼板最前端的楼塗①指楼板下的梁。极有可能会遮挡观察“过白”的视线,相当于降低了檐口高度h3,使∠O’OB减小。故赣北住居中,二层大多不做出挑,也不做腰檐。多将楼板前缘设在金柱处,而非檐柱处,也有将楼板退后更多的情况(图27)。还有将厅堂二层楼板局部抬高的实例(图28),这样也是为了提高h3,从而满足“过白”的要求(图29)。

图20 地面抬高对“过白”影响示意图(图片来源:张海滨绘制)

图21 赣北常用屋面算水方式(图片来源:同图20)22a.前后五分水;22b.前四分半后五分

图22 屋面算水对“过白”影响示意图(图片来源:同图20)

图23 “一高三低”与“三高一低”(图片来源:张海滨摄影)23a.雷家村高挹馀辉;23b.厚板塘村通奉第

图24 檐口抬高对“过白”影响示意图(图片来源:同图20)

6 赣北风土谱系初探

现有研究中,对于赣北鄱阳湖平原地区是否存在一个独立的地域风土谱系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其受徽派建筑影响很大,其建筑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②李洁.江西传统民居研究进程与展望[J].华中建筑,2012(12).。

“过白”以及与之相关的建构方法,作为赣北风土建筑中典型的地域特征,可以用来判断谱系的亲疏。故笔者尝试以“过白”作为参考系,来探讨赣北风土建筑与徽派风土建筑之间的关系。

结合田野调查与图纸分析可以发现,在赣北住居中,“过白”是一种普遍现象(图31)。而在赣东北③指景德镇、浮梁、乐平一带,后文均简称赣东北地区。,部分住居存在“过白”,但也有许多观察不到“过白”的实例,尤其是浮梁县的一些多层住居(图32)。在徽州,“过白”已经很罕见了(图33)。首要原因,是h5/(l1+l2+l3)明显增大,即住居的高深比值增大,建筑变得高耸,也就不易观察到“过白”。由此可见,赣北地区与徽州地区的天井式住居,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最为重要的尺度比例上存在巨大差异。赣东北一带住居的尺度比例已经明显向徽派住居靠拢,但仍旧保留了一些与赣北住居相似的特点。“过白”在赣北、赣东北以及徽州地区住居中的分布情况如图30所示。

图25 彻上明造(图片来源:张海滨摄影)

图26 二层阁楼(图片来源:同图25)

图27 楼板后退(图片来源:同图25)

图28 厅堂二层楼板局部高起(图片来源:郭建伟摄影)

图29 二层楼板后退对“过白”影响示意图(图片来源:张海滨绘制)

图30 赣—徽“过白”分布情况示意图(图片来源:同图29)

产生如此差异,应是人地关系不同所致。徽州处于山地,人地矛盾激烈。赣北地处平原,土地相对充裕。所以,徽州住居尽力向竖直方向发展,楼居十分发达(图34),与赣北截然不同。而赣东北的景德镇、浮梁、乐平各县市,正好处于平原向山脉过渡的中间地带。古时此区域与徽州之间的交通更为便捷,距离也更近,水路有昌江与乐安江,陆路有徽饶古道,这些使得两地之间的贸易活动更为频繁,许多徽商行走于此。因此,赣东北一带的住居在尺度构成上呈现杂糅的状态,兼有赣徽两地特征(图35)。

“过白”作为赣北住居中一个原生的地域风土特征,为区别于徽派建筑的显著特征。因此笔者初步推断,赣北鄱阳湖平原地区存在一个与徽派建筑不同的风土谱系,两者之间的边缘过渡地带便是今景德镇市、浮梁县、乐平市一带。这一推断尚需后续更为全面的系统研究加以验证。

7 结语

赣北敞厅—天井式住居中的“过白”,起源于江西民间的营造风俗禁忌,之后被风水形势宗吸收并广为流传。它是敞厅—天井式住居形制对当地环境气候与社会文化因应的结果,并催生了许多具有地域特征的建构方法。以“过白”为参考系,可以发现赣北住居与徽派住居在空间尺度比例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初步判断应归属不同的风土谱系。

在中国当代建筑本土化的进程中,研究“过白”的意义不止于辨清源流、厘清谱系,更在于发掘传统建筑中凝聚民族智慧、饱含地域情感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艺术,更注重建筑之间的组合关系而非单体形态。“过白”正是处理建筑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法则。它并不仅仅停留在构造、样式的层面,而是从整体关系与最终效果出发,对建筑进行调整,从而完成一个优秀的作品。从这一点来看,“过白”不仅仅是一种营造禁忌,更是一种设计理念。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相信在当代建筑语境下仍旧有其生命力。

图31 赣北“过白”分析图(图片来源:张海滨根据《同济大学风土建筑实录》中相关图纸改绘)31a.丰城白马寨村太华留云;31b.鄱阳莲山乡雕花老楼;31c.丰城厚板塘村通奉第

图32 赣东北“过白”分析图(图片来源:根据同济大学风土建筑实录、黄浩《江西民居》中相关图纸改绘)32a.乐平铭口村某宅;32b.乐平汪家村雕花虎堂房

图33 徽州“过白”分析图(图片来源:根据龚恺《晓起》,东南大学建筑系《瞻淇》中的相关图纸改绘)33a.歙县瞻淇两汪宅;33b.婺源晓起继序堂

图34 34a.徽州住居诚仁堂(图片来源:张海滨摄影)34b.胡永基宅(图片来源:同图34a)

图35 35a.浮梁县住居大夫第(图片来源:同图34a)35b.桃墅汪宅(图片来源:同图34a)

猜你喜欢

檐口天井来源
摆线的起始
——金贝尔美术馆檐口细部分析
双曲面船形檐口折角钢构屋面施工探究
高空大悬挑圆弧形组合单元式铝板檐口幕墙装配施工技术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任意多边形坡屋面屋脊线生成方法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