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剂和不同用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

2018-12-27庄黎萍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15500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三唑酮多菌灵赤霉病

庄黎萍 刘 益 (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15500)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全国各麦区均有发生。另外,小麦赤霉病病菌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等多种毒素,严重危害人畜安全[1]。目前,小麦赤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进行防治[2],为了比较目前市场上常见的5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笔者进行了不同药剂和不同用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比较试验,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和用药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田概况

试验设在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进行,试验田土质为乌栅土,前茬作物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6号”,于2017年11月16日播种,试验田块较平整,小麦长势均衡。

1.2 供试药剂

供试的5种药剂分别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50%吡·多·三唑酮可湿性粉剂(高邮市丰田农药有限公司)。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每次每667 m2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 g、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 100 g、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20 g、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50 mL、50%吡·多·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 g。试验分2组进行:第1组为1次用药防治,处理(1)—(5)小区随机排列;第2组为2次用药防治,处理(7)—(11)小区随机排列;空白对照处理(6)为2组共用。每处理重复2次,小区面积为40 m2,共22个小区。

第1组试验于2018年4月18日上午小麦齐穗始花期进行1次药剂喷施;第2组试验于2018年4月18日上午小麦齐穗始花期进行第1次药剂喷施,于4月25日上午进行第2次药剂喷施。各处理药剂每次每667 m2兑水量均为40 L,喷药机械均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

1.4 试验期间气象资料

4月18日晴到多云,东南风3~4级,最高气温25 ℃;4月19日—20日晴到多云,最高气温28 ℃;4月21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最高气温25 ℃;4月22日多云到阴有阵雨,最高气温27 ℃;4月23日阵雨,雨量中等,最高气温25 ℃;4月24日多云,偏北风5级阵风6~7级,最高气温17 ℃;4月25日多云,最高气温22 ℃;4月26日多云到阴,最高气温23 ℃;4月27日多云,最高气温27 ℃。

1.5 调查统计

于2018年5月17日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后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调查1次,每点调查100穗,每小区共调查500穗。记录每小区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病穗数和严重度,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效。

小麦赤霉病严重度分级标准:1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3级,病小穗占全穗的1/2~3/4;4级,病小穗占全穗的3/4以上。

病穗率(%)=(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病情指数= [∑(病穗数×病级)÷(调查总穗数×4)]×100;病穗防效(%)=[(对照区病穗率-处理区病穗率)÷对照区病穗率]×100;病指防效(%)=[(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1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由表1可知,5种药剂1次用药防治后,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77.27%)、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8.18%)、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63.64%)、50%吡·多·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2.42%)、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6.36%),病指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86.89%)、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79%)、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80.18%)、50%吡·多·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8.84%)、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8.17%)。

表1 不同药剂1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2.2 不同药剂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由表2可知,5种药剂2次用药防治后,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86.36%)、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8.79%)、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77.27%)、50%吡·多·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6.67%)、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7.58%),病指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92.99%)、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8.41%)、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85.37%)、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1.04%)、50%吡·多·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6.46%)。

表2 不同药剂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2.3 对小麦的安全性

通过田间观察,用药后7 d各小区的小麦均生长正常,无药害现象产生。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5种试验药剂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好于1次用药,故建议生产上在小麦齐穗始花期用1次药,隔5~7 d再用1次药。其中,以27%戊唑·噻霉酮水乳剂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最好,分别为86.36%和92.99%;其次为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建议这3种药剂在小麦生产上轮换使用。50%吡·多·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无论是1次用药还是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差,故不建议在小麦生产上使用。

猜你喜欢

三唑酮多菌灵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芮城县:科学预防小麦赤霉病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的残留现状研究进展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应用情况分析
气相色谱仪测定蔬菜中三唑酮含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在草莓及土壤中残留消解动态
啤酒中的“多菌灵”会致癌,它真的有那么毒吗?
激健减量增效助剂在小麦条锈病防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