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引领 合作探究 主动构建

2018-12-24田晓辉

中学物理·初中 2018年10期
关键词:构建教学设计情境

摘 要: 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究,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笔者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精心设计探究主题,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次序,整合教材资源,创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和构建知识.

关键词: 情境;探究;构建;家庭电路;教学设计

“家庭电路与安全用电”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最后一节内容,也是初中电学部分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究性较强的内容.可在教学实践中,并不被广大老师所重视.这可能与教材本身的设计和中考考查要求较低有关.《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强调物理学习要“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本节学习内容是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一些家庭电路的实践问题,能够持久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良好资源,也更容易实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上述目标.所以,更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

1 教材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必要的情境创设,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内容包含“家庭电路”“安全用电”、和“防止触电”三个版块.三个版块均采用陈述式的编排方式,直接告知学生相关的知识,缺乏有效的情境创设和合理的引导.尽管教材也提出了一些设问,但问题的情境化和探究性不强,留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有限,明显是为了“问”而问.所以,教材没有较好解决“为什么要探究”的问题.

1.2 知识结构混乱,未揭示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教材设计的三个版块之间并不是单纯的并列或递进关系,有的相互从属、交叠,有的互为因果,还有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比如“安全用电”内容本身应包含“防止触电”,教材将二者割裂为两个独立的版块,显然不合适.再如“测电笔的使用;三线插头和三孔插座的使用”等,都是为了防止安装和使用电器过程中触电,而这些仍属于安全用电的范畴,教材却将之安排在“家庭电路”这一版块.这种安排,容易使学生思维混乱,所学知识碎片化,无法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将知识结构化.因而教材也没有明确“探究什么”的问题.

1.3 活动设计探究性不强,未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究兴趣,增进对探究本质的理解,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由于教材没有在一个统一的探究主题下设计学生活动,一些活动设计松散而零乱,探究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不强.例如:“探究熔丝熔断的原因”等活动,教材缺少必要的探究活动过程的要素安排,直接告知了实验方案和结论,明显变成了验证性实验.关于“如何探究”,教材也处理不当.

2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设计了以“我是安装电路工程师”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在一个统一的探究主题的指引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采用成果展示和评价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使得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2.1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师:同学们,如果你家新买了一套商品房,请你来设计安装家庭电路,你会怎么设计呢?你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学生思考讨论后畅所欲言)

生1:一个完整的电路至少应该包含:电源、开关、用电器和导线.

生2:家庭电路用电器之间要互不影响,所以应该是并联,每个灯泡都有一个支路开关控制,干路上还有一个总开关?

生3:家里面还要安装插座,用来连接一些可移动的用电器,它们和电灯之间也是并联的.

生4:前面学习过电能表,干路上也要安装一个电能表来测电路消耗的电能.

生5:家里面有时候电路会“跳闸”,好像还有一个空气开关(熔断器).

……

师:同学们现在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出电路图呢?(学生分小组独立设计、展示)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的热情.

2.2 发现问题,生探师助

学生设计的电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不了解进户线(电源线)的概念,仍以直流电源符号表示.(2)在电路中不会连接电能表、熔断器等.(3)干路上电器元件的顺序颠倒.(4)支路开关接零线,灯泡接火线.(5)三孔插座不会连接.

師:家中的电源在哪里?

生1:是发电厂的发电机提供的.

生2:是用导线输送到千家万户的.

师:把进入家庭的输电导线叫做进户线(电源线),一根叫火线(L),一根叫零线(N),它们之间有220V的电压.

师:电能表是测量整个家庭电路消耗的电能的,总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所以它应该接在什么位置?

生:先后串联在干路上.

师:在用电过程中,最容易引发的安全事故有哪些?

生1:容易触电.

生2:容易发生火灾.

师:那么为了保护电路设备,防止电路损坏或引发火灾,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了保护人身安全,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人们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同学们见表1中的提纲,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和课前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保护)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桥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教师不宜“倾囊相授”,直接告知学生答案.否则,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得到的知识只是暂时性的记忆,没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阅读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也得不到锻炼和发展.因此,教师要适时适当引导,通过“搭梯子”“铺台阶”,引领帮助学生通过收集并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尝试着对事物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交流互助,在交流合作甚至争论中,主动化解疑问,建构知识.

2.3 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对一些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有的学生的表述是不完整或者不准确的,教师仍要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而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问题,教师也不要“一讲到底”,仍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或者实验探究.

例如上述的探究主题中,有几个问题学生理解有困难:(1)三角插头和三孔插座的作用(2)总功率过大(超负荷运行)造成电流过大(3)线路连接处接触不良引发的火灾.

解决策略:问题1:要求学生在家庭电路示意图中画出三孔插座,并将一个含有电动机的电路,通过一个三角插头连入三孔插座(如图1所示).然后师生共同分析:通常情况下,A点导线与外壳之间是绝缘的并不相通,人体接触外壳并没有危险.但如果导线的绝缘皮破损或绝缘性能变差,导致火线和外壳接通,人接触外壳会发生触电.通过三角插头和三孔插座将外壳接地,即使人接触带电的外壳也不会触电,电流将从地线流走(人体相当于被大地短路).

问题2:首先请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当家里面同时接入几个大功率用电器的时候,空气开关(或者保险丝)断开(或者烧断)的情境.使学生将功率过大与电流过大建立初步联系.然后再引导学生设计一个电路来探究.学生设计的电路(如图2所示):接通电源,依次闭合各支路开关,观察到电流表示数逐渐增大.而当闭合电炉丝开关时,细铁丝外面的绝缘层燃烧冒烟.这个实验,既探究得出了总功率过大会造成干路电流过大的结论,又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电流过大会引发电路火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数学公式I= P U ,进一步向学生做出解释,使学生从原理上理解这个问题.

问题3:(如图3所示)可以将一张铝箔纸剪成细长条,并且使长条的局部更细些,然后将细条状铝箔纸的两端分别压在干电池的正负极,发现铝箔纸发热并燃烧.重复几次,进一步观察发现,铝箔纸总是在较细的部位烧断.此实验可谓“一石三鸟”,一是说明短路可以造成电流过大;二是说明电流过大会引发线路火灾;三是说明局部电阻较大,容易引起局部过热,也能引起火灾.生活中,这样的事故主要发生在线路的连接处,当连接处接触不良时,该处电阻会变大.最后,再利用公式Q=I2Rt,分析电流和电阻是如何影响电热的.

【设计意图】:教学是获取,而非给予.教学是一种传递,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讲解程度并不成正比关系,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沟通、对话,而不是独白.教师的讲要适时,要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探究之后仍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讲.教师的讲要适量,要在学生思维的障碍处稍加点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仍要尽可能鼓励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单纯的公式的推理,凸显物理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4 思维导图,构建提升

最后,学生再一次独立修改完善电路设计,并相互展示成果.同时,要求学生利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总结提炼本节的知识要点.(如图4所示)

【設计意图】:画思维导图将引导学生从掌握实践知识到掌握到理论知识,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同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学生能够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和环节,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牢固地记忆知识.

3 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情感上和学生产生共鸣,思维上和学生的思考产生“共振”,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探究是解决物理问题最有效最科学的手段,也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才能理解知识演化的逻辑关系,才能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也才能真正实现“于探究中发现,于探究性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炳昇,李容.九年级物理下册[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茅云飞.“问题构建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物理,2018,36(06)

[4]张见萌.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5] 田晓辉.实验为根 方法为魂 建构比热容概念[J].中学物理,2018,36(08):50-51.

猜你喜欢

构建教学设计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