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监管

2018-12-24匡璟宇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10期

匡璟宇

摘要:高职院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体系中,服务牵涉面很广,与广大师生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致使对服务风险的规避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加强源头管控,运营监管,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风险;监管体系

基金项目:2017 年苏州高职高专院校联席会议“后勤联盟”-苏州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外包监管机制现状与完善的研究(编号:SGZHA201705)

近几年,随着苏南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展,师生人数稳步增多,高职院校在后勤服务上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后勤体系逐步从自主经营向社会购买服务转变,在此过程中,社会化改革牵涉面很广,与广大师生生活学習紧密相关,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致使对服务风险的规避和处理方式也不同。

一、高职院校后勤体系的演变

我国高职院校后勤体系由原先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渐向购买服务、委托管理、承包经营等新型管理模式转变,社会化体系改革已经历几十年的探索。自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高校后勤服务改革就向社会化体系推进。1999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高校后勤改革会议,从此全面拉开了全国各地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幕。高职院校跟随政策指引,引进优质社会资源,实现对学校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建服务师生特性的后勤服务体系,逐渐形成社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2012年,教育部提出,到2020年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建立起新型的高校后勤服务的保障体系。在探索过程中,高职院校逐步开放后勤市场,让社会资源发挥作用,由院校自主选择服务。目前,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引进餐饮、物业、商铺租赁、绿化、修缮等多方社会资源,最终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后勤体系监管现状及风险

目前,高职院校后勤逐渐从办后勤向管后勤转变,固有的监管模式也将被新的模式取代。首先,在高职院校中,后勤部门是监管的主要执行者,高职院校在后勤监管工作中以管理校内服务为主要任务,以师生满意度为考量标准,建立健全一套从源头引进到运营监管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其次,学校与引进的服务企业签订委托或承包合同,服务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风险管控、责任认定、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存在众多分歧,需要学校和企业不断在实践中协调磨合。另外,服务企业与学校产生矛盾时,学校由后勤处牵头,汇集财务处、资产设备处、招投标办公室、监察处等部门人员组成专门小组同服务企业协调,并没有形成常规协调小组。

1.事前监管风险

首先,服务企业进驻学校一般通过招投标方式,学校选取有资质并符合行业规范的企业服务师生,但是在招标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有些企业通过压低价格抢占先机,粉饰标书,以低价格、高品质的假象中标,但在实际履行合同过程中,因社会企业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往往在进驻学校后会偷工减料,总是在某些环节对服务质量打折扣。其次,在历年审计中也发现,学校和服务企业合同期满后,一直未重新招标,也未签订新合同或补充协议,仍旧沿用老企业,这些问题都会给学校带来一定风险。

2.事中监管风险

高职院校对后勤服务市场的监管,既要保证监督到位,又要避免不规范行为。高职院校后勤工作人员遵循“无过就好”的做事原则,监管意识不到位。监管水平不高,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后勤人员基本都是遗留下来的老员工,因其学历不高、年岁较大,而被分流到后勤岗位上。他们不具备水、电、气等相关领域拥有的专业知识,也不会运用新技术新媒体监管,致使监管浮于表面,无法真正监管到位。

3.事后监管风险

高职院校希望通过购买企业服务,也一并转移风险,而在实际监管中,不难发现,一旦高职院校出现问题,学校作为法人,仍然是安全责任人的位置,负担起主要责任。比如,学生购买了食堂问题餐饮而发生食物中毒,学生或家长第一时间想追究的就是学校责任,学校如何把不合格企业引进到校内,质疑学校如何监管餐饮质量。高职院校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企业服务质量、满意度考核没有依据,激励和约束机制没成体系。

三、高职院校优化监管措施

1.管控源头,引进社会优质企业

高职院校建议全部采用政府招标模式,防控风险。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所引进的服务企业是否专业、有责任感,使命感。招标过程中应考虑价格、服务质量、过往经验等多方面因素,不能只以低价为唯一标准。引进优质的服务企业与学校签订合同后要遵守合同规范执行,后勤处监管人员定期检查。待合同期满后,应重新招标,及时更新服务企业,优胜劣汰,打造学校高品质、高质量的服务。

2.提升人员素质,加强运营监管

学校应逐步提升后勤部门人员素质,加强培训学习,激励员工学习专业知识。逐渐更替老员工,引进专业对口的新鲜血液。高职院校要加强日常监管检查,主动邀请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食药监等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组织的日常监督,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抽查食堂等服务企业的卫生状况;成立校内服务企业自律组织,开展相互监督、自律互查,开展良性竞争、协助共赢;聘请第三方机构对社会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3.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首先,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对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要有短期、中期、长期的统筹规划,确保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逐步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其次,优先考虑广大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坚持标准的实施与规范行业行为相结合、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相结合,师生共同监督,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和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后勤服务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构建校园后勤微服务系统,系统汇总商铺、食堂、物业、安保等进驻线上,更方便地服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