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融合研究

2018-12-24崔敏静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

摘要: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旅游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也异军突起,发展迅速,然而传统的旅游业发展遇到了挑战,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本文将探讨扬州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可能性,并探索出扬州文化创意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融合

基金项目:2018年扬州市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扬州文化创意产品消费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服务(编号:201840)

一、研究背景

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兴的城市产业形态,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展创意产业的先驱国家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把创意产业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实施。“十三五”期间,创意产业被纳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促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度的渗透性、融合性和辐射力,它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推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创意活动将设计、技术、制造、商业、文化和艺术等活动融为一体,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将以扬州为例,探讨扬州的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融合的可能性和应对策略。

二、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但是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近年来,扬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一直保持在30%以上,占GDP的比重稳定上升,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力不断提高,2017年扬州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达4.5%。为了向世界宣传扬州的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同时也为了培育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扬州不断增加旅游业投入,不断提炼扬州旅游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巩固主城区文创旅游板块;另一方面紧抓承办世园会、省园博会、宁镇扬一体化契机,加快串联起芍药园、红山体育公园等一批景区,打造一批知名的生态旅游度假区。但是相关的宣传推广还不够深入,文化旅游创业产品缺乏鲜明特色,后期发展缺乏动力,对游客的吸引力还不够强。旅游爱好者们还是倾向于游览瘦西湖、个园、和园、大明寺等享誉海内外的这些传统的历史景点,旅游收入分配不均,旅游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扬州文化产业的优势在制造和工艺,位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的文化创意产品仍以传统的玉器、漆器、剪纸、雕版印刷为主,创新性不强,经济附加值不高,而“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均不见涨,以“工作室”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比重也较小,产业结构需要优化。

2.传统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缺乏活力,新兴文化创意企业发展遭遇瓶颈

扬州深厚的历史根基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也遗留了宝贵的工艺文化历史遗产。其中扬州的漆器、玉雕千百年来以其富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和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蜚声海内外,也诞生了以扬州漆器厂、扬州玉器厂为首的等知名的工艺美术企业集团。扬州虽然有“漆花”等知名品牌,但是,产业集群缺乏统筹规划,市场开拓能力弱,部分县市的工艺美术产业尚处于民间自发状态,很多中小型缺乏自主品牌,贴牌生产。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近几年扬州创意型企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扬州市相继建立了中国扬州3D科技园,江苏(扬州)信息产业服务基地,扬州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这些文化创意园区区覆盖了宝应、高邮、仪征、江都等县(市、区),涵盖了乱针刺绣、出版印刷、工艺美术、乐器制造、休闲旅游等领域。其中玩具制造、工艺美术业、乐器制造业等扬州市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已经基本形成并进入了成长阶段。而动漫产业、电子书、3D打印、影视传媒等文化产业集群尚处于萌芽阶段。然而政府主导的产业集聚区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由于是政府全面主导,政府并未对创意园区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引导,仅仅只是地理意义上的集聚,并且由于创意产业园区的准入门槛较低,又没有市场竞争,导致创意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创新能力停滞不前。长此下去,创意集聚区会萎缩,难以发挥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不利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以及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3.专业人才数量上升,但人才结构比例失衡

创意产业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其核心是人才。近年来,扬州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各高校、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玉雕、媒体、出版、动漫等文化创意相关专业,还有一些企业定向培养项目,文化创意专业人才队伍的学历也在提升,其中还不乏高学历人才。然而,相比北京、上海这些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扬州现有的创意人才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结构上都缺少竞争力。而且扬州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加工类人员较多,通晓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中高端创意、营销、策划、经纪等专业人才还是很稀缺的,人员结构比例中技术人员呈金字塔形结构排列。创意人才的不足也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三、扬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1.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旅游形象不够鲜明

文化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近年来,扬州市在原有的自然历史景观基础上又兴建了马可波羅花世界、扬州枣林湾生态园、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廖家沟公园等人文景观,为市民的休闲娱乐和游客的观赏游览提供了新去处。虽然旅游产品日趋多样化,但是扬州独特的盐商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休闲文化的丰富内涵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导致许多优秀文化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同时扬州大部分的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停留在观光旅游层面,游客停留时间短,对于景点的游览也是走马观花,甚至有些游街的旅游体验还局限于看看看买买买,对于扬州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感受也不深。此外,扬州旅游业除了瘦西湖、个园、和园等缺乏特色的文化名片,与邻近的南京、苏州拥有相似的旅游景观,难以激起旅游者的旅游愿望。

2.产品结构单一,突破创新不足

传统旅游景区观念守旧、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宣传力度不够,几乎完全依赖旅行社的团队游、观光线路游产品,主要服务中低端客户,高端旅游产品缺乏。同时旅游产品不仅同质化,结构、内容都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旅游景点基本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很少在现有的自然、历史、生态资源基础上进行设计开发,游览观光过程主要表现为静态观光为主,游客深层体验还不足够。游客大多是慕名前来参观扬州的历史景观、古建筑、古代园林,对于扬州的生态文化、休闲文化等认知还不深刻。其实历史上扬州不仅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的休闲之都, 游客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体验扬州的“皮包水”文化、扬剧、体育休闲公园等。而且扬州作为一个小型城市由于毗邻南京、苏州、镇江,常常作为饱览江苏、浙江风土人情的其中一个停靠的小站,游客们匆匆而过,缺乏深度的体验。

四、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建议

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政府扶持政策

近年来,扬州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状态,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创意项目也逐渐增多,但是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还停留在政策层面,创意产业对于旅游资源的利用率还不高,旅游产业借助创意产业的工艺和设计的意愿还不强烈,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的附加值还不高。要想实现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高效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投入、政策指引。而且政府不仅需要出台相关政策,还要主动参与、加强引导,完善财政激励制度,科学制定中长期规划,构建科学科学的管理系统和顺畅的协调机制,组织专家调研国内外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加强与旅游机构和创意企业的沟通,帮扶、协调、促进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

2.与旅游者的精神、物质消费需求融合,实现产业的集约效应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需求与消费模式与过去相比明显变化,旅游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而是希望通过旅游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感受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等。旅游消费者除了购买物质旅游产品以外,更多的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对于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加强烈。过去,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常常被割裂开来,认为他们之间关联度不大。其实二者不仅关联度很高还可以实现有机的统一,尤其是对于扬州这样的以旅游业为支柱的旅游休闲城市。目前扬州的旅游周边产品还比较单一,还仅仅是停留在和其他城市相类似的传统的旅游纪念品,内涵不够丰富,个性化也不强。创意产业依托旅游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设计出更多富有创意的文化工艺产品,更好地服务旅游爱好者的精神需求,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合力打响文化创意产品知名度,创造国内外知名的品牌。旅游产业借助创意产业的先进的工艺设计理念和加工设计技术,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带动漆器、玉器、乐器、毛绒玩具、3D打印等元素发展,培育与实现扬州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约效应,加速旅游工业化的进程。

3.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合理创意人才结构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文化创意源于人才的创新思维,有创新才有创意。因此促进扬州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加快培养、引进一批有创新精神、饱含文化创意理念的文化创意人才。人才的来源一方面是引进,一方面是靠产业自身培养。首先要引进良好的产业政策,创造优质的文化环境,加强和旅游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的沟通交流,引进其他地区的文化创意人才。其次,要完善人才管理系统,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丰富文化创意人才的结构层次,及时调整优化专业人才的结构比例,构建好技术人才、经营管理者、一线技工这三支队伍。其次,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普及创新教育,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开设相应的创新课程,在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等高校开设旅游文化创意相关专业,为创意人才的培养奠定好基础;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为企业提供新的创意思路,并转化成文化创意产品,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经济价值。最后,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可塑性,激发人才的创造性,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创意潜质,保证该机制的科学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徐秀平,孟晓惠,王福鑫.苏州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J].区域经济,2017(585):36-38.

[2]袁力,黃基秉,赵波.成都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342-345.

[3]王璇璇.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2):28-29.

[4]冷德彤.关于扬州工艺美术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崔敏静(1985.5- ),女,汉族,江苏扬州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