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患者为中心的急救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2018-12-24项晶晶杨时奇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卧床溶栓住院

项晶晶 杨时奇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患者常并发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危及患者生命。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1]。作者对52例AMI患者应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急救措施,在减少不良情绪等方面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AMI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8.94±7.06)岁。对照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9.15±8.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措施:监测生命体征、卧床休息、遵医嘱服药、保证氧气供应、少食多餐、食用低盐低热低脂食物等。观察组给予以患者为中心的急救措施:(1)院前急救处理:急性心肌梗死病情恶化快,接到抢救信息后,保证5min中内出诊,救护车出诊过程中,急救人员给予电话指导和安抚,通过电话指导,稳定患者情绪和急救卧床,吸氧等措施安排,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和家属的急切心理。赶赴急救现场,根据现场诊断给予急救安排,建立静脉通道、检测生命体征,给予高流量吸氧4~6L/min,剧烈疼痛者按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平稳搬运,仰卧位,密切关注病情,备好起搏器、除颤器和吸引器等,发现可能急性心肌梗死者及时通知医院做好溶栓准备和应急措施。医院内部给予绿色通道赢得抢救时机,主治医师和护士5min到位抢救室,重新检查后,安排家属知悉和签署溶栓风险知情同意书,安排快速抢救。(2)院内溶栓处理:首先让家属知悉溶栓风险,安全性及疗效等,排除焦虑情绪;溶栓及时安排,有利于抢救,密切观察病情,溶栓后及时处理并发症,发现血压突然升高、意识混乱等问题,及时停药,主治医师诊断是否脑出血,观察患者的穿刺部位、心电图、意识神志、大小便频率和颜色等,保持畅通的静脉通路,以合适的速率输液,若出现异常情况迅速实施应对方案,防止出现出血、低血压等情况。观察皮肤黏膜、口腔、牙龈、子宫有无出血情况,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血压增加等情况则停止用药,并立即通知主治医师。(3)心理干预:积极与患者交流,分析患者需求和心理状态,疏导其心理,采取握手、聊天、肢体按摩、听轻音乐等措施转移其注意力,消除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4)健康指导:向患者介绍AMI的发病机制、主要症状、诊治方案、方式等知识,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给患者自我保健方法,若病情允许,则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锻炼活动。(5)饮食处理:嘱咐患者忌食辛辣与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食用高膳食纤维、高矿物质、高蛋白、高维生素、低钠、低脂食物,嘱咐患者多饮水,若患者排便困难,则可实施低压盐水灌肠法或应用开塞露。(6)病房处理:营造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病房经常通风,温湿度适宜,并参考患者个人喜好情况对房间进行布置,使患者获得舒适感和安全感。(7)体位处理:定期帮助患者更换体位和翻身,按摩局部皮肤,防止发生压疮等,并可将软垫置于背部,帮助患者活动四肢和腰背部。

1.3 观察指标 分别应用Zung-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SDS、SAS)评估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分值越低,表明抑郁、焦虑程度越低;并应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包括情感指数、健康指数、生活满意度等,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并比较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程度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程度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程度比较[分,(±s)]

组别 n SAS SD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2 46.03±6.28 35.18±3.47 50.26±7.38 41.05±2.88对照组 52 47.19±6.47 42.05±3.61 51.07±7.59 45.93±3.72 t值 0.9277 9.8936 0.5517 7.48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s)]

组别 n 情感指数 健康指数 生活满意度观察组 52 8.91±1.74 10.59±3.16 9.86±1.63对照组 52 7.22±1.38 8.18±1.93 8.37±1.56 t值 5.4875 4.6934 4.7622 P值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比较 见表3。

表3 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分析(±s)

表3 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分析(±s)

组别 n 卧床时间(d)住院时间(d) 并发症[n(%)]休克 心律失常 胸痛 共计观察组 52 3.48±0.69 23.61±2.831(1.92) 2(3.85) 4(7.69) 7(13.46)对照组 52 4.17±1.25 30.05±3.583(5.77) 7(13.46) 9(17.31) 19(36.54)t/χ2值 5.4875 4.6934 1.04 3.0409 2.1978 7.384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AMI患者由于心肌缺氧而致心功能严重受损,需确诊后立即施救,治疗原则为迅速疏通血管,降低病死率[2]。然而,患者仅意识到疾病的危害,并未理性、全面分析疾病,常出现悲观、恐慌、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患者家属也会出现紧张等情况,这些不良因素均会加重病情,因此,治疗时不仅应注重于增加患者存活几率,还应注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3-5]。常规以“疾病”为中心,医护人员仅执行科室工作或遵医嘱为患者服务,无明确的目标和分工,存在盲目性,并根据自身经验实施治疗,未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使患者无法于心理、生理等方面形成良好状态,严重影响疗效[6-8]。

以患者为中心的急救措施理念为“以患者为中心”,由专门的人员于患者入院至出院全程提供完整、连续的服务,并于治疗中发现、分析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使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9-10];可从病情、心理、饮食、病房、体位等多个方面实施,能可靠、及时分析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应对突发情况,避免发生心律失常、胸痛、院内感染等并发症,增强患者抵抗力,加快其康复速度,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增加其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11-12]。本资料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SAS评分(35.18±3.47)分,SDS评分(41.05±2.88)分,情感指数评分(8.91±1.74)分,健康指数评分(10.59±3.16)分,生活满意度评分(9.86±1.63)分,卧床时间(3.48±0.69)d,住院时间(23.61±2.83)d,并发症发生率13.4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以患者为中心的急救措施具有确切的效果。

综上所述,以患者为中心的急救措施应用于AMI患者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减轻抑郁、焦虑程度,改善其生活质量,加快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卧床溶栓住院
妈妈住院了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