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涎腺血管瘤MRI表现与鉴别诊断

2018-12-24魏剑锋王国松孔一曼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颌下腺海绵状腮腺

魏剑锋 王国松⋆ 孔一曼

涎腺由三对大唾液腺(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口腔中若干小唾液腺(唇腺、舌腺、颊腺等)组成[1]。涎腺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肿瘤,但大涎腺区血管瘤(Salivary gland hemangioma)相对少见,主要见于儿童,成人更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涎腺区血管瘤,观察其MRI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2月至2015年9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大涎腺血管瘤15例,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6~67岁,平均(32.80±18.41)岁。本组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腮腺区7例(占46.7%),颌下腺区6例(占40.0%),下颌下腺区2例(占13.3%)。均为良性15例。15例MRI检查中,平扫1例,平扫+增强14例。临床发现时间1周至30余年不等,均为无痛性。

1.2 方法 患者采用GE公司Signa 1.5T超导型扫描仪扫描,采用头部或颈部线圈,均行T1WI和T2WI扫描,平扫常规轴位扫描,层厚3~6mm,层间距0.5~1.8mm,平 扫 T1WI TR/TE 160~470/1.2~14ms,T2WI TR/TE 2350~6200/56~104ms, 矩 阵 256×256。 其 中 5 例 行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Gd-DTPA(Magnevist Shering Germany),于肘前静脉手推注射,剂量为0.2mmol/kg,采用T1WI快速扫描序列,分别行横断位或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

1.3 图像分析 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分别对MRI图像进行形态、信号、强化三方面进行分析,有不同意见时协商后解决。MRI强化程度标准:轻度强化:病灶强化程度与邻近肌肉强化相近;中度强化:病灶强化高于邻近肌肉强化;重度强化:病灶强化程度与邻近血管强化相近或高于血管。

2 结果

2.1 肿瘤形态 15例大涎腺区血管瘤中,形态不规则者12个,病灶呈分叶状或条片状生长,周围边界清晰,但不规整(见图1A);形态规则者3个,呈囊状或类圆形,囊状内有分隔(见图2)。肿瘤与脂肪接壤区表现为花瓣状分叶状。

2.2 肿瘤信号 15例大涎腺区血管瘤中,病灶信号(与邻近肌肉相比较)T1WI呈等低信号,信号均匀1例,不均匀14例;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1例,不均匀14例。不均匀主要表现为T1WI中含有雪子样的较高信号影(见图3),T2WI中则含有雪子样或条索样的低信号影(见图4),另外血管流空亦可造成信号不均匀(见图1A)。

2.3 肿瘤强化 14例MRI增强检查中,轻中度强化4例,其中2例是分隔强化(见图1B);明显强化7例(见图5);渐进性强化2例(见图6A,B);未见明显强化1例。均匀强化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

3 讨论

图1 左腮腺血管瘤

图2 左腮腺海绵状血管瘤

图3 右腮腺血管瘤

图4 左腮腺血管瘤

图5 右侧下颌下腺血管瘤

图6 右侧腮腺区血管瘤

涎腺系统由大涎腺、小涎腺和导管组成,具有湿润口腔和溶解水溶性物质的功能,也是淀粉开始消化的部位。涎腺由三对大唾液腺(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口腔中若干小唾液腺(唇腺、舌腺、颊腺等)[1]。涎腺肿瘤约占全身肿瘤的1.2%~3%,约70%~80%的肿瘤位于腮腺,10% 位于颌下腺,1%位于舌下腺,9%位于小涎腺[2]。血管瘤是由血管组织所形成的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血管瘤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以四肢、躯干、面、颈部为多见[3],但在大涎腺区中比较少见,尤其是成人。大涎腺区血管瘤较小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当肿瘤较大时,可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或触及到无痛性软性肿块,肿块可有压缩性。文献报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涎腺中以儿童多见,本组病例4例为儿童,与文献报道不相符,可能本组未收集儿童专科医院病例有关。

MRI为多参数多方位成像,而涎腺组织富含脂肪,T1WI序列产生较高信号,易与周围组织区分,因此MRI对显示涎腺病变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非常敏感,能清楚显示涎腺本身及其内部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信号,也能清楚了解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颈部淋巴结情况,据此MRI对诊断涎腺肿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4]。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多位于皮肤、黏膜,边界清楚,临床表现典型而无需影像学检查;而混合型血管瘤具有各型的影像学特征,作者重点表述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的MRI表现:(1)肿瘤形态: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或条片状生长,边缘清晰。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累及腮腺,易沿周围间隙生长,呈弥漫性改变,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强化明显,结合皮肤暗红色改变可诊断[5]。脂肪层内血管瘤呈花边状分叶状是由肿瘤小叶突起引起的[6]。(2)肿瘤信号:有文献报道:T1WI呈等低信号,T2WI大部分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表面呈现一种磨玻璃状改变,信号多数不均匀。T2WI高信号与肿瘤内黏液区、囊变以及肿块含水量高有关;而低信号则与肿瘤细胞致密、黏液区退变、钙化、纤维化以及血管流空一致[7-8],本组病例亦见血管流空信号。海绵状血管瘤T2WI高信号中间条状分隔,呈网格状低信号影,类似囊性病变,提示纤维分隔及增生的平滑肌存在,较有特征性。蔓状血管瘤可见不同程度的扭曲、扩张管状、圆形流空信号影,为其特征性改变,瘤内钙化、静脉石等结构则呈结节状低信号影[9]。(3)肿瘤强化: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表现为小而多灶囊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瘤内的纤维、脂肪结构不强化,这一征象有助于肿瘤的定性诊断。蔓状血管瘤增强扫描呈结节状、条状明显强化血管影[9]。

血管瘤各型的基本特点是内皮细胞增生聚集,比正常组织的内皮细胞更易生长,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巢状,涎腺组织及脂肪组织中见局灶不规则血管(见图6C)。瘤细胞呈扁平状或梭形,核呈椭圆形而胞浆较少,胞浆内有嗜酸性颗粒,可有核分裂象,但无病理性核分离及核的多形性[10]。

鉴别诊断:(1)大涎腺炎症:急性炎症时腺体呈弥漫性肿大,可双侧发病[5];慢性炎性肿块表现为双侧或单侧涎腺内边界不清的肿块,周围淋巴结良性增大,并于T1WI及T2WI中弥漫均匀性信号减低,内部可见点、线状扩张导管影,呈长T1、长T2信号,为涎腺慢性炎症的MRI表现特点[4]。(2)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涎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好发于腮腺,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60~80%,好发于中年女性,40~50岁为发病高峰[11]。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略高或高信号,周边常有低信号薄壁包膜,T2WI病灶内的低信号,被认为是纤维间隔和条索,极低信号为钙化,此征象常提示为混合瘤。(3)涎腺腺淋巴瘤: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Warthin瘤,好发于中年男性,尤其是长期吸烟史者,具有良性肿瘤的影像特征,T1WI上低信号,T2WI上中等或者高信号,增强时实性部分多呈中等程度强化。(4)婴儿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可发生于不同部位的组织,如软组织、肺或肝脏,组织学上,介于分化良好的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之间,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与血管一致,具有特征性[12]。(5)涎腺恶性肿瘤:鉴于血管瘤是良性肿瘤,故与恶性肿瘤如黏液表皮样癌、囊腺癌、恶性混合瘤、淋巴上皮样癌、鳞癌等的鉴别,主要是进行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涎腺良性肿瘤大部分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后强化相对均匀;恶性肿瘤大部分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均匀[13]。

总之,大涎腺区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以单发为主。T1WI及T2WI可见点状、迂曲状及管状流空血管影,为其特征性表现,增强方式与血管瘤分型有关。仔细分析其临床表现和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大涎腺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和鉴别诊断。

猜你喜欢

颌下腺海绵状腮腺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乌梅含漱液对尿毒症口干症模型大鼠颌下腺AQP5分布表达变化的研究
下颌下腺黏液囊肿1 例及文献复习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SPECT双探头前、后位显像分别测量腮腺功能的比较研究
颌下腺导管巨大结石1例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MRI诊断价值
腮腺良性瘤术中保留腮腺咬肌筋膜预防Frey综合征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