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态制剂对小儿血液肿瘤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2018-12-24张静闻钰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双歧益生菌菌群

张静 闻钰

小儿血液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化疗,化疗后患者机体免疫力常出现下降,加之骨髓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含量降低,从而使化疗后感染的几率增加[1]。化疗后感染是影响小儿血液肿瘤及其他类型肿瘤发展,危害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保障肿瘤患者化疗后的效果,应尽可能降低感染的发生[2]。微生态制剂是调节机体肠道菌群的一类物质,其依据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机体肠道失衡的菌群进行调节,使其达到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健康水平[3]。本文探讨微生态制剂对小儿血液肿瘤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小儿血液肿瘤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5~13岁,平均年龄(7.45±1.69)岁。其中淋巴瘤患者40例,白血病患者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7.57±1.45)岁。其中淋巴瘤4例,白血病26例。对照组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6~13岁,平均年龄(7.39±1.75)岁。其中淋巴瘤3例,白血病27例。排除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胃肠道疾病、感染、过敏体质及不愿参加和不合作者。各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方案,淋巴瘤患者采用CAM方案和BB方案,白血病患者采用CAM方案和DAE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从化疗开始口服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0.5g/片,4片/次,3次/d。以无菌容器收集患者粪便,应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根据细菌的16sDNA基因序列设计拟杆菌属、梭菌属、双歧杆菌属、肠球菌、乳酸杆菌等特异性引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测定各菌群的数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菌群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其他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 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LogCFU/g,(±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LogCFU/g,(±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后 肠杆菌 肠球菌 梭菌 双歧杆菌观察组 治疗前 9.02±0.97 8.16±1.42 9.33±1.11 9.13±0.97(n=30) 治疗后 9.04±0.92# 8.51±1.12 9.31±0.94 9.58±0.96*#对照组 治疗前 9.03±0.96 8.16±1.40 9.34±1.12 9.12±1.98(n=30) 治疗后 9.57±0.87* 8.66±0.98 9.29±0.85 8.90±1.1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106CFU/g,M(P25,P7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的对数值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的对数值的比值(B/E值)变化情况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值变化情况(±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E值变化情况(±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1.03±0.13 1.18±0.14*#对照组 30 1.02±0.12 0.90±0.1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1例,皮疹1例;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1例,皮疹1例,发热1例。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消退,未引起严重后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发展,各种化疗药物的研究更新,血液肿瘤及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经过化疗辅以药物治疗的途径,其生存期显著增加。儿童恶性肿瘤中以血液性恶性肿瘤中的白血病和淋巴瘤最为常见[4]。由于各种化疗方案的完善和各种抗癌药物的作用,其缓解率达95%,化疗后5年生存率达80%,但化疗后随着机体免疫力的降低,感染成为威胁患者预后和健康的主要并发症,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的疾病进一步发展,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5]。研究发现,感染多为体内致病菌导致的,机体免疫力正常情况下不产生危害作用,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则会威胁人体健康。

随着多学科的发展和交叉研究,人们对肠道菌群的种类和作用了解越来越多,肠道是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要场所,也是人体内各种细菌存在的主要场所,其中以益生菌占主导,益生菌主要包括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其次是共生菌,共生菌包括大肠杆菌和链球菌。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免疫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机体的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当机体的肠道菌群失去平衡时则会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或致使某些疾病加重[6],因此在血液性肿瘤化疗的过程中,临床医师应密切注意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防止其平衡状态被破坏,从而影响化疗的效果。

微生态制剂可以使肠道内益生菌的数量增加,改善肠道黏膜的微生物菌,刺激机体进行特性性免疫反应或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增加机体内粒细胞的浓度及抗体的滴度,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7]。本资料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加,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肠杆菌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数目显著减少,而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数目显著增加且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假单胞菌和真菌数目治疗后显著增加,观察组增加的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乳酸菌的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患者经化疗后肠道菌群含量发生变化,益生菌的数量减少,致病菌的数量增加,而经过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后,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的数量增加,显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在儿童血液性肿瘤化疗过程中促进益生菌的繁殖,调整失衡的肠道菌群。B/E值改变也反映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使益生菌数量增加,致病菌数量减少,从而使B/E值增加。另外,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应用微生态制剂是安全性的。

猜你喜欢

双歧益生菌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复合益生菌在高蛋白日粮水产养殖动物中的应用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益生菌产品中双歧杆菌计数培养基的比较研究
益生菌与水产动物肠道健康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双歧杆菌及其产品缓解肠炎症状的研究进展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如何选择适合你的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