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切开的对照研究

2018-12-24王磊郁素云陈卫挺陈仁辉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支气管镜插管气管

王磊 郁素云 陈卫挺 陈仁辉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PDT)是一种广泛用于ICU危重患者的微创技术[1]。PDT虽然总体并发症发生较少,但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仍时有报道[2]。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FOB-PDT)已作为常用辅助手段,能实时观察针尖在气管的位置,避免损伤气管后壁及确定气管套管位置[3-4]。然而,FOB-PDT不能精确定位颈部解剖结构及减少并发症如血管及甲状腺的损伤。而床旁超声可以作为一种潜在有用的工具辅助PDT。本文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扩张(US-PDT)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4月本院ICU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44例。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气管插管且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有气管切开手术指征。排除标准:解剖位置不适合手术如短颈、气管位置异常、颈部解剖异常、既往颈部手术史、颈部创伤、颈部肿瘤;家属拒绝签署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OB-PDT组和US-PDT组各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健康和慢性生理评分(APACHE Ⅱ评分)、体重指数、疾病诊断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操作均在ICU具有完成PDT>4年主刀医师完成。本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常规给予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充分镇静(Ramsay评分4~5分),采取仰卧体位,肩下垫小枕头,充分伸展颈部。常规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手术基本操作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进行[5]。手术后听诊双肺,触摸颈部、前胸皮肤并常规行X线胸片判断有无合并皮下气肿、气胸。(1)US-PDT操作方法:手术基本操作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进行。术前采用GE LogiQ e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平行探头频率10MHz先行颈部超声明确甲状软骨、环甲膜、环状软骨,探查气管正中位置、气管前壁与皮肤距离、甲状腺峡部位置与气管软骨环位置关系及手术区大血管分布。检查时加用多普勒超声重点观察血管情况,综合确定最佳穿刺部位。观察气管插管是否退出穿刺点位置,如超声显示不清可在气囊内充生理盐水以利于观察插管尖端位置。穿刺过程中超声探头无菌手套包裹,采用“平面外法”实时引导穿刺针于气管正中垂直进入气管,避免气管侧壁进针,进针深度参考术前测量距离。置入导丝时超声需监视导丝进入气道,避免进入气管壁外间隙。(2)FOBPDT操作方法:手术基本操作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进行。穿刺前从气管插管内送入纤维支气管镜(OLYMPUS P60),后退气管内插管并调整纤维支气管镜插入长度,直至在颈部拟定的穿刺部位观察到纤维支气管镜光点,以此为穿刺点,内镜直视下观察穿刺及置入导丝过程,确保导丝下行,送入气管内切开导管时纤维支气管镜与气管插管同退出。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s)

指标 US-PDT组(n=22)FOB-PDT组(n=22) P值性别[n(%)] 男性 12(54.5) 9(40.9) 0.365女性 10(45.5) 13(59.1)年龄(岁) 48.5±11.8 50.3±12.2 0.135平均动脉压(mmHg) 64.3±9.5 62.4±8.9 0.235 APACHE Ⅱ评分(分) (19.2±3.9) (18.8±3.2) 0.158体重指数(kg/m2) 23.1(21.5,24.6) 24.3(22.2,25.3) 0.830气管切开前机械通气时间 13(11,21) 14(13,22) 0.278 PT(S) 13.8±1.7 15.3±1.4 0.432 APTT(S) 46.3±9.3 45.4±8.9 0.576 PLT(×109) 131.2±32.2 135.2±35.1 0.422入院诊断[n(%)] 呼吸系统疾病 7(31.8) 5(22.7) 0.822心血管系统疾病 2(9.1) 3(13.6)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0(45.5) 12(54.5)创伤 3(13.6) 2(40.0)肺不张[n(%)] 2(9.1) 0(0) 0.65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开难易程度(简单、稍微困难、非常困难)、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出血情况、气囊刺破;气管切开并发症如一过性低血压、持续性急性缺氧、肺不张、气管切口感染、气管切开后脱机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持续性急性缺氧定义为脉搏血氧饱和度<90%,持续时间>5min。其中持续性急性缺氧和肺不张观察时间为术后24h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方差不齐计量资料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观察指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观察指标比较[n(%)]

2.2 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指标的比较 见表3、图1。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指标比较[n(%)]

图1 两种PDT方式术后患者生存曲线的比较

3 讨论

Ciaglia于1985年首次应用PDT行气管切开术,随着该技术不断完善改进,其优点在临床应用中显见,成为抢救危重症患者时建立可靠人工气道手段。PDT具有操作简单、单人实施、创伤小、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随着1999年第一例实时超声引导下气管切开技术被报道[6]。有多篇观察性研究显示该方法有效且安全[7-8]。近期有三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US-PDT与FOB-PDT明显改善穿刺准确性及减少穿刺相关并发症[9-11]。

本资料结果显示,在手术过程中,US-PDT组相比较FOB-PDT组穿刺次数减少、出血发生率更低。而在手术操作难度、操作时间及套管脱出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为FOBPDT组患者穿刺前仅依据传统穿刺定位,US-PDT组患者在穿刺前明确气管周边解剖位置,且加用多普勒超声观察血管情况,综合确定最佳穿刺部位,因此穿刺成功率高于 FOB-PDT组,从而减少出血时间的发生。结论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2]。

本资料结果显示,术后并发症比较,US-PDT组的持续性急性缺氧及肺不张发生率高于FOB-PDT。而在术后短暂性低血压、气管切后感染、气管切开后脱机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原因为FOB-PDT时,动态过程穿刺过程中气管内出血情况,可及时予以吸除,因此减少持续性急性缺氧及肺不张的发生率。但两组患者对气管切开后脱机时间、ICU住院时间及ICU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US-PDT减少穿刺过程中出血风险及提高穿刺成功率,但可能增加短暂性低氧血症及肺不张的发生。作者认为超声引导不能完全取代纤维支气管镜常规应用于PDT。临床上可考虑使用超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指导经皮气管切开,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支气管镜插管气管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类型气管套管的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舒适护理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早期气管切开对于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体会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支气管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气管狭窄病人导管插管二例
急诊内科危重患者气管插管时机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