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礼仪教育对优化人文环境的作用

2018-12-22王艳雯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环境礼仪教育作用

王艳雯

摘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入际沟通和谙是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的关键因素。礼仪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和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是在人标交往中表达尊敬、善意、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俗与行为惯例,是沟通的重要前提。礼仪教育挖掘礼仪文化的隐性社会功能,把其潜在的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思想水平具有正向引领作用。礼仪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有效于社会行为的规范有序,有益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有助于提开国民素质和形象。

关键词:礼仪教育;人文环境;作用

人文环境是社会中的无形环境,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一种“软”环境。人文环境是地方发展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地方形象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内在精神、文化品位、价值理念的外在彰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既需要坚持法律法规的规范,更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着人文精神培育、文明素养提升、优秀文化熏陶,促使人们将发自内心、深入骨髓的精神自觉外化为具体行动。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需要从多种途径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入际沟通和谐是关键因素。知礼懂礼是一个人高素质的重要表现,好的人文环境离不开礼仪教育,孔子就以“不学礼,无以立”来强调“礼”的重要性。对个体来说,礼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对公民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全面而良好的礼仪教育,是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的普及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环境。

一、礼仪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礼仪是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交际艺术,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记》日:“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指出做人之道在于注重礼仪,懂得尊重他人、重情重义。在西方文化中,“礼仪”一词最早出自于法语,其原意就有“通行证”的意思。无论中外,一个人只有知礼懂礼,才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才能在人际交往中畅行无阻。

“礼仪”一词中,“礼”为先为重,表达“敬”的意思。“仪”是表达“敬”的方式。礼由心生,仪由外表,礼仪的核心内涵是律己敬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待人以礼,以发自内心的敬畏之心与人相处,用各种能够表达敬意的礼仪规范来要求自身的言行和促进入际交往,这样的社会一定是个和谐的社会。从个人修养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文化角度来看,礼仪代表的是一种“和”文化,能促进社会和谐。从价值观角度来看,礼仪文化彰显的是一种“和为贵”的价值观,强调个体修德养性、人和至上。正如孔子所言:“禮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孟子也提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他们都勾画了一幅人人知礼懂礼、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画卷。

我国历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很重视启蒙教育,而礼仪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更强调:“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因此,礼仪教育的普及对调整人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们相互间施之以礼、待之以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正所谓礼兴人和,社会和谐。

二、礼仪教育有效于社会行为的规范有序

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系统的运转依赖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共同作用。正式制度是以某种明确的形式被确定下来的,并且由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如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等。非正式制度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俗成、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等。相对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并作为一种隐性的规则是对显性法律的重要补充。

以良好的礼仪风俗、文化传统、道德伦理为主要组成的非正式制度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它们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们在快速发展转m的社会当中依旧有正确的价值观、较高的道德水准、荣辱不惊的内心、平和有序的生活秩序。礼仪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和道德观念伦理规范,是社会成员彼此之间表达尊敬、善意、友好的约定俗成的习俗与行为惯例,具有规范、约束、自律、互尊的功能,可以内化于行动者的思想当中,约束其所作所为。

礼仪教育挖掘礼仪文化的隐性社会控制功能,把其潜在的社会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思想水平具有正向引领作用,这种正向作用表现在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从社会文化方面看,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伦理社会,虽然缺乏契约传统,但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伦理文化因素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转型期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下,礼仪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正向调节作用。从社会经济方面看,礼仪作为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一种社会形式,对经济增长有着规范、凝聚、补充和增效的功能。礼仪教育使更多的组织和个人重视礼仪,用礼仪来律己敬人,做到礼由外表、仪由心生,促进组织和个体的内外合一,进而实现社会生态的规范有序。

三、礼仪教育有益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从“礼”的内涵分析,“礼”就是礼仪,代表人们的一种道德观念。礼仪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具有至高的地位,可以说,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核心和精华。

礼仪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式等。礼貌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良好的言谈和行为,是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最简单最直接的体现。礼节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表示尊重、友好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的惯用形式,是人内在品质的外化表现。仪式指在较大较隆重的正式场合,为表示敬意、尊重、重视等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的具体过程或程序,体现着文化内涵和道德原则。总之,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美好的仪表、周到的礼貌、适当的礼节、恰当的仪式把人内心的尊敬之情表达出来,就代表着一种道德的力量。

教育强调的是后天的教化和环境的影响,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礼仪长期被视为经世治国的基本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礼仪教育依然不能放松甚至忽视,礼仪教育应当纳入德育教育范畴,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当个体的礼仪修养提高了,礼仪品质形成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一定会有相应的提高,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就形成了。

四、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和形象

中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文化博大精深,礼制源远流长。但不得不承认,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厚重与当前部分国民展示的低素质形象之间还是存在反差的。现代市场经济与商业化趋势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一些人在追求物质需求和享受的同时,往往放松了精神世界的发展,抛弃了道德的底线。一些人追求个人利益至上,完全忽略其言行对环境、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危害。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国民形象,造成社会道德水平的下滑。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地区、组织最宝贵的资源,更应强调人力资源素质高低对软实力的影响。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社会发展的质量、文化环境的优劣。人力资源素质分内在、外在(即生理、心理)两大方面,包括体能、智力、道德、品行、知识、技能等,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首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方向和作用的发挥。一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走过的历程表明,要重视全面教育,特别是重视提高全民道德水平、沟通水平。培养一大批思想道德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彬彬有礼、温良谦恭的人才,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发展越快,对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质提升的要求就越迫切。礼仪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修养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更能反映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广泛开展现代礼仪教育,可以使个体素质得到整体提高,进而改善社会风气,使整个人文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

猜你喜欢

人文环境礼仪教育作用
幼儿园人文环境的创设及其对幼儿社会性的影响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间音乐的影响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多种途径实施礼仪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