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探究

2018-12-22潘豪

赢未来 2018年20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

潘豪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教学逐渐以现代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注重启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初中科学学科实践性较强,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为切入点,实施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实践中充实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着重探讨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新背景下;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

初中科学不同于其他的语文、数学学科,它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后懂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由此可见,初中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来构建教学环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感受科学的实用性。让学生真正明白“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这句话的含义。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此,笔者谈一下自己工作中的实践经验。

一、创设生活化体验模式开展课堂教学

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知识随处可见,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开展初中科学学科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情景再现。让学生将陌生的科学知识点与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其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尤其是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科学知识时,这一方法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科学知识时,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对浮力的概念理解透彻。有的学生在此之前,或许对这一知识略有了解,知道物体之所以能够飘浮在水上是浮力在起作用。并且,许多同学在将手掌放在水中会感觉到有一种向上的推力。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进行充分的利用,在进行浮力概念的教學之前让学生首先对如何验证浮力的存在进行思考。可以通过将物体放置于水中的重量与未放置于水中的重量对比,来进行浮力存在与否的验证。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物体进行试验。首先,将该物体在正常重力环境下进行称重。接着,将该物体放入水中,并记录其重量的变化情况。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较为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通过亲身体验、亲自动手的方式,将遥不可及的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探索兴趣。

二、运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构建新知识结构

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新知识结构,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建构主义理论中,他们将“通过学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教学的“灵魂”。作为教师应运用学科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来运用学生已知的生活经验,推动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体系。即: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将科学问题有意识地渗透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场景中通过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来实施创新探究,丰富自我的生活经验,这样一来,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如:在学习“摩擦力”一课时,笔者以自行车为教学磨具,让学生以自行车为中心,提出几个与摩擦相关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述。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教师趁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出一名小组成员作为代表来提出问题并解释。整个课堂洋溢着活跃的气息,学生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最后,每个组的成员都表达了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可以总结为这几方面:(1)轮胎、脚踏板、车把套和刹车块处都有花纹,并且使用摩擦大的材料,可增大摩擦力;(2)车轴处都有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车轴处经常上一些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减小摩擦力;(3)刹车时,用力捏紧车闸,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这样,运用学生掌握的知识经验,来让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构建新知结构。

三、教学内容回归生活,延伸、拓展科学知识范畴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科学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许多初中生感兴趣的板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亲近自然、回归生活,在真实的生活中掌握科学知识和内容,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乐趣,而且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材、课堂的局限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让课堂变的生活化,进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且运用生活,实现教学内容的回归生活。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生活化,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小课堂,大生活”的教育理念,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逐渐向四周扩散,将科学知识有意识地渗透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化道路的探究,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大科学知识”的环境中强化知识能力,锻炼其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感情,增强他们对学科、对生活的认知和了解,深化科学教学。

总而言之,在初中科学学科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一方面,能够很好的体现其学科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人翁精神。因此,授课教师应当从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入生活化教学例子、借助生活化课后作业等方式来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科学理论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姚益阳,张雪庚.重新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探究活动[J].教育科研论坛,2006(7):12

猜你喜欢

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
自拍微视频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不微
浙教版初中科学“阅读材料”教学对策初探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