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探讨

2018-12-22徐宁宁李涛安

中国科技术语 2018年5期

徐宁宁 李涛安

摘 要:中医问诊术语英译是中医临床用语英译的重要部分。文章结合中医临床英译实践,以《中医药学名词》,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三大中医术语标准收录的中医问诊术语为蓝本,探讨对应性、自然性、通俗性和文化性原则在中医问诊术语英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问诊术语,临床用语,英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R24;H315.9;H0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8.05.010

Abstract: Inquiry terms are one of the key elements of clinical terms of TCM. In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we discuss application of 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 naturalization, popularity and culture in translation of inquiry terms of TCM. The statistical data in our research are collected based on three version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CM terminologies, including Chinese Term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Terminologie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inquiry terms of TCM, clinical term,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引 言

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是“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辨证指辨别证候,论治指施行治疗,辨证是论治的基础。可见,中医需要充分收集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根据中医理论分析各症状间的联系,最终得出证候。因此确定证候才是治疗的前提,而收集症状又是确定证候的前提。

中医收集症状不外乎“望闻问切”四诊。《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指出:“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1]可见望、闻、切三者皆可通过中医师独自操作而获得,唯问诊一条,需要医者与患者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并且问诊在四诊中地位极高,有关证候的很多信息如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治疗经过,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史和家庭史都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诚如清代医家赵晴初之言:“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2]

中医师在涉外诊疗工作中通过问诊准确收集病人症状是辨证的基础,用英语准确表达问诊问题是进行有效问诊的关键。而问诊术语又是问诊的核心内容,因此,笔者结合临床中医英译实践和问诊术语英译的难点和问题,对问诊术语的英译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 中医问诊术语英译难点和问题

中医学作为华夏传统医学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逐渐积累了许多特定的问诊术语,这些问诊术语是历代中医师对症状精辟的总结,因此具有简短但含义丰富的特点,一字之别则意义相去甚远。中医术语的规范,纠正以往的错误,澄清混乱,不仅是选择一个合适的词作为规范名,也是由此深入术语的内涵,涉及中医理论的研究,可为中医现代化做出贡献[3]。

目前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有三种,即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4] (以下称作名词委版)、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5] (《世界衛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以下称作世卫版)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6](以下称作世联版)。三大标准的建立对中医术语英译的规范化做出极大的贡献。但值得注意的是,三大标准的英译遵循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及约定俗成性等原则,使得英译简练,更倾向于书面表达。临床上与外国患者面对面交流时如果直接生搬硬套三大标准的英译,很容易造成外国患者无法理解的尴尬局面。

由此可见,中医问诊术语的英译,尤其在临床应用中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笔者在临床英译实践中应用前辈提出的中医英译对应性和自然性原则,取得了较好的问诊效果,并根据临床英译实践,总结出通俗性和文化性原则作为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原则的补充。

二 中医英译原则指导下的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

1.对应性原则

对应性原则表现为中医药名词术语在中英双语之间的词义、体例、结构和逻辑之对应性,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之首要定名原则[7]。对于不懂中医甚至也不懂医学的外国患者,医者对患者问诊的首要目的是准确传达问诊术语的含义。因此对应性原则在临床问诊术语英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对应性原则要求译者能够准确掌握问诊术语的内涵,这样才能在临床英译时胸有成竹。以“红汗”为例,如果译者没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很容易照字面意思想当然地理解为“红色的汗液”,闹出英译成red sweat的笑话。世联版和名词委版(世卫版未收录)均将其英译为hematohidrosis,词根hemato表示血液,hidrosis表示汗液,显然也是对“红汗”的字面英译。其实“红汗”是指外感热病中出现鼻衄、鼻衄后发热得到缓解的症状,因为这种鼻衄起到了与发汗退热同样的效果,因此称为红汗。遵照对应性原则,在理解术语内涵的基础上,该术语可以译为fever alleviated after nose bleeding。

其次,对相似症状做出鉴别是准确辨证的关键。对应性原则要求译者能够区分内涵相近的问诊术语,以便于鉴别相似症状,在临床问诊时做到有的放矢。以“寒热如疟”和“寒热起伏”两个术语为例:寒热如疟是指恶寒与发热反复而有周期性规律地交替发作,与疟疾的发冷发热定时发作相类似,是少阳证的典型症状;寒热起伏是指恶寒与发热反复出现而没有规律的表现,提示湿温病湿热郁阻三焦。两个术语所描绘的症状虽都有恶寒与发热反复出现,但仔细区别发现,二者的发热恶寒交替呈现不同规律,前者发热恶寒交替有定时,后者恶寒发热无定时,两个相似的症状因细微差别揭示完全不同的病机,提示的证候也就截然不同。临床问诊时若不能明确二者含义区别,只是笼统询问“Does chills and fever hit you alternately?”就草率辨证,将造成误诊的严重后果。倘若医者对二者含义区别了然于胸,细细询问患者:“Does alternate chills and fever hit you in a regular way,if so,whats the interval like?”就可以确定症状以保证精准辨证和有效施治。

类似情况,还有头晕与头昏、午后潮热与日晡潮热、身热夜甚与夜热早凉、自汗与盗汗、绝汗与脱汗、心下痞与心下支节等。

最后,对应性原则要求译者准确掌握问诊术语所对应的英语词语的内涵。以“渴不欲饮”为例,世联版和名词委版(世卫版未收录)均将其英译为thirst without desire to drink,这种译法将引起逻辑理解困难。因为thirst的定义是the desire for drink[6],符合英语逻辑的表达是:“Do you have a dry mouth, but do not want to drink?”因此准确掌握英语词语的内涵,于口译时找到贴切的表达方式,可以避免外国患者无法理解的尴尬局面。

2.自然性原则

自然性原则指英译的中医用语应是英语中自然的对应语, 即在翻译时既要考虑中医语言的固有特点,也要考虑自然科学的共性,所以对一些与西医相同或相近的中医概念可采用相应的西医术语予以翻译。这不但使译语具有科学性, 而且具有自然性,因为这样的译语才是英语中自然的对应语[8]。李照国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研究》一文中将自然性原则作为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第一原则。自然性原则对问诊术语临床英译有着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中医涉外诊疗的受众自小接受的是西医疗法,对于许多描述疾病或症状的西医用词耳熟能详,相比之下,中医词汇不仅陌生并且难以理解。而“语言国情学”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在别国的语言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词,这些词是全人类语言的共核,反映了世界各民族共有的事物和现象 [9]。其实医学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无论何种医学体系,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致的。因此中医问诊术语与西方医学描述症状的词语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英译实践中,对于一些与西方医学名词意义一致的中医术语,应尽量借用相应的西医名词,实现译者表达自然,患者接受自然。

英译疼痛性质的问诊术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中医问诊术语中许多描绘疼痛性质的术语,如胀痛、闷痛、刺痛、窜痛、灼痛、隐痛、酸痛,在西医词汇中可以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如distending pain,crushing pain,stinging pain,wandering pain,burning pain,dull pain,soreness [10] 。临床英译时不需要赘述疼痛的性质,直接搬用对应的表达,既省事又准确。以“刺痛”为例,相比赘述疼痛性质的译法the pain feel like being pricked by a needle,直接借用stinging pain这一现成西医用词不仅省事,而且便于外国患者理解。

此外,一些描述症状的问诊术语其实相当于西医的一个特定疾病。如 “腮肿”一词,描述的症状是一侧或两侧耳垂下红肿胀痛的症状,其实与西医的腮腺炎类似,因此直接译为mumps,可将中西医学的差异消弭于无形。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中医问诊术语虽然与西医疾病名称一致,意义却完全不同。临床英译时必须留心,不能用惯性思维直接借用西医术语。如“偏头痛”,世卫版收录该词条,另两个版本皆译为migraine。西医词migraine指的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搏动性头痛,发作前常有闪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的先兆,约数分钟至一小时左右出现一侧头部一跳一跳的疼痛,并逐渐加剧直到恶心呕吐后好转”[11]。中医术语“偏头痛”是指头部不同部位的疼痛,不同的部位提示不同的经络病变,如后头痛多为风寒之邪侵袭太阳经所致,前額头痛乃阳明经胃脏积滞,颠顶头痛乃寒凝厥阴肝脉,头部两侧偏痛为少阳经经气郁阻。西医传入中国时,翻译家借用中医术语,将migraine汉译为“偏头痛”埋下了错误根源。今天中医走出国门,再将“偏头痛”反译为migraine则是一错再错。笔者推荐译为localized headache,临床英译时需进一步问诊以确定头痛部位。

3.通俗性原则

笔者在临床英译实践中发现,中医涉外诊疗的受众几乎都不具备医学背景。因此在和患者交流中,尽量使用日常词汇替代专业词汇才能保证问诊的顺畅[12] 。在此提出通俗性原则作为对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原则的补充,通俗性原则要求译者使用日常用语代替医学专业词汇。

在询问患病部位时,通俗性原则的应用尤其明显。笔者整理涉及人体部位的中医问诊术语,结合中医临床口译实践总结容易被外国患者理解的通俗表达,并与名词委版英译术语进行对比,整理如表1。

4.文化性原则

关注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英译质量的保证。中医与西医在生命观、疾病观、伦理观、诊疗技术观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中医强调从精神、功能、动态的层面对复杂生命现象做灵活的整体把握,而西医则是从物质、结构、静态的层面对复杂生面现象做数理的微观研究[13] 。外国患者自小接受西方医学文化的熏陶,自然对医学有完全异于中医的理解。文化性原则要求译者熟悉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做到见微知著,避免造成重要症状缺失的医疗错误。如“骨蒸”这一问诊术语描述的是患者自觉有热气自内向外透发的感受,是阴虚内热的指示症状,许多外国患者虽然有过类似体验,却因为思维中没有骨蒸这一概念,常将此症状忽略或简单描述为出汗发热。针对这一现象,译者必须警惕,临床问诊时若套用三大中医术语英译标准的译法steaming bone fever或steaming bone,外国患者即便正经历此症状也会因无法理解而否认该症状的存在。因此译者应当仔细询问发热或出汗的性质,甚至可以引导性地提问:“Do you feel that heat penetrates from inside to outside?”从而精准地确定症状。

三 结 语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除中国外,世界上的中医医疗机构已经达到8万多家,注册中医师有10万多名[14],中医师及口译人员与外国患者之间的顺畅交流是中医为世界人民健康做出贡献的保证。而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的研究仍是一片空白,笔者因此结合中医临床英译实践,从译语准确性、西方日常语言习惯、患者接受程度和东西方文化及生活习惯差异等方面探索对应性、自然性、通俗性和文化性四个原则在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中的应用,以期促进中医临床用语英译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谦.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8.

[2] 赵晴初.存存斋医话讲稿续集[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4.

[3] 朱建平.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术语,2017(6):11-14.

[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81-108.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06-156.

[6]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會.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2-183.

[7] 刘成,王小芳,洪梅,等.中医药术语英译规范之对应性原则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 (12):3877-3879.

[8] 李照国.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的概念、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8(4):63-70,96.

[9] 李照国,朱忠宝.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31.

[10] Glendinning E H,Howard R. Professional English in UseMedicin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44.

[11]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57.

[12] 郑玲.中医英语译写教程[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3:97.

[13] 卢晓青.文化差异与中医英译[J].外国语文,2009(5):97-101.

[14] 陈骥,乐意,何姗,等.《中医海外传播》任选课的教学设计及教材编写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6),34-35,38.